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于谷歌公司的“安卓无处不在”的策略,乔布斯的解决方案既简单又蛮横:他发布了iPad。如果说谷歌打算在广度上打赢这场移动平台之战,那么乔布斯则想让全世界知道,他打算在深度上赢得这场战争。世上拥有安卓手机的人也许比有iPhone的人多,但拥有iPhone的人会同时拥有iPad、iPod Touch及苹果公司的一系列其他产品,这些产品都可以运行同样的软件,连接到同一个网上商店,对于每一个相关人士来说,使用这些产品的裨益要大得多。

    只有像乔布斯那样自信的人才会有胆量设置这样高的标准,但在当时,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鲁宾要做的无非是把安卓扩展到更多的机器中去。就像盖茨推广Windows系统一样,鲁宾只要安卓平台发展的总数越来越大,毫不关心哪些产品更受欢迎。对于乔布斯而言,为了让苹果垂直发展iOS平台的策略起效,他需要每次都创造佳绩。苹果公司每一次发布的产品都要取得成功,老产品的每一次升级也是如此。的确,苹果内外的主管们怀疑,乔布斯是否在对抗安卓时犯了跟对抗微软时同样的错误——他创建的平台是否过于死板——事实上,他似乎比以往更加死板了。从2010年开始,乔布斯用特制的螺钉来装配越来越多的苹果产品,让人难以用普通的螺丝刀拆开机壳。这看来是件小事,但对于硅谷的业界人士来说,其象征意义巨大:安卓对消费者的宣传论调之一是软件和设备的灵活性;乔布斯却明确表示,苹果公司对喜欢自己动手修修补补的顾客不感兴趣。

    2010年1月27日,乔布斯发布了iPad的几分钟以后,这看起来他像是已经把自己为苹果设立的目标远远地甩在身后。他上台的时候,虽说受到9个月前肝脏移植手术的影响,他看上去还很憔悴,但演讲的内容优美流畅,简直精彩极了。很多人知道乔布斯将要发布一个平板电脑,尽管7年前他曾对《华尔街日报》的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否认过这样的计划。“事实证明人们想要键盘……我们看着平板电脑,觉得这个东西注定要失败。”当年的乔布斯说。但他显然重新思考过这个问题。有关苹果公司正在开发平板电脑的谣言已经流传了几个月,正式发布的前一天,乔布斯的一个合作制造商的CEO也在电视上确认了这款产品即将发布。尽管如此,iPad还是以其一丝不苟的精妙设计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乔布斯充分利用了世人的震惊。他用比平常更慢的步调向全世界展示他的新发明,仿佛在引导观众完成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他放出一张幻灯片,上面有一部iPhone和一台Macbook笔记本,中间有一个问号,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中间是不是还有地方放第三种产品呢?我们多年以来一直在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定得非常高。为了创造一个全新品类的产品,它必须在完成某些关键任务时表现得非常好。要比笔记本好。还要比智能手机好……否则就没有理由存在了。”

    然后,他提出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寻常答案,并一举否决了这个答案:“有些人认为会是上网本。问题是上网本什么都干不好。它速度慢,显示质量差,运行的还是又老又破的个人电脑软件(Windows系统)。除了价格便宜,上网本什么都比不上笔记本电脑。”

    那时,也只有到了那时,在花了两分多钟渲染气氛之后,乔布斯才说出了全世界都在等待的话:“我们认为,我们有答案了。”余音尚在,一幅iPad的照片便优雅地落在幻灯片上的iPhone和Macbook中间。

    让人们着迷的并不只是iPad的外表。很多人怀疑自己是否正在眼看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家犯一个大错误。平板电脑是全世界消费类电子产品中最不足信的。企业家们早在发明个人电脑之前就一直企图制造平板电脑。他们尝试的次数如此之多,以至于公众认为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艾伦·凯伊(Alan Kay)这个名字对于某些IT发烧友来说,就像是尼尔·阿姆斯特朗[26]之于太空计划,他在1968年为Dynabook电子书[27]起草了方案,并在1972年把这些方案罗列在一篇以“各年龄段儿童的个人电脑”(A Personal Computer for Children of All Ages)为标题的论文中。尽管凯伊继续做了一些可以说更加重要的努力,但Dynabook从未投产。他后来在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工作,成为图形用户界面的发明人之一。第一台麦金塔电脑和后来的微软Windows系统都源自凯伊的工作。1983年,苹果公司制造了一台代号为“害羞鬼”[28]的原型机,但从未发布。第一台多少吸引了一些消费者注意的平板电脑,是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明了PalmPilot的企业家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发明的。他在“天迪”(Tandy)电脑公司制造了GRiDPad,这是在1989年发布的世上第一台商业平板电脑。它使用一支触笔工作,重量大约有5磅,价格约为2 500美元。美军的记账员用它来填写电子表格,更好地记录库存。不久就出现了它的竞争者,例如NCR 3125。但这些设备的功能仅止于此,并且价格像个人电脑一样昂贵。NCR公司的机器价格为4 700美元。

    1993年,GO公司(GO Corp.)在平板计算方面进行了第二次尝试,推出了个人数字助理设备EO。这家公司是在1987年由莲花开发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前主管杰里·卡普兰(Jerry Kaplan)、顶级软件公司安信达(Ashton-Tate)的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卡尔(Robert Carr),以及与卡普兰共同开发了第一台数字音乐合成器的凯文·多伦(Kevin Doren)联合创立的。GO公司因其高素质的雇员和当时开发的软件的复杂程度,至今在硅谷仍享有盛名。个人数字助理设备EO配有手机、传真机、调制解调器、麦克风、日历和文字处理器,用户用一支特殊的笔即可在触屏上使用所有这些功能。当时很少人有笔记本电脑,主管们也基本不会打字,用户可以用一支笔来浏览的便携式电子平板电脑看来正是商界正在寻找的东西。GO公司的早期雇员包括谷歌公司的第一个商业主管奥米德·柯德斯塔尼(Omid Kordestani)和苹果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营销副总裁比尔·坎贝尔。但持续的资金问题迫使GO公司将自身出售给了AT&T公司,后者在1994年关闭了GO公司。

    1994年,苹果公司发布了牛顿掌上电脑。这个开拓性的个人数字助理设备(PDA)不幸沦为硅谷的“埃德塞尔”[29],这一个词就足以解释平板电脑为什么永远卖不出去了。它也是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出走时代的象征,当时经营苹果的一连串执行官们一个比一个更碌碌无为——约翰·斯卡利,迈克尔·斯平德勒(Michael Spindler)和吉尔·阿梅里奥(Gil Amelio),直到它濒临破产。牛顿掌上电脑价格适中——每台售价不到1 000美元——它是作为袖珍设备推向市场的,但却太重了。它的电池寿命短得可怜,而大肆宣传的手写识别功能却效果不佳。它因而适时地成为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后砍掉的第一批项目之一。当时,如果人们想要便携的计算设备,会去买一台笔记本电脑,除此之外的其他产品都牺牲了太多可用性。的确,PalmPilot这类设备在下一个4年变得流行起来,是因为它们没打算包办一切。它们小型、廉价,靠着几节AAA电池就可以运行很长时间。但它们真的就只是电子日历和地址簿,而不是平板电脑。

    2002年,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在平板电脑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微软与大多数生产Windows系统台式机和笔记本的公司协作,发布了配置相应软件的机器,允许用户在记笔记的同时把演讲录下来,笔记可以和演讲录音同步,此外还有很多别的功能。用触笔轻碰笔记的某一部分,设备就会播放相应的演讲录音。但这台机器不比笔记本轻,电池寿命也差不多,还不便宜。并且这类设备上运行的都是为平板电脑修改过的Windows系统,而并不是专为平板开发的操作系统。2009年,尽管市面上还有平板个人电脑在出售,但人们似乎感觉只有亚马逊公司的“金读”(Kindle)是唯一长得像平板电脑并且还卖得出去的产品。2007年年底,亚马逊推出了这一笨重的电子阅读器,它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平板电脑。它有一块黑白屏幕,阅读文字效果颇佳。但这就是它唯一的功能了。“金读”的图像和照片显示效果很差,互联网连接能力仅够下载书籍。

    鉴于这一切,乔布斯做平板电脑就显得非常冒险了,特别是在谷歌紧跟其后的情况下。有人怀疑开发平板电脑是否太冒险了,但这同样也让平板电脑成为乔布斯着手进行的一个完美的项目。他用自己天才的想象力改造了个人电脑、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和手机,让它们变得更好也更主流——正如亨利·福特改造了汽车一般。

    而乔布斯的确用iPad改造了平板电脑。它几乎能够完成笔记本的一切功能,且只有笔记本1/4的重量——1磅8盎司[30]。电池续航能力长达10个小时,是笔记本电脑的3倍。它像iPhone一样有一块触屏,开机也像iPhone,无需引导启动。由于配备了手机和无线芯片,它时刻都处于联网状态。笔记本电脑的手机连接通常属于昂贵的附加装置,iPad具备一切,但每台仅售600美元,而很多笔记本电脑的价格是它的两倍。消费者无须经过学习,因为上面的软件与iPhone的几乎一模一样。iPad可以运行iPhone的应用。对于那些不想用虚拟键盘的人,iPad可以完美无瑕地连接无线实体键盘。苹果公司还说它重新编写了自己的办公软件——文字处理和排版软件Pages,电子表格软件Numbers和演示文稿软件Keynote——来充分利用触屏。

    乔布斯为iPad定调的依据是反直觉的。但大多数人购买笔记本电脑并不是为了用于其原本的设计用途——写作、制作演示文稿,或是用电子表格完成财务分析等繁重的办公室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用笔记本电脑通过电子邮件、文本、Twitter、“邻客音”(LinkedIn)和Facebook相互交流;人们还用笔记本电脑看书、电影、电视节目、照片、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乔布斯说人们可以用iPhone来做这一切,但手机屏幕太小,用起来不舒服。人们也可以用笔记本电脑,但键盘和触控板太占地方,电池寿命不足,往往会把人限制在电源插座附近。人们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一种设备,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按照他的说法,是“比笔记本电脑更亲密,又比智能手机强大得多”的东西。

    作为麦金塔电脑之父,乔布斯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来改造个人电脑,挑战世人对于平板电脑的一般看法。但他还是在演讲开始时花了5分钟时间,确保全世界的人明白他已经全面考虑了这个问题。然后他噗通一声坐在事先放在台上的勒·柯布西耶[31]椅子,就像在自己的起居室里一样,他在接下来的15分钟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如何阅读《纽约时报》和《时代》(Time)杂志,买电影票,看《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上的动物照片,发送电子邮件,浏览相簿,听“感恩而死”乐队[32]和鲍勃·迪伦[33]的歌,上网查看埃菲尔铁塔的卫星照片,用谷歌地图找到了一家旧金山的寿司店,在YouTube上观看了著名的冲浪狗视频,还欣赏了电影《飞屋环游记》和《星际迷航》的片段。他随后又发布了iBooks商店,展示了用iPad阅读书籍要比“金读”更好、更容易——他说亚马逊生产了一个优秀的设备,但“苹果会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做得更好”。

    严格地说,iPad的使用方法与iPhone相同,但用户期望的差异却很大。乔布斯和发布会上的相关人士,如iPhone和iPad的负责人斯科特·福斯托等,一遍又一遍地提到了这一点。手机总是设计成适合放进口袋的大小,用手指操作。但操作iPad这种屏幕和笔记本一样大的设备,则需要触笔或触控板,又或者是鼠标和键盘。“如果你要看什么东西,伸手轻点即可。这再自然不过了。根本不用多想,只要……做就是了。”福斯托说。

    世人对iPad的直接反应就是一片惊叹声。《经济学人》的一期封面很有名,上面画着乔布斯身着宗教的装束,手里拿着这个设备。文章标题是“乔布斯记:希望、天花乱坠和苹果的iPad”[34]。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大众对iPad的反应却不冷不热,这很不寻常。大家普遍抱怨iPad没有相机和多任务功能,还有一些人认为它的名字让人想起了女性卫生用品。

    然而,最大的非难却是乔布斯认为自己在演讲中已经回答了的问题:我需要它来干什么?它看上去像iPhone,只是面积大了4倍。竞争对手施密特在他标准的“我不评价竞争对手的产品”语句之间,不忘挖苦一句:“不妨跟我说说大屏幕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区别。”盖茨说:“我还是认为,语音、笔和实体键盘的组合才是主流。iPad是个漂亮的阅读器,但我看不到它上面有什么会让我说:‘哦,我希望这个是微软做的。’”他说自己对iPhone的感觉也一直如此。贬损iPad的也不止是竞争对手们。拥有大量读者的网上新闻站点“商业内参”(Business Insider)发表评论说:“苹果公司的iPad就是当代的牛顿掌上电脑。”另一个受众广泛的网上新闻站点“苹果小道消息”(MacRumors)指出,iPad的电视广告与1994年的牛顿掌上电脑广告惊人地相似。

    在与谷歌的战争中还有那么多胜负未定的悬念之时,乔布斯自然对于iPad最初没有造成轰动而大为光火。演讲次日晚上他告诉艾萨克森:“我在过去的24小时收到了大约800封电子邮件,多数都是在抱怨。没有USB线,没这个没那个的。有些邮件的态度像是说‘去你妈的’。怎么能这么干呢?我一般不给人回信,但我对这些人的回复是:‘令尊令堂一定对阁下的表现倍感自豪。’还有人不喜欢iPad的名字这个那个的。我今天心情不好。这些反馈让我有点儿吃惊。”

    但公众的怀疑态度也不难解释。此前从未有人见过iPad这样的设备,第一批产品还要等到两个月以后才会上市。消费者本能地知道自己需要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因为这些产品很早就有了。他们唯一见过的平板电脑是他们根本不想买的设备。就连在苹果公司的iPad项目工作的人起初也对它持怀疑态度。“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iPad时,说实话,我当时认为那纯属无意义的努力。”为iPad和iPhone开发软件的苹果工程师杰里米·怀尔德说,“我当时想:‘这玩意儿太荒谬了。’”怀尔德并非信口开河,离开苹果公司之前,他曾是20世纪90年代牛顿掌上电脑项目的早期工程师之一,后来他离开苹果在Excite公司和Pixo公司转任工程设计工作。第一台iPad给他的感觉,就是一个大了一号、装不进口袋里的iPhone。“我觉得每当我们把设备做得越来越大,人们似乎都不怎么喜欢。”

    然而,当怀尔德把玩一台原型机时,他的体验让他瞬间改变了想法。“他们给了我一台让我玩,我就开始查看邮件或做别的事情……当时我就说:‘现在我明白了。我早上起来再也不想用笔记本电脑看邮件了。这个东西比笔记本电脑优雅多了。笔记本电脑太冷冰冰。你端着咖啡,在iPad上收发邮件,这种感觉温暖得多。’”

    怀尔德发现,尽管iPad因为运行iPhone的软件,也有触屏,看起来就像个发育过度的iPhone,实际上却是一种新型的笔记本电脑。人们绝不会为了iPad而放弃智能手机,但一定会从此扔掉笔记本电脑。它的外观像一部大号的iPhone,起初这是大家批评的焦点,但后来证明,正是屏幕更大这样一个简单的改进,使它成为一台强大的新设备。

    屏幕大小的重要性对于乔·休伊特(Joe Hewitt)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乔·休伊特其人在2007年编写过Facebook的iPhone应用,还曾在2002年参与构思和开发了“火狐”浏览器。iPad发布一天后,他写了一篇900字的博客,称iPad是苹果公司发明的最伟大的产品。在此前一年,休伊特还严厉批评了苹果应用商店的限制政策。但他多年来为各种设备开发软件的经验让他明白,iPad解决了一个基本的问题。

    “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试图把庞大复杂的社交网站缩小到一个手持触屏的形式尺寸里。”休伊特这样谈论自己在iPhone上运行Facebook时遭遇的挑战。

    起初,我的目标是为Facebook.com这艘母舰制作一个移动伴侣。而一旦我适应了这个平台,就确信开发一个比网站更好的Facebook版本实际上是可行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在包括台式机和网络的各种平台上开发过软件,iPhone操作系统给我的权力是最大的,它留给用户界面设计的提升空间也最大。
    只有一件事妨碍了我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屏幕太小了……我需要同时显示两栏以上信息。我无法在屏幕上安放足够的工具来支持任何高级的创意工作。照片太小了,我没办法拿来向我远视眼的父母显摆。网络要求太多的移屏和放大才能阅读。除了Facebook之外,我在iPhone上常用的大多数应用也都受到了这样的限制,比如谷歌阅读器、Instapaper,以及所有的图像、视频和文字编辑工具。最重要的是,很多在iPhone上很可爱的应用,在iPad上可以变成具有完整功能的强大工具,让你忘记它们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的原有版本。我们只需把它们发明出来。

    与iPhone的开发速度快于原先计划的情况不同,苹果公司的硬件、软件和设计团队都经手了iPad的开发,这项目历时很长。乔布斯告诉艾萨克森,这个项目始于2002年为一个朋友的太太庆祝生日的晚宴上。那位太太的丈夫是微软平板电脑软件团队的一个工程师,而当时微软刚刚发布自己的平板电脑,那位工程师吹嘘这部设备将会改变世界。这激怒了当时也在场的盖茨,因为他担心这位工程师会把公司的机密泄露出去。这也激怒了乔布斯,因为他不希望微软的任何人超过他。

    “这个家伙缠着我,说微软将要用这个平板电脑软件彻底改变世界,横扫一切笔记本电脑,苹果应该给他的微软软件授权。”乔布斯告诉艾萨克森,“但他把这个设备全搞砸了。它配有一支手写笔。只要你在设备中加入了手写笔,你就死定了。那次晚宴大概是他第10次跟我絮叨这些了,我快被他烦死了,所以我回家以后就说:‘去他妈的,我们给他看看,平板电脑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乔布斯求助的人是蒂姆·布赫,他们俩相识多年,但布赫前一年刚刚加入苹果,负责苹果的麦金塔电脑硬件部门。他以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工匠大师的形象而闻名于世。此前,他在WebTV公司负责了3年的工程设计,1998年,WebTV公司被微软收购以后,他成为微软公司负责消费产品的副总裁。在加入苹果之前,他创办了自己的网上消费者信息存储公司,公司经营得很成功。刚刚加盟苹果公司,他马上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天,在和乔布斯开会时,他从自己每天背着的购物袋里掏出一堆零件,在乔布斯的眼前组装了一台Mac mini电脑的原型机。他请首席设计师乔尼·艾弗设计了外壳,用一些笔记本电脑的备件在自己的车库里组装了内部结构。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随身背着这些东西,最后终于有了这个在乔布斯面前显摆的机会。

    在乔布斯让布赫就开发平板电脑展开调查之后,布赫立即购买了几十台各个PC厂家生产的Windows系统平板,花了好几个小时,在艾弗的设计工作室里和艾弗、乔布斯一起评论这些产品。“他的口头禅是:‘我要看报纸。’并且举例时总会提到厕所。他从不会说:‘我想给比尔·盖茨看看。’而只会说:‘这就是一堆狗屎。我们能做的比这好得多。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个?他们为什么要干那个?我们还是从头干起,做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吧。’”

    麻烦的是,在技术上看起来最困难的工作,即开发如今安装在每一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多点触控屏幕,这反倒进展最顺利;而原以为最直截了当的工作,也就是想办法制造这台设备剩下的部分,却很快搁浅了。

    引导多点触控工作的是项目组的一个工程师乔希·斯特里肯,他在MIT的硕士论文就是开发多点触控屏幕的原型。早在2003年,他就与史蒂夫·霍特林(Steve Hotelling)和布赖恩·赫皮(Brian Huppi)一起,想出了如何在法德尔面前显摆一个精巧得多的多点触控屏幕的法子,霍特林和赫皮二人如今仍在苹果公司工作。它的外表看上去一团糟,使用了一个平板电脑原型机的屏幕。但指挥屏幕对手指的输入做出反应的芯片,却安装在一块单独的两英尺见方的电路板上,用硬接线连到屏幕。如果要通上电,给那些手势一些可以浏览的东西的话,只需通过USB数据线连到一台强大的Mac Pro台式机上即可。那次演示的重点在于提升多点触控团队(当时人们只知道他们叫Q79组)的地位,让苹果公司划拨两百万美元资金,把这块大电路板变成一个单独的芯片,以便装到设备里去。

    演示进行得很顺利。他们炫耀了虚拟键盘,以及如今与这一技术如此息息相关的缩放功能,并得到了法德尔的赞同。问题是平板硬件不合用。后来用于驱动iPhone和iPad的节能型ARM处理器,当时还不足以运行那些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软件。平板电脑需要硬盘,但这会在机壳里占据过多的空间,因为他们需要的大容量闪存的价格当时还过于昂贵。剩下的就只是一个没有键盘的机器,它并没有比笔记本轻多少,没有多便宜,也没有更好的电源。

    乔布斯曾经希望向比尔·盖茨证明自己能够开发出更好的平板电脑——不需要触笔的平板电脑。但他发现,盖茨的问题并不在于想象力不够,而在于这个想法太超前,当时的技术还无法实现。“我们有了制造设备的想法,也有了界面(多点触控)和所有的东西,但没有可用的平台。”斯特里肯说。实际上,他当时非常清楚这个项目没什么前途,所以他离开了苹果公司,去了一家移动营销的创业公司,后来又在《纽约时报》谋得了一个工程设计的职位。他没错。苹果公司把这个项目搁置了一年,直到乔布斯恢复了这个项目来打造iPhone。

    2007年iPhone发售之后,乔布斯才开始重新考虑平板电脑的问题。首席设计师乔尼·艾弗一直在探索上网本的设计。他正在为如何建造一台带有既美观又实用的键盘铰链的小机器而大伤脑筋。根据艾萨克森的说法,艾夫问乔布斯是否可以像在iPhone上那样,去掉铰链的部分而把键盘放到屏幕上去,不久,乔布斯就不再在上网本上浪费精力,转而恢复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项目了。

    但是在2009年秋季前,也就是在iPad最终发布的数个月前,苹果公司一直没有确定iPad该是个什么样的产品。无论如何,苹果都要开发平板电脑。乔布斯从2003年就想开发这个产品了,并且根据他当时的视频,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另外,技术也终于齐备了:带宽总算够用了,处理器也足够强大,还有了足以供应平板之用的电池。iPhone已经证明多点触控大受欢迎,因而使用虚拟屏幕来写邮件或输入网址,再也不是什么古怪的创意了。并且,因为苹果公司售出了数量巨大的iPhone,它也把平板电脑组件的价格降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

    2009年夏,乔布斯做完肝脏移植手术重返苹果之后,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平板电脑该是个什么样的设备。它该是个屏幕更大的iPhone,还是该拥有自己的一套应用,与iPhone区别开来?起初,乔布斯倾向于它只是一个更大的iPhone。他只把iPad看作是消费类设备,他的一位密友这样说。人们不能在iPad上编辑文件或电子表格。而且他很怀疑是否该把它定位成“金读”那样的电子书阅读器。“金读”进入市场已近两年时间,乔布斯觉得人们读书时间总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阅读习惯的人仍然偏爱阅读纸质书而不是电子书。

    帮助乔布斯理清思路,此事被有些人视如己任,苹果iTunes负责人埃迪·库伊和全球营销负责人菲尔·席勒都是如此。席勒支持乔布斯修正其有关“消费类设备”究竟为何物的看法。如果有人寄来一份文件、电子表格或演示文稿,iPad用户需要能够编辑它们。同时,库伊把促使乔布斯重新思考有关电子书的观点,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亚马逊公司的“金读”获得的关注远超预期,到2009年年中估计已售出150万台。全世界的读者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下载电子书。

    库伊强烈意识到这一现象引发的竞争威胁。两年来,苹果公司靠iTunes的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下载,获得了与日俱增的竞争力。如果苹果完全放弃电子书或电子杂志这块市场,无形中就会促使亚马逊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事实是,如果我们没有那些图书协议,就会有很多人说:‘哦,好吧,这不是“金读”的对手。’我们需要出版协议,以便人们合乎常理地说:‘如果我买了iPad,也就得到了一台比Kindle Fire[35]更好的设备。’”一位乔布斯的密友这样告诉我。

    2013年6月,库伊在司法部诉苹果公司反垄断案的证词中,如此解释了iPad上电子书的演变:“我第一次有机会摸到iPad,就彻底相信,这是我们开发市场上从未有过的最佳电子阅读器的巨大机遇。所以我去找史蒂夫,告诉他为什么我认为它(iPad)会是阅读电子书的伟大设备……一番讨论之后,他回来说,你知道,我认为你是对的。我觉得这个点子很棒,然后他开始自己想出很多创意,关于他准备怎么用iPad,以及如何让这个设备的功能不仅限于阅读和储存电子书。”

    库伊说,读者在iBook应用里翻书页时显示的“卷页”效果就是乔布斯的主意。选择《小熊维尼》来做iBooks应用里的免费书籍,也是乔布斯的主意。他认为这本书是显示iBooks各类功能的最佳作品。“它的彩色图画很漂亮,这在数字图书里是前所未有的。”库伊说道。

    库伊说,问题在于这个对话发生在2009年11月。“来年1月我们就要发布iPad了。所以史蒂夫说:‘你可以去做,但必须在1月前完成……我想要在台上演示这个。’这么一来,就为我提出了一个大难题。”

    这个难题对于库伊来说意义非凡。“我们发布iPad时,史蒂夫已经临近生命的尽头,他对这个产品非常自豪……”库伊说道,“我希望能赶在(发布会盛事)前及时完成,因为这对他来说很重要……我喜欢完成工作的感觉,也对自己的成功倍感自豪,但这个任务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

    2010年4月初,当第一批iPad上市时,事情变得明朗起来,显然,大众最初对于该设备的温吞反应根本就是假相。苹果公司在第一个星期就售出了45万台iPad,第1个月的销量是100万台,第1年的销量更是高达1 900万台。苹果公司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赶上消费者购买的速度,到2011年,iPad取代DVD播放机,成为有史以来最热销的消费类电子设备。

    [26]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1930-2012),美国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及大学教授。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服役期间,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译者注

    [27]Dynabook电子书是艾伦·凯伊在1968年提出的电子书概念,他所描绘的电子书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为了发展Dynabook,艾伦·凯伊甚至发明了Smalltalk编程语言和图形用户界面(GUI),苹果公司的麦金塔电脑则是将GUI成功商品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译者注

    [28]“害羞鬼”是《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中的一个,苹果公司用这个名字来暗示设备体积之小。——译者注

    [29]“埃德塞尔”(Edsel),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er Company)在1958-1960年前后计划、研发和生产的汽车型号。福特公司投入巨资打造了这一中档汽车型号,结果在市场上遭到惨败,成为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营销专家们的经典案例。——译者注

    [30]约680克。——译者注

    [31]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法国建筑师、城市建筑师、作家、和画家。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以其姓名命名的椅子是一种休闲的躺椅。——译者注

    [32]“感恩而死”乐队(Greatful Dead),美国摇滚乐队,1965年在加州帕洛阿尔托成立。——译者注

    [33]鲍勃·迪伦(Bob Dylan),极具历史影响力的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译者注

    [34]《乔布斯记:希望、天花乱坠和苹果的iPad》(THE BOOK OF JOBS. HOPE, HYPE AND APPLE’S IPAD),乔布斯的姓氏Jobs与先知约伯(Job)相近,因而这篇文章的标题模仿了《旧约圣经》的第一卷《约伯记》(Book of Job),杂志封面也相应地把乔布斯描绘成了一个头后有光环的先知形象。——译者注

    [35]Kindle Fire:“金读之光”,是亚马逊公司于2011年9月28日发布的一款平板电脑。——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