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安卓无处不在

    到 2010年,苹果和谷歌在每一个可能的战线上都向对方发起了猛攻:法院、媒体和市场。安卓的普及令人惊讶,鲁宾、施密特和谷歌上下都毫不掩饰得意之色。整个2010年,他们似乎不放过任何机会,不遗余力地阐述安卓的累计月激活数量达到了多少,以及移动设备将如何改变谷歌和世界的未来。2010年4月,鲁宾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甚至预测,安卓将会统治整个移动市场。一年之前,他还担心谷歌可能会放弃安卓,他和团队成员也许要另谋生计了。现在他充满自信地声称,“这(安卓)是个数字游戏。一旦有好几家OEM(手机厂商)开发各种门类的各种产品”,安卓赶上iPhone和黑莓等其他智能手机平台“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这就像是说谷歌的其他一切都不再重要,事实并非全然如此,但也不能算是过分夸大。2010年伊始,安卓就拥有了700万用户。到当年年底,用户数发展到了6 700万,每天还会增加30万新顾客。安卓本身还不能挣钱,但它正朝着那个方向飞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加速了搜索和YouTube等其他谷歌应用的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也让更多的人注册了谷歌账号,向谷歌提供了他们的信用卡信息。使用安卓的人越多,他们用谷歌搜索的机会就越多,点击的广告也越多。

    谷歌的大部分收入还是来自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的搜索服务。但公司高层的每个人都清楚,这些不会永远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不久,购买那些设备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购买的智能手机和能够联网的其他移动工具却会越来越多。潜伏在这些数字里的谷歌的发展和利润令人瞠目。移动电话上的单个广告价格可能低于台式机广告,但它的潜在受众以及相应的潜在总收入却是巨大的。消费者每年购买的手机数量约是电脑的5倍——前者数字为18亿部,后者为4亿台。谷歌还只是刚刚进入了这个市场。

    由于安卓的成功,谷歌广告和应用的潜在受众达到了以往的5倍。

    情况的发展也几乎与鲁宾预想的一模一样:制造商和运营商希望与iPhone竞争,鲁宾在Droid手机上的成功说服了他们,使之相信安卓是他们与iPhone竞争的最佳武器。鲁宾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他在2010年推动自己的工程师团队发布了安卓系统的3个重要更新——这对iPhone的打击堪称无情。到2010年年底,安卓系统不仅在Droid手机上大获成功,还接连斩获了HTC公司的Evo 4G手机和三星公司的“盖世S”(Galaxy S)手机等其他型号。总之到2010年年底,差不多有200个型号的安卓手机在全世界50个国家发售,全世界的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准备好了手里数百万美元的营销预算排队等着合作。2010年7月,《财富》杂志举办的一次技术会议向受众提出的一次电子投票问道:“5年以后谁会占领智能手机市场?”结论非常明显:57%的人选择了安卓;37%的人选择了iPhone。

    2011年年初,施密特不仅对于智能手机如何改变了科技大加赞叹,还对智能手机业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激赏不已。他在德国的一次讲话中说道:

    我们有这样一个产品——当你对着你的手机说英语,反馈出来的是和你对话的人使用的本国语言。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你再也不会忘记任何事情了。(袖珍)电脑在你同意的情况下会记住一切——你去过哪儿,做过什么事,拍过谁的照片。我过去常常会迷路,四处乱走,不知身在何处。以后人们再也不会迷路了。你知道自己的位置,精确到英尺,顺便提一下,在你同意的情况下,你的朋友们也会知道你的位置。你在旅行途中再也不会感到孤独了。朋友们会跟你一起旅行。你总能找到个朋友开始聊天或者发照片给他,永远不会感觉无聊。你也永远不会才思枯竭,因为整个世界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这不再仅仅是精英们的专属。历史上,这些科技往往仅供精英使用而不会惠及普罗大众。偶有涓滴的好处,也要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我今天所述却是世上人人都能享受的前景。那些达不到我们的生活标准、没上过大学,也没有接触过我们的文化的人,他们的聪明能干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他们一旦用上了智能手机就会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所有这一切即将成为现实。世界上有大约10亿部智能手机,新兴市场的成长率大大超过了其他地方。我对此激动不已。

    电信业曾非常担心,鲁宾的计划会将他们排除在外,就像比尔·盖茨在20世纪90年代试图用微软的Windows系统排斥其他个人电脑厂商一样。但鲁宾坚称这并非他的计划,现在看来他是信守承诺的。鲁宾允许运营商和制造商在安卓系统上添加自己的软件和应用以便区分彼此,还将应用商店收入的30%付给运营商,而苹果是把这一部分据为己有的。

    在墨守成规的手机业,鲁宾的策略的确颇具创新。他的策略是:尽可能地在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制造竞争。他们在争相与iPhone竞争的同时,也会彼此竞争。此前,厂商生产手机是为了取悦运营商,而不是消费者,因为他们的手机销量有赖于运营商的补助金和营销支持,至少在美国情况如此。但为了与iPhone竞争,他们必须抛弃以往的做法,这个趋势十分明显。Verizon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从Droid手机中获得了教训。现在最重要的是生产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手机。

    运营商和制造商很少谈论这些,但他们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HTC公司收购了美国设计公司One & Co助其生产外表更酷的手机。三星公司的设计方法与苹果过于相像,这成了两者之间连绵不断的专利诉讼的中心。而运营商也开始倾听消费者的投诉。2010年秋,沃达丰公司企图在某些型号的HTC安卓智能手机里偷偷插进自己的一堆应用。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无法删除这些应用时,他们的反应充满敌意,以至于沃达丰在一周之内就退缩了。沃达丰推送了一个软件升级,删除了所有应用,把手机恢复到了此前的状态。

    鲁宾在他办公室楼下的会议室里给我解释这些的时候,他的口吻听起来像是对这一发展思考过很长时间了。

    2008年消失的东西(并引起业界重新思考的)是四面围墙的花园,它已经永远消失了。并且(与大多数人所说的相反),推动这一进程的不是iPhone,而是互联网。因为消费者想要的是杀手级的应用,他们希望能够随身携带着互联网。(如果你是一家运营商或制造商的话)跟互联网竞争就太傻了。这根本不可能。所以安卓让二者都可以用可控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我们的态度是:“你有成本。我们了解那些成本是什么。你想要与众不同,不希望成为廉价的商品。所以我们就给你这个,这个和这个——解决这个难题的一记勾拳。”

    换言之,就是我们谁都不能独力击败苹果。但如果我们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真正的长处,那么我们不但能打败苹果,还能让我们的生意都更加壮大,比以前的利润更高。

    市场迫使鲁宾全神贯注,但他所设立的激励机制并不总是尽善尽美的。尽管他付出了最大努力,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安卓软件更新却总是慢腾腾的。某部手机可能安装了最新版的安卓,而另一部用的却还是上一个版本,甚至更早的版本。这意味着安卓应用商店里的所有应用程序不能在所有手机上运行,也意味着,消费者有时会以为自己购买的手机安装了最新最好的安卓软件,但最终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但如今手机业承受的市场压力比以往要大得多。鲁宾确保每年至少有一个手机型号不允许运营商和制造商定制加入自己的软件,如2010年HTC公司的Nexus One手机和三星公司的Nexus S手机。这样一来,如果消费者不喜欢HTC的Sense手机、三星的TouchWiz手机,或任何其他运营商和制造商用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定制机型,他们总是有别的型号可选。

    最重要的是,到了2010年,安卓的表现已足够出色,总算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他们业已开始渴望获得的选择权了。苹果独霸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已有3年。但它只做一部手机,功能固定,在美国只有AT&T公司一家运营商可以提供定制服务。到2010年,一些安卓手机不仅外观和iPhone一样出色,而且在某些方面性能更佳。它们的电池可拆卸,内存可升级,软件的定制功能也更强。大多数安卓手机的屏幕都比iPhone的大。它们都支持多任务(具备同时运行多于一个程序的能力),这是iPhone做不到的。任何有想法的软件开发者无须事先批准,就可以把软件放在安卓应用商店上市,而不像苹果商店那样麻烦。安卓手机观看视频的效果更好,因为它们的视频播放器可以播放Adobe公司Flash格式的视频。苹果公司称其为糟糕技术而加以取缔,但它已经成为互联网视频的标准。在美国,安卓手机可接入T-Mobile和Verizon两家公司的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颇有竞争力的优势。AT&T公司虽拥有iPhone,但因为iPhone太受欢迎,其网络可靠性大打折扣,联网速度慢吞吞的,电话掉线率也高于一般水平。

    鲁宾走到哪里都为安卓大力造势。在2010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头一回人人都想听他说话。他被媒体采访的请求所淹没,在会议上被层层包围,并且可以联系到全世界每一家手机厂商和运营商的CEO,这些CEO都想请鲁宾帮助他们打磨各自的宣传利器。

    他运气不错,竞争对手苹果和AT&T公司,似乎都在全力为他的成功推波助澜。乔布斯发布iPhone 4的前几周,科技产品网站Gizmodo就把苹果公司为每一个产品发布会营造的宝贵的惊喜搞砸了。一位在苹果公司外部进行合理的缺陷测试的苹果工程师,把原型机遗失在加州雷德伍德城的一间酒吧里。Gizmodo网站想方设法搞到了手,还把照片发表在网站上。而新iPhone在6月发布后,评测人发现iPhone 4新的环绕天线有一个死角。这迫使乔布斯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来控制局面。最严重的是,顾客对iPhone的美国网络运营商AT&T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AT&T无法应付iPhone给它的网络带来的流量暴增的问题,到2010年,顾客们对此已然怒不可遏,怨声载道。这3条新闻在2010年传遍了全世界,变成了午夜喜剧演员们的素材。对于鲁宾和安卓阵营的其他成员来说,这些新闻更是让他们有了无穷无尽的机会,来强调苹果模式与安卓模式之间的差异。他们自然是一个机会也没有放过。

    从理智上很容易理解乔布斯为何对于原型机的丢失如此恼怒。他认为这无异于苹果公司失窃。酒吧的其他顾客找到了那部原型机以后,首先打电话通知了苹果公司。但他们没有得到苹果的迅速反应,所以就通知了一些媒体机构。Gizmodo网站花5 000美元买下了这部原型机,声称不知晓它是否是真的。乔布斯之所以担心,是因为Gizmodo网站的照片,很可能会让苹果公司损失数百万美元的销售和营销宣传费用。如果大众知道新机型是什么样子,大概何时发售,他们就不愿去买当前市面上的机型了。苹果的iPhone 4发布会获得的新闻报道也可能会少许多,因为它不再能给人们带来惊喜。但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当时已经非常富有,这使他们看上去不像受害人而更像恶霸。圣马特奥警长办公室启动了刑侦,调查Gizmodo网站是否非法取得了被盗窃的财产。他们申请了搜查证,搜查了Gizmodo网站记者的家,并扣押了他的电脑设备。乔布斯让自己看起来就像是精心安排了整个事件,因为他公开表示支持调查。Gizmodo网站的记者取回了自己的电脑,并未被起诉任何罪名。但记者们迫不及待地询问鲁宾有关此事的方方面面,而他也愉快地出手相助。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问他,如果安卓的原型机在一间酒吧里被人看到,他会怎么办,他说:“如果有这样的事儿,还有人愿意写下来,我会很高兴的。开放得越多,秘密就越少。”这里隐含的广告很聪明:如果拥有一部iPhone就让人觉得身处极权国家,那是因为生产iPhone的这家公司就是由暴君统治的。试试安卓吧。

    6月“天线门”事发,随之而来的就是这样的问题:iPhone是否真的是世界上设计最佳、外观最美的手机。苹果公司设法将iPhone的全部天线都放在设备的外部,在手机边缘绕3条闪光的细金属线,以此来改善iPhone的信号接收情况。乔布斯在手机发布会上极力称赞它是形式与功能互补的完美典范。但评测人发现,如果以某种方式握着这部手机——左撇子用户尤甚——手指会轻而易举地盖住两条天线的交接点,从而减弱了信号。乔布斯最终被迫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解释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一个免费的手机外壳。

    但乔布斯忍不住指出安卓手机也有类似的毛病,但这样的挖苦却引火上身。乔布斯对于苹果产品之美的傲慢自负是众所周知的,安卓阵营的成员收集了很多这种笑话并公开拿这些取笑。“你知道,我听说iPhone 4上最流行的语音信息是:‘对不起,我不能给你回电话,因为我正握着手机呐。’我觉得这对Droid X手机来说就不是个问题。”摩托罗拉公司的CEO桑贾伊·杰哈在《财富》杂志举办的一次技术会议上说。他和安卓阵营的其他成员兴高采烈地把这个问题命名为“iPhone的死亡之握”。

    但让安卓阵营最开心的还是“连接门”——AT&T公司无线网络上的iPhone可靠性问题。运营商乐于诋毁对手的网络,而消费者乐于贬损他们的运营商,但历史上,不同运营商提供的无线服务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在AT&T和iPhone的例子上,连接和通话质量的问题与其他运营商的接收问题相比要严重得多,并且从2009年到2010年年初,这些问题似乎越来越糟。故障很简单:在iPhone出现之前,从来没有人生产过这样一台既能浏览互联网又能播放流媒体的袖珍电脑。这意味着AT&T公司对于数据流量的预测远远低于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解决方案却相当复杂。AT&T公司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花费将近500亿美元升级自己的网络来应付所有的新流量。对于那些被锁定了两年合同,每月支付至少100美元服务费的用户来说,这可不是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这样的问题很少有人能搞得定,而AT&T和苹果公司处理得更糟。尽管iPhone本身就是某些连接问题的源头,但苹果公司仍把所有的问题都怪罪在AT&T身上。虽然更改iPhone消耗数据的方式可能有助于解决部分问题,但苹果公司拒绝这样做。与此同时,AT&T公司对此做出了被动的回应,而没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至少起初是这样。到2009年年底,Verizon公司用一系列的“地图”广告连续打击AT&T公司,声称AT&T糟糕的服务都应归咎于它不稳定的3G网络。AT&T公司的用户开始在Twitter上用“ATT掉线”的话题标签来张贴电话掉线的新闻。AT&T公司选择起诉Verizon,而不是用自己的广告来避开攻击,更是让自己一败涂地。

    到2010年,美国很多消费者都选择购买安卓手机,只是为了不必使用AT&T的网络。从2007年发售iPhone以来,乔布斯一直在向AT&T的主管们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加速网络升级。但他的作用有限,直到2011年年初,与AT&T签署的独家经营权过期了,Verizon公司也可以对iPhone提供服务,网络升级才得以实现。他不下6次考虑过放弃AT&T公司,转而与Verizon合作,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动作太过冒险。转换运营商需要重新设计iPhone,因为Verizon公司的手机使用的蜂窝无线芯片比AT&T的要大,而iPhone机壳内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了。Verizon公司的蜂窝无线电芯片以其耗电量大而著称。最后,在2009年掉线问题最严重的时候,谁也不知道Verizon公司能否把iPhone流量的问题处理得更好。“关于‘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拴在这个船锚(AT&T)上’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鲍勃·博彻斯说,“但每当我们谈到这个话题,我们最后总会回到现实:技术难度太大,无法保证换网就能成功。”

    在2010年,乔布斯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怒火。他是如此的口无遮拦,以至于到了秋天,他开始显得处处被动、暴躁易怒、高深莫测。当时,他不但贬损安卓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无是处,还公开质疑谷歌公司销售额和激活数量的真实性。乔布斯所感觉到的,不只是他觉得谷歌暗箭伤人而心生愤怒,或是他大概因为错误地低估了安卓的魅力而感到窘迫。他甚至还感觉到一个事实,于是他对主管们说,如果不阻止安卓,苹果的未来就有危险了。一位听到乔布斯谈论此事的主管如此描述乔布斯的感受:“这(安卓)是个事关生死存亡的威胁。苹果业务的商业模式的基础在于,其出售设备的收益远高于制造设备的成本,这样公司会用销售收入来开发新产品。安卓的路子跟这个完全相反。谷歌在培养平台,毫不顾及设备的成本或利润。它靠广告而不是硬件挣钱。”在乔布斯看来,这两种赢利途径无法共存。

    乔布斯在2007年发布了iPhone,当时他认为自己不仅生产了一台革命性的漂亮产品,还打造了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内容平台iTunes。到2007年为止,因为iPod的销量已超过1亿台,有电脑的人实际上都通过iTunes软件来管理和购买音乐。没什么人愿意使用iPod之外的其他任何便携音乐播放器,而家庭购买一个以上iPod的理由却很充分。苹果公司有3个型号的iPod,颜色和容量各不相同。并且苹果确信,使用相互竞争的软硬件,对于用户来说不啻为一种折磨。将音乐上传到iPod上的唯一简便方式就是通过iTunes。如果用户不想自己抓取CD音轨,那么iTunes商店里有最佳的音乐内容可供选择。很多非苹果设备无法连接到iTunes,也不能播放从iTunes商店购买的全部歌曲。

    iPod与iTunes的共生关系很强大。就像微软的Windows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自我强化,到2007年已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一样。因为有iPod,苹果公司在音乐播放器方面成功取得了霸主地位——市场份额超过了70%。苹果公司上下都知道全球手机市场的发展变迁与音乐播放器不一样。手机市场要大很多倍,当时占领市场的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批企业。但当iPhone销售数字飙升时,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其他人都很难不怀疑,历史即将重演:iPhone会像iPod那样迅速占领市场。

    多年来,苹果公司一直在担心市场上每一个潜在的竞争者——RIM、诺基亚、沃尔玛、亚马逊、戴尔、微软,以及各家无线运营商——会打破iPod的独霸地位。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每一个竞争者都对苹果发起了挑战,却全都失败了。与此同时,iPhone让苹果变得更有优势。此前它通过把所有的音乐都吸收到iTunes里而把消费者拴在iPod上。现在,由于iPhone用户对应用商店的强烈依恋,同样的事情发生了。没过多久,很多用户就花了50美元至100美元购买应用,这意味着如果他们想在安卓手机或另一个智能手机平台上拥有同样的应用,就得再花同样的一笔钱。

    但在2010年,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与苹果以前的竞争对手相比,鲁宾和安卓玩的这个游戏要复杂得多。在他们看来,竞争的中心不是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而是在谷歌巨大网络的服务器群中,全天候运行的数百万台无名机器——现在通常称之为“云端”。与个人电脑连接并同步是iTunes设立的方式,在设备没有无线功能或无线带宽过低而无法使用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必需的。但在2010年,这两个困难都被克服了,这促使鲁宾和安卓团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无线网络和手机芯片都足以访问任何机器上的内容,为什么还要把用户拴在任何一台机器上?

    安卓现在可以做到和几乎所有的邮件、联系人和日历服务器无线同步,不管它是存储在谷歌、微软、雅虎,还是所在公司的服务器上。除了iTunes商店之外,音乐和电影还可以从亚马逊下载。每月只需很少的费用,便可以成为“声破天”网站(Spotify)和“潘多拉”电台(Pandora)的订户,享受其提供的音乐服务。开发者正奋力保证苹果应用商店里的所有程序,都可以在安卓应用商店里找到。至于iTunes封闭系统里的所有内容,谷歌和软件行业里的其他人都在编写程序,让这些内容的获取和上传到谷歌——或任何地方——变得越来越容易。

    随着在安卓设备上下载和观看内容的新方式越来越多,使用无法连接iTunes的非苹果设备的障碍也越来越小。摆脱了这种控制之后,大量用户开始选择安卓设备,当时苹果主管们回忆说,乔布斯近乎绝望地担心这个趋势会愈演愈烈,iTunes作为内容中心的垄断势力开始消失了。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乔布斯常常被世人忽略的一个天赋:自从他1976年创建苹果公司,并在1984年制造出麦金塔电脑以来,他关于技术的基本观点从未曾改变过。大多数高科技主管总是疲于适应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而乔布斯的信念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只有设计最佳、外观最美的产品才会吸引消费者。他一直相信,只有他才最清楚这样一种绝对主观的感受。并且他也一直相信,唯一能确保他梦想成真的做法就是控制整个用户体验——软件、硬件,以及用户访问的内容。但现在安卓的崛起,无疑向这一切提出了质疑。

    乔布斯曾说,他根本不觉得自己与安卓的战争,跟20世纪80年代与比尔·盖茨和微软之间的战争有任何相似之处。但苹果公司内外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安卓与iPhone打的是一场平台之战,而平台之战的结果向来是赢家通吃。胜者最终会占有75%以上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败者却只能挣扎着在业界维持生存。

    在微软与苹果之战中,微软通过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软件而取得了胜利,这催生了购买应用程序的更多选择,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一旦顾客花费数百美元购买了只能在一个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让他们更换平台就很难了。最终,每一个人都开始跟风使用运行着微软DOS系统、然后是Windows系统的电脑。这不是单纯的从众行为,而是完全理性的做法。只有当正在进行的工作能够随时在两台电脑之间切换,电脑才是有用的。

    这几乎与安卓的策略如出一辙。2010年,安卓的生态系统还远未成熟。安卓应用商店的组织也很糟糕,开发者几乎赚不到钱。苹果凭借3年的先发优势,已经售出将近6 000万部iPhone,打造了一个拥有超过20万种应用的商店,其开发者生态系统发展成熟,在两年内入账逾10亿美元。但由于任何手机制造商都可以制造安卓手机,安卓平台的规模呈爆发式扩展。到2010年年底,它的规模就已与iPhone的不相上下了。谷歌公司要解决它应用商店的弊端,看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更让苹果公司担心的是,鲁宾可能无须说服很多iPhone顾客改换平台,就能取得成功。在未来几年内,全世界将普通手机更换为智能手机的人数如此庞大,以至于他只需关注这个人群即可获得智能手机市场的垄断份额,根本不必考虑iPhone的顾客。乔布斯在相隔整整一代的两场战争中以相同的方式落败,看来是命中注定的。但这两场缠斗竟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很难不让人认真思考一番。

    人们总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苹果与谷歌之战的结果可能不同于苹果和微软的战争。开发者为两个平台编写软件的能力大大强于20世纪80年代,改换平台的成本也小得多。当时,个人电脑的价格每台超过3 000美元,购买每一种软件的花费也超过50美元。如今的成本不到那时的1/10。运营商补贴的新手机每台只要200美元,每一种应用只要不到3美元,还经常是免费的。此外,第三方——运营商们——仍然得益于确保消费者有尽可能多的方式连入它们的网络,并向它们付费。

    但谷歌和苹果的主管们心知肚明,如果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那样的,也就是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两家的移动平台可以和谐共存,这就会打破历史的常规。因为14年前围绕着微软反垄断案有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关于微软如何在个人电脑业建立了Windows系统的垄断地位,业界有着浩如烟海的分析: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使用你的技术平台,最终就会产生一股风潮,迫使几乎所有的人都使用这种技术。但这样的经济力量并非微软独有。从那时起,每一家主要的科技公司都企图利用自己的业务产生这样一股风潮。

    当然,乔布斯利用iPod占领音乐播放器市场的做法也如出一辙。2004年,谷歌更是如法炮制,羞辱和挑战了微软在高科技业的优势地位,并且把雅虎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谷歌公司最高品质的搜索,使它获得了大多数的搜索流量,从而也就获得了有关用户兴趣的最佳数据。而这些数据又让它出现在搜索结果旁的搜索广告效率更高。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又带来了更多的搜索流量,更多的数据,乃至更好的搜索广告。无论微软和雅虎怎样试图用更低的广告费用和改进的搜索结果来吸引流量,谷歌总能提出更好的交易条件。

    eBay对于Onsale和uBid等差不多20多家网上拍卖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通过允许买家和卖家轻松交流,彼此评价,eBay建立了一个自律的社区。这促进了买家的快速增长。eBay得到的买家越多,价格也就越可靠。eBay的价格越可靠,愿意使用eBay的买家就越多。使用eBay的买家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使用竞争对手的网站。最近一个借平台经济之力起飞的例子就是Facebook的社交媒体平台了。它使用先进技术,向用户提供了比竞争对手“聚友网”(MySpace)更好的功能。更好的功能让Facebook变得更有用。它越有用,用户共享的数据也就越多。用户共享的数据越多,Facebook能够提供的功能就越多。很快,人们都会加入Facebook,因为别的人都加入了Facebook。

    随着移动平台战争的进展,谷歌和苹果的生态系统有可能会长期共存,而这种状态会促使两家公司产生巨大的利润和创新。然而,有鉴于尚未走远的历史,他们必将一决雌雄,拼出个你死我活。“就像三四十年前电报公司和电话公司巨头争夺垄断地位的战争一样,”苹果公司多年的顶级主管、Palm公司的前CEO乔恩·鲁宾斯坦说,“这就是新一代的战争。苹果、谷歌、亚马逊和微软每家公司都力图建立自己的垄断王国,控制访问内容乃至一切。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换句话说,苹果和谷歌在这场战争中,稍有差池,就有可能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