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
【发布日期 2013年8月8日】
最近在读两个人的著作,一个是冯唐,一个是吴军。
喜爱文学的人应该对冯唐不陌生,当年韩方大战时,冯唐及时抛出文学金线论,后被戏称为“冯金线”。古诗有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当然是他的笔名,此人真名“张海鹏”,似乎比Mac君的名字还要俗气一些。
冯唐是协和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作家。我最初知道冯唐的时候,被丫的三重身份惊呆了,这得多分裂才能把这三个职业捏合到一个人身上?比无间道牛,比韩寒的赛车手和作家身法高端大气。
冯唐的文字有幼功,初中的时候熟读大量的古文和外语著作,所以他的文字非常体现功力,能少用一词,绝不多填一字,文字充满速度而不凝滞,厚重而有质感。文学的幼功咱不懂,围棋的幼功我是知道的,我哥哥半路出家学习围棋,打败同时代学期小伙伴无敌手,但是经常被那些三四岁开始摸棋的小屁孩打得落花流水而无还手之力,我问何解?我哥说这是幼功!可见一斑。
冯唐写过很多书,我最近在读的是《三十六大》,是他今年的杂文集,以冯唐的才气,写杂文当属大理石压咸菜缸——大材小用,但是这些文字依然能够体现他的风格和特点,我非常喜欢,摘录几则供大家欣赏:
个人和全体古人的关系,应该是昆仑山上一棵草和昆仑山的关系。在长出草之前,需要先爬昆仑山。如果不明白什么叫高山仰止,先别说“俱往矣”,先背三百首唐诗。知道昆仑山有高度之后,开始爬吧,学杜甫学到风雨掀翻你家屋顶,学李白学到梦里仙人摸你头顶,学李商隐学到你听到锦瑟的一刹那裤裆里铁硬。学到神似之后,是血战古人,当你感觉到不是自己像杜甫、李白、李商隐,而是杜甫、李白、李商隐像自己,就是到了昆仑山顶。是时候长自己的草了,不是杜甫的草,不是李白的草,是自己的草。这个时候,长一寸,也是把昆仑山增高一寸,也比自己在平地蹦跶一米,高万丈,强百倍。
关于现场,你说:“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人写树叶苔色,有深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一字、品字、幺字,以至攒三聚五,梧叶、松叶、柏叶、柳叶等垂头、斜头诸叶,而形容树木山色、风神态度。吾则不然。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现场有神。
无论是钢笔在纸面上书写还是手指在键盘上敲打,我知道,字句的黑白疏密凸凹之间,有小鱼和小雀在。
两千多年前,人平均寿命不到五十,孔丘说,一个人到了四十,知道了自己能力的边界,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于是不惑。两千多年后,人平均寿命超过七十,孔丘说的依旧适用,这个老怪物。这几天冬去春来,换季节,睡得不安稳,昨夜醒来,看到你就倚在窗台边抽烟,生命就像一头驴一样蹲在你旁边,因为彼此熟悉、天人相知,驴血已经不嗞嗞作响。一时,我想,我想骑就骑,要下就下,打打小鸟、看看小星、码码小说,向死骑去而不知死之将至,一切挺好。
冯唐还有一本奇书叫做《不二》,国内是没有出版的,如果你不知道,就用Google百度一下,我觉得冯唐的《不二》让他在汉语文字的使用上抵达了又一个巅峰,我明显能感觉到他在尝试汉语使用的极限,在用文字打败时间!500年后,文史应有《不二》的一席之地。
说了冯唐,有些读者表示不喜欢冯唐,有的说看不懂,有的说Mac君你怎么能喜欢冯唐呢?声明一下,Mac君不喜欢冯唐,俺是异性恋,只是喜欢冯唐的一些文章和文字罢了。另外,写冯唐并不是推荐大家去买或去读冯唐的书,只是主观表达,文学这东西,确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只管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就好了,多读书,是好事。
下面说说吴军博士和他的书。吴军应该算是科学家范畴的,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语音识别和统计语言模型,和李开复老师的早年研究方向类似,当然李老师…咳咳,已经不做技术和研究很多年了,但吴军博士依然是冲在第一线的,他先后加入Google和腾讯,都是负责搜索领域的研究和研发工作。
吴军目前出了两本书,分别是《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原稿都来自他在Google黑板报的系列文章。很多人知道吴军可能是因为《浪潮之巅》,那本书我当然也读过,目前在读的是《数学之美》。
我以前说过,很多人技术做的很广很深,但是文字能力欠缺,写出东西来让读者痛苦不堪;有的文字功底深厚,但技术不行,著作虽然读来容易,但无法深入浅出,读者一旦醒悟过来后果同样很严重。二者兼而有之的人则少之又少,所以优秀的技术图书真是凤毛麟角。吴军在技术和文字层面都属上上之选。
《浪潮之巅》出版之后赞誉多多,我读完以后感觉比那本《硅谷之光》好看,有些人觉得有不符史实之处,但我觉得吴军凭一己之力纵论IT科技和公司发展史,揭示规律品评趋势,书写科技公司的人、事、势,同时辅以自己的思考和论证,确属难能可贵,行文流畅,读来收获多多。
今天主要说说我正在读的《数学之美》。小时候念书时,数学是我的强科,在几门学科里处领先之列,但工作以后除了记得几个算法和编程所需的一些数学知识之外,其他大部分都还给老师了,想想老师也不易,那么多同学那么多知识还回来,得有多沉多重。知识虽然还了,但兴趣还在,常读一些数学相关的著作,这本《数学之美》很早就买了,但近期才拿起来看,说来也是惭愧的紧。
数学是众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础,誉为是科技之根毫不为过。《从一到无穷大》一书在第一章“大数”里讲了个故事,说两个贵族决定做计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大谁赢,
一个贵族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大数:
“三”(请以shan平音读出并感受下……)
另一个贵族傻眼了,想了想说,“好吧你赢了”。
这当然是个故事,用来说明原始社会物质匮乏导致无法产生大数,吴军在《数学之美》里也引述了这个故事,并由此开始讲述数学之美。整个书的基调是简洁、扎实、深入浅出又栩栩如生,于平凡之中见深邃,于无声处闻惊雷,读来有趣而又涨姿势。对于从事IT技术的人来说,以下内容值得细细研读:
自然语言处理
统计语言模型
中文分词
搜索引擎的索引
图论
网络爬虫
PageRank网页排名
地图和本地搜索
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
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
这本书读起来是比较费力的,不跟看网络小说那样一个晚上翻250页,但费力之事自有其好处,人生总要做一些艰难费力的事情,读书也是一样。
写到这儿很多读者要问了,这和敬畏之心有啥关系?这是近期Mac君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产生的一些感受。很多读者看到我写了一些文和事,经常发信息说好说赞,但我自己经常处于一种惶恐的状态,比如读书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自己文不如冯唐、术不及吴军,其实用不如是不妥的,实在是难以望其项背。一个人学了十年再工作十年,以为学了一点文和术,但你了解愈多,会发现自己仅仅是大海之一滴水、沙漠之一粒石,永远有无数优秀和卓越的人在你前方奔跑,你只能看到他们奔跑中的一缕尘埃!
但在现实中,却是敬畏之心不常有,常起轻视之意。所谓文人相轻,自古如此,大家执笔对骂,恨不得在对方身上戳几个窟窿。程序员也是一个德行,看见别人的代码要么是Garbage,要么就Refactoring,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敬畏。总之文章和代码都是自己的好,LD都是别人的好(LD可做多重含义理解)。
以前说过,人的一生要么就低估自己,要么就高估自己,想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实在是太难了!我们只能保持敬畏之心,保持孤独之意,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