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遇见的每一本书,都不是偶然

    霍夫斯塔特(《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作者)在给内格尔的《哥德尔证明》一书作序时,写过这样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当时是1959年秋天,在门罗公园的开普勒书店里,我完全偶然地见到了《哥德尔证明》。可能此刻在中国,有个人——可能就是你——正在书店里面随意浏览这本书,正在翻动它的书页并正在读着眼前这些词句。或许如果你买了这本书,会使你的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就像这本书对我那样!当然,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发生。也可能你根本就不在书店里。或许你还正在睡觉呢!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不管是你或是别的什么人,我的确希望在中国有人能发现这本书,能感受到它是如此之美妙,如此激动人心……”

    按理说,作为一个没有Mac,不怎么懂编程的人,我和MacTalk应该是没有任何交集的。不过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到MacTalk的那一天:一个初夏的中午,阳光很好,看到Fenng在小道消息里推荐了Mac君的公众账号,正好吃完饭闲来无事,于是顺手加上了,然后就看到了沉没成本那篇文章,正好之前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看到过这个名词,印象很深刻,于是查看历史消息,发现作者在精通技术之余,还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这在码农界是不多见的,于是慢慢变成了Mac君的忠实粉丝,每一篇文章都能给人启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每一条回复到公众账号的消息都会认真阅读并且尽力解答读者的问题,这在很多傲娇的公众账号中更是不多见的。

    然后Mac君就出了书,在多看买了,又看到豆瓣也上架了,说实话,对于我这种早已告别了文艺青年这个称号的人来说,实在不好意思来这么小清新的豆瓣发评论,不过,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写下这些,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有缘和它相遇。

    乔帮主在著名的“遗失的访谈”里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门编程语言。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仅仅是为了会写代码,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能够培养程序员的思维方式。正在我为学习哪门语言难以选择时,Mac君适时推出《如何学习一门编程语言》这篇文章,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提点后学。在他的推荐下,开始学习python(和那位码模木有关系,完全是因为今年是蛇年~),有人说,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坚持到现在,每天写几段代码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也许在高级码农眼里,我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初级的入门者,但是对我自己而言,能够从coding中获得乐趣,将来某天有能力实现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就已经很令人满足了。

    我一直认为,书和人是有特殊的缘分的,缘分这个词也许有些矫情,更确切的说,遇到的每一本书,冥冥中与你都有特殊的connection。在之前的印象中,码农都是一群带着高度近视镜,脖子僵硬,弯腰驼背的nerd(s),对人生有着令人不敢苟同的奇怪看法。但是Mac君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这种印象,作者不仅具有high level的专业技能(在百余篇MacTips里有充分体现),而且行文生动,文字幽默,在保证知识性之余,也兼顾了全书的可读性,再加上这么便宜的定价(2.99元的价格估计现在连一枚可爱多都买不到),不买本支持一下,怎能对得起这难得的偶遇呢?

    正如题目《人生元编程》所暗示的,这本书也是作者思考与自省的结晶。所谓“元”(英文“meta”),就是指能够对自身状态进行描述。例如希尔伯特当年所说的“元数学”,就是指关于整个数学系统的语言,那么元编程,就是能够操作代码的代码,人生元编程,就是具有自省能力,随时检查和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思考自己想法、改变大脑的动机……或者,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对当下的状态保持清醒的“觉知”。

    继续用霍夫斯塔特的话来结尾吧:“……如果你问我是否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答案是‘当然没有!’如果是的话,生活将会变得令人厌烦。如果人的心灵会被化简为几条僵化的规则,即便是相当大的一个僵化规则的集合,那会是一件令人极度悲哀的憾事……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心灵是如此不可预知;正因为如此,生活才充满了情趣。尽管如此,我们仍在进行努力来科学地了解我们自身……”

    希望每位有缘读到这本《人生元编程》的读者,都能像作者期待的那样,具有人生元编程的能力,洞察自身的微妙与精深。

    作者:密码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