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张晓峰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如果说,过去我们对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这句话的理解还不那么深刻的话,我们面对互联网、“互联网+”似乎都可以变成那位先知,以我们的亲身感受,来给出未来流行度的一个预判。
未必你不会再加上另外一句话:“连接已无处不在,将来终连接一切。”
麦肯锡推崇iGDP(互联网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考察互联网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度;华为认为“连接”是新的生产要素,并推出“全球连接指数”,据以判断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竞争力;近期腾讯亦将发布移动互联发展指数。
乔布斯视“一切都将无缝连接”为苹果的持续竞争优势;扎克伯格2014年确立的脸谱网(Facebook)下个10年三大发展方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想要连接整个世界”;而张瑞敏的海尔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战略(“人”是员工,“单”是用户价值),将每个“人”和他的“用户价值”连接起来,人人是创客,“企业即人,人即企业”。
在2013年的WE大会上,马化腾曾提出了“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的观点;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对“腾讯是一家连接型的公司”进行了阐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进一步明确腾讯要回归本质,专注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在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看来,“作为腾讯目前重要组成之一的互动娱乐业务,它的使命也应该是连接、维系人类一切的情感、梦想和想象”。
互联网、无缝连接、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些原来看起来不搭界的字眼,现在组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生发出联想。
互联网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互联网+”的实质是关系及其智能连接方式。互联网去中心化,降低信息不对称,重新解构了过去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与关系结构,关系及其连接方式相对更具有随机性,主要是连接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在发挥作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分布式、零距离,关系的建构与连接融汇了人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群体智能”的交汇。
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的连接,部分地实现了人的连接、人和信息的连接;“互联网+”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人与未来的连接。
连接未来,就要让连接随时随地随需自然发生;连接一切,没有人这个核心,没有信任这个要素,“一切”就是空谈。敬畏人性让未来临近,强化信任让未来流行。
习近平和李克强正带领新一届政府着眼于人人、大众、万众这些小颗粒度的连接“细胞”,点亮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其才”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之火,用“互联网+”连接人性,用“互联网+”培育生态,用“互联网+”锻造竞争优势。
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可以对未来进行美好想象的空间。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有梦想、有创意、有努力的人融合在一起可以到达的地方。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通过有效的连接,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梦想的设计中,让更多的创意、创新、创造集成交融,从而共创未来、各得其所!
谈“互联网+”,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强调,那就是“生态”。张瑞敏希望把海尔变成一个平台、一个自然界、一个生态系统;腾讯则通过打造具有生态性的开放平台“把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打造最好的生态性全要素众创孵化平台。“互联网+”对于生态的建构、完善、要素匹配有独到的作用,不但可以实现跨界融合,而且促进信任产生、累积,再生发出更多的连接。所以,生态不仅给连接提供了环境,而且让连接自动生长。
本书的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严谨,第一篇解构“互联网+”及其时代,分析“互联网+”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与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二篇是针对互联网产业,通过透析腾讯这个“互联网+”的样本,寻找互联网产业通过自身融合以服务“互联网+”的路径线索;第三篇在“行动”上进行洞察前瞻与样本剖析,尝试描摹国家、行业乃至个人的“互联网+”行动路线图。感谢腾讯集团组织部分云中智库专家,对“互联网+”、“连接器”、“连接一切”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并允许对腾讯进行客观中立的剖析与观察。也特别感谢所有的作者用“互联网+”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有关“互联网+”的合作,这种连接的确很神奇!
我们处于从传统社会走向全面信息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用户行为、商业行为、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变革、跨行业的融合等等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走向连接一切的智慧世界,唯有拥抱变化,才能拥有未来。
未来已经来临,你我让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