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想

    【发布日期 2013年8月6日】

    6月底我在“1984,Mac诞生”中介绍了苹果公司的一则著名广告“1984”,在那篇文章中我描述道:

    1984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届美国职业橄榄球超级碗大赛中,苹果公司播放了这段构思独特的广告片“1984”。广告借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影射IBM对市场的垄断和不思进取,把Macintosh作为挑战IBM的新生力量,在广告的结尾,屏幕上出现广告词:“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将推出Macintosh电脑,你就明白,为什么今天的1984不会变成《1984》”

    alt

    不过我最喜欢的苹果广告并不是“1984”,而是今天要介绍的“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2011年乔布斯辞世的时候,这条广告曾经被广泛的报道过,喧嚣过后,我们再来品味这些充满时间感的黑白画面和优美到极致的文字,想想宇宙苍茫,想想在时间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进步的人、事、欢乐、苦难和疯狂,我们就知道,改变世界不是闹着玩的。

    这则广告诞生在乔布斯刚刚回归苹果公司的那段时期(1997年),乔布斯还仅仅是头顶“顾问”头衔的领导者,连临时CEO都不是。苹果当时内忧外患,除了要精兵简政,缩减产品线,拓展优势产品之外,还要告诉外界,苹果依然生机勃勃和与众不同,这个重任就落到了“非同凡想”上。

    苹果找到了当时知名的广告公司TBWA/Chiat/Day,这个公司也是“1984”的缔造者,大家开始坐在一起寻找创意。与“1984”一样,创意必定伴随痛苦,整个过程充满了争论、反击、争吵、骂娘和痛哭流涕,双方恨不得杀死对方,剧情狗血得能写一个剧本。参与创意的人逐字逐句的推敲文字、画面,选择历史人物,选择旁白者等等,终于,在所有人彻底崩溃之前,广告内容完成了。

    在旁白者的选择上,有人推荐乔布斯,但是在当年看来这并不是个好主意,乔布斯那时的成就很难比肩画面中的其他人物。最后大家选择了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理查德·德莱弗斯,不过,乔布斯也录制了一个版本,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幸能够听到乔布斯本人旁白的“非同凡想”。

    在广告创意和制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乔布斯决定正式接管苹果公司,由顾问变为iCEO(临时CEO)。“非同凡想”广告播出后,所有人都知道苹果又活了,他们重新开启了复兴之旅。

    16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则广告的文字版和乔布斯配音的广告片:


    在此向那些疯狂的家伙致敬

    他们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惹是生非,就像方孔中的圆钉一样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他们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安于现状

    你尽可以支持他们,反对他们,赞美或诋毁他们

    但是唯独不能忽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世界

    他们让人类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

    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

    只有疯狂到自以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


    影片中包含的人物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理察·布兰森、约翰·蓝侬、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汤玛斯·爱迪生、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Haj)、泰德·特纳、玛丽亚·卡拉丝、圣雄甘地、阿梅莉亚·埃尔哈特、亚弗列·希治阁、玛莎·葛兰姆、吉姆·韩森、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毕加索。广告的结尾,一位青春洋溢的小女孩,睁开了紧闭的双眼,仿佛看到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