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谈书

    【发布日期 2013年4月23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我觉得我正在践行这一点,今天是读书日,就谈谈书的事。

    工作十几年来,我发现书是自己购买频度最高的商品,基本上看见好书就买,或者临时急用的工具书也买,甚至碰到近期不会读的书,觉得不错也就买了。工作前期,薪水低微,那时候买书要考虑价格,后来相对好一些,价格已经不再是买书的考虑因素,买书的地点也从实体店转移到了网络。现在算一下,还真想不起来哪本书是在书店买的,或有多久没去实体店买书了。

    之所以爱买书,一方面是因为喜欢看书,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从事软件行业有关。软件行业对人的要求是终身学习,技术的革新和变化太快,2000年的软件技术和今天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另外还有第三个因素,也是我很长时间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书的价格。2000年书是几十块钱一本,到现在基本上还是这个价位。而2002年4千元一平米的房子,到了2012年已经变成4万一平了。即使是从整个时代变迁的角度,书也算是涨价最慢的商品之一了,所以,买书是个事儿吗?

    既然买书不是个事儿,那为什么写书的、翻译书的、出版社的,都没有香车宝马夜韶明装呢?很多写书出书的都有其他工作,完全靠写字养活自己的,国内就那么几位,号称畅销书作家。青年作家兼赛车手韩寒在《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中写到,“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三万四,一年赚一万七,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之前与一位资深出版人聊天,他说好卖的技术书籍的标准是5000册以上,10000册以上已经是畅销书了,即使这样,出版社和作者、译者的利润也非常薄,这一点还是很让人震惊的。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前,我琢磨着一本畅销技术书籍,怎么也得卖到十几万册吧?中国可是有十几亿人口基数的,但现实总能轻易突破你的底线。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呢?我个人觉得有三点可以探讨:

    1、现代人普遍不读书

    以前看见一个段子,说:“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的地铁里,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另外3个人在听他们讲话。”当然,现在北京地铁里都是人贴人肉贴肉,每次挤地铁都祈祷自己立刻瘦十斤,能说句话就不错了,哪还有空间读书呢?不过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有相当大一部分中国人,成年后就不读书了。既然书都不读了,买书就更少了。事实上由于技术从业者的强迫性学习,搞爱踢的已经是一个非常爱买书的圈子了。

    2、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

    对知识产权的漠视,这是我们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图书音像和软件领域。软件就不说了,之前的讲过一期。对于图书,无论是纸质书还是各类电子书,盗版界基本采取了广泛撒网、重点捕捞的战略战术,做到了宁可错盗一千,绝不放过一本的辉煌战果!如果一个民族不尊重产生和创造知识的群体,那未来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3、电子书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我现在阅读基本是三种介质:纸质书、iPad mini和Kindle。这些优秀的电子阅读工具极大地冲击了出版行业,对于书价提升空间很小的作者和出版商来说,打击是超乎想象的。

    电子书之所以能对纸质媒体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软硬件技术的进步。现在的iPad系列和Kindle系列,都是很好的阅读工具,尽管阅读只是iPad的一个功能,但是我知道很多人用到iPad最多的功能就是阅读。由于这些电子版本的书籍,去除了大量的生产成本,书的价格可以降到很低,比如Kindle Store上的很多电子版书籍只有纸质书籍的1/3,国内的多看、字节社和豆瓣阅读上的书价都非常诱人,而且这些云端的书店还提供了大量的免费书籍吸引读者,优势显而易见。

    所以对于书、阅读和出版行业来说,未来的方向只能是电子化。

    纸质书不会消亡,总有和我一样的人喜欢手捧纸质图书阅读的感觉,对于纸质图书和传统出版业来说,除了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更好的质量之外,还需考虑的就是图书的电子化。

    传统出版业和电子化图书的结合,前景更为广阔。电子化并不是单独做成PDF或一本书一个App放到移动终端就完了,而是要把云端的书城和移动的终端结合起来,这样用户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比如笔记保存、分享、高亮,进度同步等等。这一点国外市场已经做的非常成熟了,在苹果的iBook Store或亚马逊的Kindle Store中几乎可以找到你想买的任何书籍,而且除了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些阅读器都对应了强大的后端系统,iPad有iBook Store,Kindle有Kindle Store。而国内的类似应用云中书城、多看、字节社、豆瓣阅读等,书库的规模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小。如果传统出版业和这些电子厂商能够很好地结合,那么无论是对于书商、云端书店和读者,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图灵公司已经在做这些事情了,大家已经可以在多看和豆瓣阅读上可以找到很多图灵策划的书籍。

    在阅读App上,国外首推苹果的iBooks和亚马逊的Kindle,基本上都是简洁优雅大巧若拙的风格。国内首推多看,字节社、豆瓣阅读、云中书城也不错。不知道我的读者里是否有豆瓣的童靴,我特别奇怪豆瓣阅读的iPad版本,为什么不增加调整字体大小的功能?用iPad时还不觉得,字体大小正合适,但是在iPad mini上字体就太小了,还不能调整,而iPhone版和Android版都是可以调整的,这个问题着实让人费解。

    总体来说,我希望大家读书的环境越来越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也希望提供创造性内容的工作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也许不远的未来,创新和创造会越来越多,复制和盗版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