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
海尔的字典里面没有“成功”这两个字,所有企业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踏准了就成功了,所以有句话叫“台风来了猪都会飞”。因此有的人成功了,却不知道为什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怎么样才能真正赶上这个时代的节拍?只有去适应时代,时代不可能适应你。但是时代变化这么快,你能做到吗?
——张瑞敏,《我眼中互联网的“三个颠覆”》,2014年
今年总理的报告提“互联网+”,下一个风口我感觉是互联网走出我们所谓的新经济这个圈子,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跟所有的行业结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风口。
——马化腾,2015年3月22日,2015中国(深圳IT)
领袖峰会开幕式高端对话
风口时代的“猪”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将带来无限空间和想象力,“互联网+”将促使产业互联网蓬勃发展,企业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将呈现爆发趋势。
“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这是著名的小米董事长雷军的观点,曾在国内互联网圈广为流传,大家都以此作为进入一个市场或选择一个业务的判断准则。之前,张瑞敏有类似的表述,说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起来。雷军的风口论是典型的顺势而为思维,雷军说,把握战略点,把握时机,要远远超过战术。
下一个风口会是“互联网+”吗?我们又怎么能感觉到“互联网+”的风从哪里吹来?我们能不能抓住那阵风御风而行?让我们看看不同的IT与互联网大佬们是怎么看“风口论”的。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认为未来互联网应该进行到一个新的阶段——大互联网——“人人互联网,物物互联网,业业互联网”。同时“联想不是往风口上去钻,我们现在是要好好练好自己的翅膀,等到风来了,我们可以展翅高飞”。
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却认为“风口论”充满了投机思维,如果大家都用这种思考方式,是比较危险的——“并不是说看到了机会就会成功。应该是我喜欢什么,我需要怎么去做”,“如果心态是哪有风口到哪待着,在风口等着的人太多了,一会儿就把你挤出去了”。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因为你还是猪。每个人要思考怎么把控这个风,怎么提升自己。所以不应该去寻找风口,而是把自己变成一点点风就能够飞起来的,以至于能够翱翔的“猪”。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则认为未来各行各业都将以人为中心,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而腾讯将专注于做互联网的连接器——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与设备”。腾讯要在风口上做个“二道贩子”,不再去抢夺风口,未来将把公司“半条命”完全交给合作伙伴。“这么多家都看到风口,全部往那里挤,还在排队上。我不是想在风口上起飞,而是给这个风口搭一个梯子,或者卖降落伞,防止大家上去下不来;或者卖望远镜。对我来说,我们的心态是回归自身最核心的平台。”
不管大家是否认同风口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那么,“互联网+”的风到底有多强劲?这股风将把我们吹到哪里?又能吹多远?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可以被称为产业革命的几次风口,这样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互联网+”的这股飓风。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对手工劳动的替代,解放了体力劳动,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机器时代”,可以说是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风口。伴随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把握住了机遇,在这次革命中迅速壮大起来,成为这次大风口上高飞的猪。
起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技术进步在生产领域渗透和扩散的过程,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并在棉纺织业进行应用,在提高棉纺织业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引发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从此,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螺机、水力织布机等先进机器。
这一时期,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大机器生产的需要,蒸汽机的改良应运而生。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把握了机会,在1763年推出了改进纽科门的蒸汽机,并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为相当昂贵的实验和初始的模型筹措资金。这对现代意义上创业伙伴的事业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专利权期满终止时,已有500台左右的博尔顿-瓦特蒸汽机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机用于抽水,剩下的用于为纺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随之发展起来,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引起对运输工具的需要,铁路随之发展起来。工业革命就是这样一环套一环,不断渗透和衍生出各种新的应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御风而行的迷人故事。工业革命前后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期,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
表18–1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年份 | 发明者 | 发明 |
1733年 | 约翰·凯 | 飞梭 |
1765年 |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 珍妮纺纱机 |
1778年 | 约翰·哈林顿 | 抽水马桶 |
1781年 | 詹姆斯·瓦特 | 改良蒸汽机 |
1796年 | 阿罗斯·塞尼菲尔德 | 平版印刷术 |
1797年 | 亨利·莫兹莱 | 螺丝切削机床 |
1807年 | 罗伯特·富尔顿 | 蒸汽轮船 |
1812年 | 理查德·特里维西克 | 科尔尼锅炉 |
1814年 | 乔治·斯蒂芬森 | 蒸汽机车 |
1815年 | 汉弗莱·戴维 | 矿工灯 |
1829年 | 理查德·特里维西克 | 蒸汽火车 |
1837年 | 摩斯 | 电报机 |
1844年 | 威廉·费阿柏恩 | 兰开斯特锅炉 |
1876年 |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 电话 |
1885年 | 卡尔·本茨 | 汽车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信手段的发明。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电气、化学、石油等行业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
以电力行业为例,在电力的使用中,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原理的基础是1819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以及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自激式的直流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还不够完善,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发电机逐步得到改进,到70年代,终于可以投入实际运行。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科学技术与工业实践不断结合,相互促进,最终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让人艳羡不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批富豪都出生在1831年到1840年之间,因为赶上这次“风口”而风光无限。如约翰 ·D·洛克菲勒(1839年)、J·P·摩根(1837年)、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马歇尔·菲尔德(1834年)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产业成为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那些握住时代脉搏的勇者,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于1975年与保罗·艾伦在自家车库创业,此即微软公司的前身。而我们广泛使用的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微软Office系列软件,就是微软的杰作。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史蒂夫·乔布斯。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创立苹果公司,与微软公司的成立仅相差一年。目前苹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事实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成就了一批执信息技术牛耳者,他们不少人都出生在1953年到1956年之间。如比尔·盖茨(1955年)、保罗·艾伦(1953年)、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埃里克·施密特(1955年)、比尔·乔伊(1954年)等。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身处1975年风口的时代,他们不是太老或太年轻以至于错过大好时机,而是处于刚好能赶上这次革命的合适的年龄,把握住了时代给予他们的机会。
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是运用计算机将我们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信息转化为0和1的过程,这个转化的意义在于数字化能够为机器所识别,从而使机器的运算能力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解放人类体力的巨大进步,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体力的限制,则数字化时代是机器替代人脑的伟大进步,使人类超越了自身脑力的限制。数字化时代各种传统行业将彻底被颠覆,其按照难易属性,先易后难逐步改造传统行业,赋予各行各业数字化的特征,进而把机器的计算能力导入传统行业,大幅提高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并基于数据挖掘为传统行业提供各种创新的机会。媒体是最容易数字化的行业,也是数字化时代走在前列的行业。
在数字化时代初期,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新媒体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它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如今,各式各样的App已经占领了人们的移动端,微信、微博、视频网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腾讯、新浪等公司把握住了机遇,迅速占领市场,获取了大量用户。
有意思的是,改变我们当下生活的一大批IT行业的“牛人”大多出生在1968年到1975年之间,如百度李彦宏(1968年)、腾讯马化腾(1971年)、网易丁磊(1971年)、小米雷军(1969年)、盛大陈天桥(1973年)、京东刘强东(1974年)等。他们把握住了风口机会,为我们谱写了因创新而变的励志故事。
智能化时代——工业4.0
世界变化之迅速,总令人始料不及。也许你才刚刚翻开《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当你正为其中描绘的自动化工厂而惊叹不已时,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整个工业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优秀的公司正用实际行动告诉你,第三次工业革命早已结束,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德国“工业4.0工作组”2013年4月发布的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中认为,在制造业领域,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将工业革命分为四个阶段。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机械化、电力和信息技术的结果,而目前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到来。
所谓工业4.0,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网络和云科技,将更为庞大的机器群连接起来,让机器之间自相控制、自行优化、智能生产,从而大大减少从事重复劳动和经验工作的人力数量,使生产质量和效率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其中物联网、服务网、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是工业4.0和智慧工厂的基础。
在工业4.0时代,虚拟世界将与现实世界相融合,通过计算、自主控制和物联网,人、机器和信息能够互相连接,融为一体。从消费意义上来讲,工业4.0就是将一个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和消费者编织在一起的大网。消费者通过手机下订单,网络开通自动化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进行生产,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交给消费者使用的全过程。智能工厂的定制通过App完成。到那时,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将彻底被颠覆。
“互联网+”的风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过去,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资源的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要素。人类实现了从“动手”创造价值到“动脑”创造价值的升华,知识创新迅速推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在19世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间隔期一般在65年到30年之间,到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其中集成电路只用了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
科技的本质在发现、发明与创造,规律的发现、机器的发明和管理的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人类的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高新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并同它们融合。这就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本质——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速度。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诠释。
数据即资源
在过去,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认知习惯甚至个人偏好,往往只有其本人和生活中相当亲密的人才能了解。而在今天,互联网将用数据记录一切关于“你”的信息,在未来,缺乏数据的公司甚至没法创造出一个可用的服务来。数据成为每一家互联网公司垂涎的宝贵资源。
数据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把数据视为金矿。原因在于今天的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即所谓的大数据。此时,对数据进行挖掘将能够产生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此时,数据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电影《天下无贼》中黎叔有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台词一度被管理者奉为圭臬,其所揭示的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在于人才提供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远见、能动性和执行力,其中“远见”是企业成长的根基。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发生了变化,数据正在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从企业的人脉关系、经验传承、客户资源到客户行为、竞争者行为、供应链关系等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自动(或人工)录入形成数据形式存储下来,并经过模型分析导出各种有价值的结论,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毫无疑问,如果企业能够提前预知用户需求,我们的服务将更便捷;如果政府能够及时感知经济风险,我们的调控将更有效;如果医院能够更早发现疾病,我们的身体将更健康。总之,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人类发现规律的能力将不断提升,预测未来也将日渐容易,而这都将来源于数据,此时数据即资源。
体验式消费
体验式消费日益受到关注,根本的原因有二。其一,基于功能性的物质消费基本已经得到了满足。伴随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人类社会的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功能性的物质消费已经得到满足。人们消费已经不仅仅是购买“产品”本身,消费“过程的体验”也成了一种产品,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从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之前就开始,一直延续在产品使用的全过程。而这个体验过程感受的回忆、分享带来的满足感,可能远比“产品”消费本身的满足感更强。其二,满足好奇心的精神需求是人类天性。当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对各种未知未历事物的体验就成为主要的消费诉求。锦上添花的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每一个人的个性化体验都能够以各种数字化的方式——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分享在网络中,并为其他人所获取,同类爱好的人很便捷地就可以分享共同的体验,并把本来很小众的消费聚合成具有规模经济的事业。
既然购物已经是第二位的,消费者的心理体验才是第一位的,企业和商家就应该从生活情境出发,塑造人们的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一组数据能够说明人们消费习惯已经发生的巨大改变,据调查统计,消费者在大型超市平均逗留的时间是45分钟,而在体验购物中心逗留的时间在2.5到3小时之间。这说明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购物之外,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这购物之外的时间就是创新创业的大机会。
同样重要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注重体验的年代,我们如何为每个人的体验提供展示的平台,如何为各种体验的分享、聚合与消费提供便捷的途径。从吃、住、行、游、购、娱、教等方方面面,围绕着体验展开,一片广阔无边的蓝海等待着我们去冲浪。
场景式时代
进入场景式时代的基础是场景式应用的普及,其前提是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的定位功能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够随时随地了解用户所处的场景,进而提供针对性的互动与服务。如果说双11是属于阿里的场景,那么微信红包就是属于腾讯的场景,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竞争已进入场景式时代。
任何消费都是在特定的场景下发生的,由于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模式、需求特征差别较大,理解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触发机制与满足方式,是“互联网+”时代商业制胜的关键。由于不同场景下商业行为的差异以及特定场景的细分与组合有无数种可能,基于互联网的场景式应用同样有无限大的市场空间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身处风口的他们
如果说2015年是“互联网+”的元年,那么在2014年“互联网+”的风口似乎就已经被许多互联网企业发现了,于是该起飞的起飞,该落地的落地,有钱任性想多飞一会儿的就继续飞着,风口上“猪”们你方唱罢我登场,2014年的互联网好不热闹。
互联网产业BAT威势不减
提到中国互联网产业,就绕不开BAT。谈BAT,先离不开微信。59∶8,这是公众号2014年文章数量和2013文章数量的比值。微信早已不是诞生时那个用户的移动IM工具,已经成为第一入口和超级应用,正在逐步显露“连接一切”的野心。微信开发力度明显增大,微信公开课在全国受到热捧,微信红包搅动了全民的热情,一本《微信思维》广受欢迎,现在又在准备发《微信思维2》。企业号、服务号、订阅号丰富了类型与功能,公众平台接口开发和支付的玩法也有很多变化。
微信在试图打造一个没有行业垄断、没有大V(指各大微博平台上活跃粉丝很多的用户)的纯净网络生态环境,靠每个商家、每个人的个性化发挥与互动,缔造出真正意义的网状互联的世界。其宏大布局才刚刚起步,稳定的收入结构和巨大的用户群体,可以让微信为腾讯最遥远的梦想做下奠基,这与当年迅速商业化的新浪微博形成鲜明对比。腾讯不但回归连接器,而且一如既往地稳扎稳打,投资大众点评、京东、58同城,在O2O和电商领域补足了自己的短板,腾讯投资滴滴打车也让打车市场的格局彻底明朗化。手握两大强悍的入口级应用,将为腾讯在未来数年赢得更靠前的身位。
赴美上市,双11继续创交易新高,投资广州恒大,马云成新任首富……2014年的阿里赚足眼球。而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同样引人注目:整体收购高德,投资美团、优酷、快的打车,最夸张的是没有公布数额的“超过百度收购91无线的最大规模的收购”——收购视频网站UCWeb。阿里在移动、O2O领域的发力,配合自身完善的电商体系,“将世界电商化”将引领这艘旗舰继续乘风破浪。
百度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加速向移动端转型,伴随着2013年底百度强制在CPC(每次点击收费)广告中捆绑、强制开通移动投放,百度在移动端的经营收入必然会远大于其他广告商。李彦宏也表示,百度的移动搜索流量在10月份超越个人电脑搜索流量。可虽然搜索业务在国内几乎仍无竞争压力,但百度在其他领域的前景仍然不够明朗。2014年,百度投资京东、携程,全资收购糯米,都没有解决O2O、支付、电商等硬伤环节。虽然广告业务收益良好,但无法深度挖掘流量的百度,一直缺乏杀手级应用出现,百度直达号这类搜索下游的应用,使用场景上相当尴尬。[52]
互联网相关产业各有千秋
——成也互联网思维,败也互联网思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互联网思维成功的案例,肉夹馍火了,成人用品店火了,牛腩火了,美甲店火了,90后的课程表火了……可困在局内死掉的却被我们忽略了。
——消费级3C产品热度不减。作为手机硬件消费大国,国内手机厂家的崛起是一个看点。小米、华为甚至魅族、一加、锤子都给我们带来惊喜。奇虎360与酷派合作入局手机市场,乐视进军手机硬件并质疑苹果生态,甚至格力董明珠都拿出了自家的手机,也给后续的手机市场增加了许多看点。除了手机,2014年最震撼的3C产品则是已经在国内绝迹了11年的游戏机再度正式发售。次世代两大家用游戏主机——微软的Xbox One和索尼的PS4,均在2013年公布和发行了国行版本,但两家命运显然不同。
——可穿戴设备 & 智能设备蓄势待发。手表、眼镜、手环,作为真正意义的可穿戴设备元年,并没有产生火爆的市场反响,高额的售价和并不出彩的功能是首要原因。随着谷歌眼镜走下神坛,除了苹果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苹果手表,国内外以健康手环为主的各类穿戴设备厂商,也几乎被79元的小米手环抢尽了风头,360新款的儿童定位手表在市场宣传上也没有发布前预期的那么高涨。但在智能设备领域,则是百花齐放且蓄势待发,从智能路由器到空气净化器,从智能电视到智能家居,从智能自行车到智能汽车,似乎全世界都走向被智能化的节奏。
——在线教育集体遇冷。国人对教育的盲目追捧,以及教育类企业对互联网的错误定位,造成了国内在线教育行业的畸形发展。不少在线教育企业倒闭或转型。俞敏洪明确表示新东方未来将通过一系列的投资活动,进行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的业务扩展;而好未来更是剑走偏锋地投资了国内最优秀的慕课种子平台——果壳网。
——医疗健康火爆异常。春雨医生融资5 000万美元,腾讯7 000万美元入股医疗健康网站丁香园,挂号网则融资1亿美元,阿里投资医药电商中信21世纪并开始打造“未来医院”,百度与智能硬件厂商、服务商合作推出“北京健康云”,小米投资九安医疗,天猫医药馆整合入阿里健康……资本市场和互联网大鳄纷纷铆足了力气,频繁向医疗健康领域砸金。[53]
“互联网+”的未来
未来匪夷所思
什么时候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世界?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触手可及身处地球遥远那端的人?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和机器人合体?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坐上电梯到达月球?假想一下我们来到了未来,我们会看到什么?哪些东西是我们在过去就已经预测到的?哪些景象根本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也许只有站在遥远的未来看我们今天的世界,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人类借助理性发现了许许多多隐藏在这个世界背后的秘密,这些发现让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但理性也在束缚着我们产生更大的创造力,就像重力让我们可以稳稳地站在地球上,却也剥夺了我们自由飞翔的权利。我们本来可以做得更不一样,但因为这样的不一样不合大众理性的逻辑,常常就被别人当成异想天开而饱受质疑与嘲讽。
科幻小说把我们带到一个似乎和现在完全没有关联的世界,它不仅仅增加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更让我们深入思考今天从这里我们怎么走向未来,为了到达未来我们今天应该主动放弃什么?
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连接传统企业,就是让传统企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那么我们忽略了“互联网+”在连接企业的时候,也把传统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连接在了一起;当那些被束缚在传统体制中的知识发生碰撞后,必将产生火星撞地球般的威力,这个世界终将匪夷所思。
“互联网+”的终极——脑机互联
在结束本书的最后一节里,有少数人一定还会再多问一个问题,“互联网+”的终极连接是什么?今天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创造商机,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变我们的世界,最后我们还没有回答一个问题:怎么让科技改变人?
科学家们的努力已经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大脑是怎么样工作的,我们模拟大脑学习模式设计出了越来越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比如战胜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组合出世界最美味道的创新大厨沃森。与此同步,科学家们也在努力探索把大脑和电脑连接在一起。翻开米格尔·尼科莱利斯所著的《脑机穿越:脑机接口改变人类未来》一书,你会发现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将让人类超越脆弱的灵长类躯体以及自我的束缚,从而迎来一个全新的“人机一体”的时代。
早在2003年,尼科莱利斯实验室就已经成功地在猕猴大脑皮质区植入电极,通过电子数据的直接传送,使得猕猴能够自主地控制机器人的手臂,实现了大脑意识和电脑信号的联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机接口”。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14年巴西世界杯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幕,28岁截瘫青年朱利亚诺·平托开出的第一脚球时所穿的“机械战甲”,它也是尼科莱利斯“重新行走项目”的研究成果。
我相信,未来的人们将会实现的行为、将会体验到的感觉是我们今天根本无法想象、无法表达的。脑机接口不仅仅会改变我们使用工具的方法,还会改变我们彼此交流以及与遥远的环境或世界进行联系的方式。对于脑机连接为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生活,这些描述都还仅仅是万中之一。
“互联网+”带给我们奇迹很快将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内容,也不是我们的异想天开。此时此刻,这样神奇的世界正在慢慢地向我们走来,从遥远未来吹来的风中带着神奇的乐章在我们的耳边奏响。跟随人类创新的旋律,你所要做的就是翩翩起舞歌唱未来。
唐兆希
网龙首席知识官兼高级副总裁
亚洲MAKE(最受尊敬的知识型组织)大奖获得者
《渔说》一书作者,“互联网+百人会”联合发起人
[52] Viva的博客,《年度巨献:2014互联网大事记》,唯我网站运营,2014年12月31日。
[53] Viva的博客,《年度巨献:2014互联网大事记》,唯我网站运营,201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