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知识产权并不安全
当一种方法行不通的时候,我会试着用其他的方法。因为我知道一定会有行得通的方法。世上总会有行得通的方法,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它。
——Erik
在所有的机构中,什么是最宝贵的资源?答案不是计算机硬件,不是办公室或者工厂,也不是像曾经在各大公司风靡一时的陈词滥调所说的那样:“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我们的员工。”
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取而代之。当然,不可能轻而易举,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周折,但是确实有许多公司,在工厂车间被大火夷为平地之后,在许多重要雇员辞职甩手离开公司之后,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是,如果历经的是知识产权的损失,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要是有人窃取了你的产品设计、客户名单、新产品计划、以及研究开发资料的话——这种损失将成为对你的公司最致命的一击。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人从你的仓库中盗取了一千件产品,或者从你的生产车间中盗取了一吨钛,或者从你办公室盗走了100台计算机,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偷盗情况,知道自己大致遭受了多少损失。然而,如果有人盗取了你的电子知识产权,那么很有可能,你要等到事情过去很久以后才会知道自己被盗了,甚至永远都会被蒙在鼓里,因为他们只不过盗取了一份文件副本。但是无论如何,一旦损失造成了,你就得承担后果。
所以,这可能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拥有黑客技术的人每天都在盗取知识产权——他们经常会从一些比普通人还要缺少安全防范意识的公司中盗取。正如本章中的两个实例将要讲述的一样。在下面的两个故事中,两位主人公都属于称为“破解者”的异类。这是一个专指那些破解软件的黑客称呼。他们通过对商业应用程序进行反向工程,或者盗取那些应用程序的源代码,或者获取注册码来破解软件。这样他们就能够免费使用软件,然后再通过错综复杂的地下破解站点将其散布开来(为避免混淆,这里特别指出:破解者(cracker)并非指一种口令攻击程序)。
如果一位破解者对一个特定产品进行锲而不舍的攻击,一般出于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动机:
1、获取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或者特别想仔细分析的软件。
2、接受挑战,看自己是否能够用智慧战胜一个杰出的对手(通常指软件开发者),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下棋、玩桥牌,或者玩纸牌时,与其对手进行智力的角逐。
3、把那些昂贵的软件发布到网上,使其他人也可以免费获取。这样,在他们那个秘密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得价格昂贵的软件。而破解者不仅仅只是对这些软件本身感兴趣,他们还想要获取那些产生许可证号的源代码。
这两个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攻破了目标软件制造商,盗取到源代码的,所以他们能够将补丁或“keygen”(keygenerator,密钥生成器程序)发布给破解集团,使得他们也能够真正免费地使用这个软件。Keygen是用来产生客户的许可证号的专用代码。许多身怀黑客技术的人都做着同样的事情,而那些软件商家却还完全不知道他们将会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
破解者在一个黑暗隐蔽的王国里活动。在那里,交易的货币就是通过破解盗来的软件——你会发现,知识产权偷盗事件已经发展到使人吃惊,令人发指的程度了。这个故事最后精彩的一幕将在本章结尾“共享:一个破解者的世界”一节中详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