10.3 模 式 讲 解

10.3.1 认识中介者模式

1.中介者模式的功能

中介者的功能非常简单,就是封装对象之间的交互。如果一个对象的操作会引起其他相关对象的变化,或者是某个操作需要引起其他对象的后续或连带操作,而这个对象又不希望自己来处理这些关系,那么就可以找中介者,把所有的麻烦扔给它,只在需要的时候通知中介者,其他的就让中介者去处理就可以了。

反过来,其他的对象在操作的时候,可能会引起这个对象的变化,也可以这么做。最后对象之间就完全分离了,谁都不直接跟其他对象交互,那么相互的关系全部被集中到中介者对象里面了,所有的对象就只是跟中介者对象进行通信,相互之间不再有联系。

把所有对象之间的交互都封装在中介者当中,无形中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集中地控制这些对象的交互关系,这样当有变化的时候,修改起来就很方便。

2.需要Mediator接口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接口是用来干什么的?接口是用来实现“封装隔离”的,那么封装谁?隔离谁呢?Mediator接口就是用来封装中介者对象的,使得使用中介者对象的客户对象跟具体的中介者实现对象分离开。

了解了上面的这些内容,回过来想想,有没有使用Mediator接口的必要,那就取决于是否会提供多个不同的中介者实现。如果中介者实现只有一个的话,而且预计中也没有需要扩展的要求,那么就可以不定义Mediator接口,让各个同事对象直接使用中介者实现对象;如果中介者实现不只一个,或者预计中有扩展的要求,那么就需要定义Mediator接口,让各个同事对象来面向中介者接口编程,而无须关心具体的中介者实现。

3.同事关系

在标准的中介者模式中,将使用中介者对象来交互的那些对象称为同事类,这不是随便叫的,在中介者模式中,要求这些类都要继承相同的类。也就是说,这些对象从某个角度讲是同一个类型,算是兄弟对象。

正是这些兄弟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很复杂,才产生了把这些交互关系分离出去,单独做成中介者对象,这样一来,这些兄弟对象就成了中介者对象眼里的同事。

4.同事和中介者的关系

在中介者模式中,当一个同事对象发生了改变,需要主动通知中介者,让中介者去处理与其他同事对象相关的交互。

这就导致了同事对象和中介者对象之间必须有关系,首先是同事对象需要知道中介者对象是谁;反过来,中介者对象也需要知道相关的同事对象,这样它才能与同事对象进行交互。也就是说中介者对象和同事对象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5.如何实现同事和中介者的通信

一个同事对象发生了改变,会通知中介者对象,中介者对象会处理与其他同事的交互,这就产生了同事对象和中介者对象的相互通信。怎么实现这种通信关系呢?

一种实现方式是在Mediator接口中定义一个特殊的通知接口,作为一个通用的方法,让各个同事类来调用这个方法,在中介者模式结构图里画的就是这种方式。在前面示例的也是这种方式,定义了一个通用的changed方法,并且把同事对象当做参数传入,这样在中介者对象里面,就可以去获取这个同事对象的实例的数据了。

另外一种实现方式是可以采用观察者模式,把Mediator实现成为观察者,而各个同事类实现成为Subject,这样同事类发生了改变,会通知Mediator。Mediator在接到通知以后,会与相应的同事对象进行交互。

6.中介者模式的调用顺序示意图

中介者模式的调用顺序如图10.5所示。

图片

图10.5 中介者模式的调用顺序示意图

10.3.2 广义中介者

仔细查看中介者的结构、定义和示例,会发现几个问题,使得中介者模式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变得繁琐或困难。

其一,是否有必要为同事对象定义一个公共的父类?

大家都知道,Java是单继承的,为了使用中介者模式,就让这些同事对象继承一个父类,这是很不好的;再说了,这个父类目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公共功能,也就是说继承它也得不到多少好处。

在实际开发中,很多相互交互的对象本身是没有公共父类的,强行加上一个父类,会让这些对象实现起来特别别扭。

其二,同事类有必要持有中介者对象吗?

同事类需要知道中介者对象,以便当它们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够通知中介者对象。但是是否需要作为属性并通过构造方法传入这么强的依赖关系呢?

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去通知中介对象,比如把中介对象做成单例,直接在同事类的方法里面去调用中介者对象。

其三,是否需要中介者接口?

在实际开发中,很常见的情况是不需要中介者接口的,而且中介者对象也不需要创建很多个实例。因为中介者是用来封装和处理同事对象的关系的,它一般是没有状态需要维护的,因此中介者通常可以实现成单例。

其四,中介者对象是否需要持有所有的同事?

虽说中介者对象需要知道所有的同事类,这样中介者才能与它们交互。但是是否需要作为属性这么强烈的依赖关系,而且中介者对象在不同的关系维护上,可能会需要不同的同事对象的实例,因此可以在中介者处理的方法里面去创建,或者获取,或者从参数传入需要的同事对象。

其五,中介者对象只是提供一个公共的方法来接受同事对象的通知吗?

从示例中可以看出来,在公共方法里,还是要去区分到底是谁调过来,这还是简单的,还没有去区分到底是什么样的业务触发调用过来的,因为不同的业务,引起的与其他对象的交互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实际开发中,通常会提供具体的业务通知方法,这样就不用再去判断到底是什么对象,具体是什么业务了。

基于上面的考虑,在实际应用开发中,经常会简化中介者模式,来使开发变得简单,比如有如下的简化。

■ 通常会去掉同事对象的父类,这样可以让任意的对象,只要需要相互交互,就可以成为同事。

■ 通常不定义Mediator接口,把具体的中介者对象实现成为单例。

■ 同事对象不再持有中介者,而是在需要的时候直接获取中介者对象并调用;中介者也不再持有同事对象,而是在具体处理方法里面去创建,或者获取,或者从参数传入需要的同事对象。

把这样经过简化、变形使用的情况称为广义中介者。

还是举个实际点的例子来看看吧。

1.部门与人员

几乎在每个应用系统中都需要这样的功能模块:部门管理和人员管理,为了简单点演示,把模块简化成类,也就是有一个部门类Dep和人员类User。

首先想想部门类Dep和人员类User之间是什么关系,一对一?一对多?还是多对多?

可能在不同的系统里面,根据需要会做成不同的关系。但从实际情况讲,部门和人员应该是多对多的,也就是一个部门可以有多个人,而一个人也可以加入多个部门。

对于一个部门有多个人,估计大家都能理解。而一个人也可以加入多个部门,或许有些朋友就觉得有些问题了,因为在他们做系统的经验上,是一个人只属于一个部门的。

事实上一个人是可以属于多个部门的,比如,某人是开发部的经理,同时也是销售部门的技术总监,为销售部门给客户的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部分进行把关,同时还可以是客户服务部门的技术顾问,为他们解决客户的技术问题提供指导。

好了,理解了部门和人员是多对多的关系以后,有些朋友可能会做出如下的设计,不就是个多对多吗,类之间的多对多也很容易表达啊,如下:

d5cbf702d9bd47f781150d7758b6befd

很简单,是吧,一个部门有多个人员,一个人员属于多个部门。

2.问题的出现

真的这么简单吗?再进一步想想部门和人员的功能交互,就会知道这样设计是存在问题的,举几个常见的功能:

■ 部门被撤销;

■ 部门之间进行合并;

■ 人员离职;

■ 人员从一个部门调职到另外一个部门。

想想要实现这些功能,按照前面的设计,该怎么做呢?

(1)系统运行期间部门被撤销了,就意味着这个部门不存在了。可是原来这个部门下所有的人员,每个人员的所属部门中都有这个部门呢,那么就需要先通知所有的人员,把这个部门从他们的所属部门中去掉,然后才可以清除这个部门。

(2)部门合并。是合并成一个新的部门呢,还是把一个部门并入到另一个部门?如果是合并成一个新的部门,那么需要把原有的两个部门撤销,然后再新增一个部门;如果是把一个部门合并到另一个部门里面,那就是撤销掉一个部门,然后把这个部门下的人员移动到这个部门。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面临着需要通知相应的人员进行更改这样的问题。

(3)人员离职了,反过来就需要通知他所属于的部门,从部门的拥有人员的记录中去除这个人员。

(4)人员调职,同样需要通知相关的部门,先从原来的部门中去除掉,然后再到新的部门中添加上。

看了上述的描述,感觉如何?是不是就一个字“烦”啊!

麻烦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仔细想想,对了,麻烦的根源就在于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耦合,这样导致操作人员的时候,需要操作所有相关的部门,而操作部门的时候又需要操作所有相关的人员,使得部门和人员搅和在了一起。

3.中介者来解决

找到了根源就好办了,采用中介者模式,引入一个中介者对象来管理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如果采用标准的中介者模式,想想上面提出的那些问题点吧,就知道实现起来会很别扭。因此采用广义的中介者来解决,这样部门和人员就完全解耦了,也就是说部门不知道人员,人员也不知道部门,它们完全分开,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由中介者对象来管理了。这个时候的结构如图10.6所示。

图片

图10.6 引入中介者后的结构示意图

好了,还是看代码示例会比较清晰。

4.实现示例

(1)首先定义部门类。示例代码如下:

665691d1f58c48c59ba1284a7ba5a28b

001e7fee9be241b9a12dad21be178513

(2)接下来定义人员类。示例代码如下:

77c99b3775084dbe9ee57e2130a9efb1

2c86778f9d5941ff855ff8cbc88eab72

a098549dc56c4a1caa255377a333df3c

(3)顺带看一下描述部门和人员关系的对象,非常简单。示例代码如下:

a815e8a05c0f4932bb98bf937dd50948

2da05813ba024f0992f36434d7b7b819

(4)具体的中介者实现。

首先中介者要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关系,所以在中介者实现里面添加了一些测试的数据,为此还专门做了一个用来描述部门和人员关系的数据对象;其次在中介者里面只是实现了撤销部门和人员离职相应的关系处理,其他的没有实现;另外,这个中介者实现被实现成单例的了。示例代码如下:

cc2692fb872041128ca12d28d2532887

3f400d528f324ddfad5b3419349d088b

cf63879a0c2749f78efa39bd2cdf90e6

0a5a54f2e40840728a278b2c7bcec23d

d8f665b207bf4a54a542c67a792328ae

be7f4e5bc3714c4698043e1f54d7c209

defb71e0b9af4feb83f49b60b202ca45

c814f70cd2cb4f70a7a85c0a92714720

(5)测试一下,看看好用不。客户端示例代码如下:

8061363ac4e44c9584134904bf8192f8

5f5cb72faa2b4c86946cedd6ed195c16

39dc33a4dd824c26859a8c4d1ae6fd2e

测试结果如下:

7d615f1114184dfea0dab589c638d57d

好好体会一下,看看这样做是不是变得更容易了些,而且也实现了中介者想要实现的功能,那就是让同事对象相互分离,由中介对象统一管理它们的交互。

10.3.3 中介者模式的优缺点

中介者模式的优点。

■ 松散耦合

中介者模式通过把多个同事对象之间的交互封装到中介者对象里面,从而使得同事对象之间松散耦合,基本上可以做到互不依赖。这样一来,同事对象就可以独立地变化和复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 集中控制交互

多个同事对象的交互,被封装在中介者对象里面集中管理,使得这些交互行为发生变化的时候,只需要修改中介者对象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是已经做好的系统,那就扩展中介者对象,而各个同事类不需要做修改。

■ 多对多变成一对多

没有使用中介者模式的时候,同事对象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多对多的,引入中介者对象以后,中介者对象和同事对象的关系通常变成了双向的一对多,这会让对象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实现。

中介者模式的缺点。

中介者模式的一个潜在缺点是,过度集中化。如果同事对象的交互非常多,而且比较复杂,当这些复杂性全部集中到中介者的时候,会导致中介者对象变得十分复杂,而且难于管理和维护。

10.3.4 思考中介者模式

1.中介者模式的本质

中介者模式的本质:封装交互。

中介者模式的目的,就是用来封装多个对象的交互,这些交互的处理多在中介者对象里面实现。因此中介对象的复杂程度,就取决于它封装的交互的复杂程度。

只要是实现封装对象之间的交互功能,就可以应用中介者模式,而不必过于拘泥于中介者模式本身的结构。标准的中介者模式限制很多,导致能完全按照标准使用中介者模式的地方并不是很多,而且多集中在界面实现上。只要本质不变,稍稍变形一下,简化一下,或许能更好地使用中介者模式。

2.何时选用中介者模式

建议在以下情况时选用中介者模式。

■ 如果一组对象之间的通信方式比较复杂,导致相互依赖、结构混乱,可以采用中介者模式,把这些对象相互的交互管理起来,各个对象都只需要和中介者交互,从而使得各个对象松散耦合,结构也更清晰易懂。

■ 如果一个对象引用很多的对象,并直接跟这些对象交互,导致难以复用该对象,可以采用中介者模式,把这个对象跟其他对象的交互封装到中介者对象里面,这个对象只需要和中介者对象交互就可以了。

10.3.5 相关模式

■ 中介者模式和外观模式

这两个模式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外观模式多用来封装一个子系统内部的多个模块,目的是向子系统外部提供简单易用的接口。也就是说外观模式封装的是子系统外部和子系统内部模块间的交互;而中介者模式是提供多个平等的同事对象之间交互关系的封装,一般是用在内部实现上。

另外,外观模式是实现单向的交互,是从子系统外部来调用子系统内部,不会反着来;而中介者模式实现的是内部多个模块间多向的交互。

■ 中介者模式和观察者模式

这两个模式可以组合使用。

中介者模式可以组合使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当同事对象发生改变的时候,通知中介对象,让中介对象去进行与其他相关对象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