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微信,创造移动互联网的新生态

    这个简单的概念——一切都将无缝连接——一如既往地是苹果的竞争优势。
    ——史蒂夫·乔布斯

    2010年10月微信立项,张小龙带着从QQ邮箱团队拆出的一支10人小分队开始起步,成长到现在的微信事业群。

    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是微信2011年1月第一版的用户,你们有机会与微信在一起,陪它长大,见证微信的成长。

    2014年,微信事业群的正式成立,意味着微信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孵化,从产品升级为腾讯战略级的业务体系,全面助力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也肯定会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格局下展现微信连接一切、促进价值创新的独特魅力。

    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

    微信事业群的责任是以微信为基础,建设移动互联网社交、开放O2O平台,为用户提供即时通信与线上娱乐、生活和商业化的综合性

    服务,创造更多价值。微信的用户量也成长到几亿之大。张小龙感慨,他欣喜地看到在移动互联时代,微信融入了数亿人日常的线上生活,让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时代有了新的含义。

    过去的四年,是微信从无到有成长的四年。未来的四年,希望微信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具备开放能力的系统,并培育出健康的生态。

    价值观是产品的灵魂

    按照张小龙的说法,总有一些东西在产品之上,在商业利益之上。它不被你发现,却一直融化在产品的逻辑中。

    微信团队一直在保持和发扬一些理念。这些理念,也是公司一直倡导的,都是一些非常朴实的价值观。以下7个方面的价值观来自成立微信事业群时张小龙写给下属的一封内部邮件:

    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权衡中做取舍。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想,这个事情是不是从用户价值本身出发来考虑的。如果我们想的策略违背用户价值,哪怕舍弃短期利益,也应该维护用户价值。让用户看到你的努力,而不是同事和上级。

    保持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因为它会体现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

    解决纷争时,它会帮我们做出决定。如果我们认为用户不能被骚扰,就不会在产品中做出骚扰用户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一致的价值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割裂为利益的集合体。不做个人价值观和产品价值观的双面人。

    保持小团队,保持敏捷

    希望我们在事业群规模变大后,还能保持小团队心态,避免陷入官僚化和流程化。我们曾经禁止写幻灯片,认为那是形式化的体现。这有些武断,但目标是效率的最大化。我们还将继续限制招聘人员数目,只招聘最优秀的人员加入团队。对一个优秀团队来说,人员也是少比多好。

    学习和快速迭代比过去的经验更重要

    移动互联网变化太快,我们的产品和业务思路,也希望是面向新的环境而产生。微信连接的元素特别是服务越来越多,以后要连接一切,我们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互联网+”要连接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特征、不同的需求,我们不勤奋、不动态调适,就无法提交客户价值。

    系统思维

    记住我们的愿景: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让它们组成有机的自运转系统,而不是构建分割的局部商业模式。我们专注于基于连接能力的平台,并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接入,和第三方一起建造基于微信的人和服务的生态系统。系统思维也会帮助我们建造透明公正的商业体系,让系统在规则下运转,避免人为的干预。

    让用户带来用户,口碑赢得口碑

    用互联网的网状传递效应来推动产品和服务。一个例子是,一个小小的飞机大战可以引发一场手机游戏的风暴。我们处在一个人人互联的时代,如果能让一个用户说好,这个口碑就会传播出去。将我们的创造力体现在各个细节中。创意不是宏图大略,而在于我们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用户都能感知到。

    思辨胜于执行

    执行力很重要,但更希望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我们提倡争论,在工作中通过辩理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非为了团队利益或者人际关系放弃思辨能力甚至思辨习惯。进步来自思辨。

    微信思维:好的产品会思考

    腾讯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微信如果只是视自己为平台,而不是在帮助形成一个生态,那就会自己埋葬自己。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把微信当作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支点,这个支点作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会越来越突出。

    微信之所以对很多人和机构变得如此重要,正是因为这其中所蕴含的、被微信团队和外部称为微信思维的东西。谢晓萍主编的《微信思维》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它:

    上帝条款:把用户价值放在上帝的位置上。之所以把这句话列为上帝条款,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它既是微信能够奇迹般出现的原因,更是微信能够迅速发展和壮大的前提。用户不喜欢骚扰,就不要骚扰用户。

    阳光条款:把一切商业体系放在规则下运行。腾讯要做连接型的公司: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机器,连接自然。而连接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要连接一切,必须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和有着强大技术保障的系统基础。

    岩石条款:让用户替你交付一切。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平台,社交基因是其最强、最基础的因素。让用户带来用户,让口碑赢得口碑。森林条款:敏捷是能够活下来的关键。连接起来的移动互联网必然像一片黑暗森林,唯有保持足够的敏捷,就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有着足够快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可能生存下去。对用户的需求快速做出响应,破除一切有碍敏捷的因素。

    河流条款:永远在线创造的交易和交付的现场沉浸感。一起下河游泳,才能找到痛点和兴奋点。连接器为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交互场景、更多的直接沟通机会。

    微信公众平台的方向与理念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一个口号,就是“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据张小龙说,最早来自设计这个公众平台的时候,他们在想目标是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最终在所有的想法中提炼出来这样一句话。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专业版上,通过八点,对这个口号做了一次比较细致的阐述:

    第一点,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只鼓励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鼓励公众平台产生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也会采取一些比较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如各种诱导类的,可能有一些版权问题的内容,或者一些移动端的网络游戏。

    第二点,帮助人们消除地理限制

    地理曾经是过去商业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一个商铺可能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地段才会有价值。而互联网带动人们的交流跨越了地理上的限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来,所有人都能够卷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里面。移动互联网的人流其实不太受限于地理位置。

    第三点,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中介

    我们希望商家能够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提供一种服务,鼓励商家和消费者能够在公众平台里直接对话。这种服务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如果商家和消费者都卷入到公众平台,那么他们是可以互相连接起来的。

    第四点,我们希望我们的系统是真正去中心化的

    微信不会为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相反,微信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入口可能在二维码里面。所以,微信很早以前就开始大力推动二维码在中国的普及。因为在线下人们需要一种介质,能够让手机连接到某一种服务,二维码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微信里面看不到一种中心化公众号的存在,它鼓励所有的商家或者第三方服务商能够通过公众平台,自发组织各种资源。

    第五点,微信希望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希望基于微信搭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我们自己把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块都给做了。简单说,我们是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希望培育森林的环境,让所有的生物能够在森林里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我们自己把它建造出来。

    第六点,我们希望我们的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我们并不认为一个规则100%确定的系统就是一个好的系统。相反,我们认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更加能够获得动态稳定的系统。所以,应该是第三方跟我们一起来共同建造一个系统,而不是我们做好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一个动态自我完善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僵死的系统,甚至整个系统也是我们和第三方一起定义出来的。我们的变化就是让系统能够获得一种动态的稳定。

    第七点,关于社交流量

    在微信里很少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但是并不妨碍很多需要流量的场景应用能够被激活。比如说微信里的微信红包、微信游戏,甚至包括一些硬件相关的运动类手环。

    第八点,我们所有的考虑都基于一个前提,就是用户价值第一

    微信最终必须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否则,可能会损害到整个平台的健康。比如朋友圈的管理,用户的确需要在朋友圈里看到各式各样的内容,但是我们会去治理它,将一些骚扰到用户或用户不愿意看到的内容清理出去。

    张小龙说,以上八点是他们对于公众平台的方向与理念的一些思考,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第三方开发者对于平台能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也希望能够给面临转型的各行业企业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线索。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现在,微信还在不断朝着用户生活方式进化。

    沟通的进化

    微信团队也在不停反思,沟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实,不会有根本的答案。有人认为,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反思。

    张小龙直言,人是越来越懒的,懒会推动科技进步,这种懒会导致我们希望沟通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举个例子,用嘴巴说话挺累的,最好能不说,最好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了,或者已经变成文字了,这肯定是人们需要的。有些厂商现在也在研究通过脑电波来控制手机或者外面的物体,我们连手都不用动了——这些都是推动工具发展的动力。

    沟通工具是在不断进化的。新的技术会让人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张小龙曾希望有一天将微信做到类似于谷歌眼镜这样的镜片里去,同样是沟通,可能还是要说话,但是说话不必用手去按住了,这样又会轻松很多。如果眨眨眼睛对方就知道我一个表情代表什么,那又更轻松了。现在看来不能实现了,因为谷歌眼镜项目暂停了。不过好消息是苹果手表(Apple Watch)已经集成了微信。

    好产品是技术+人文关怀的产物

    “查看附近的人”这个设计,可以说里面包含了很多人文关怀,可以让人不再那么孤独,可以发现周围的人,可以知道原来陌生人也可以这么快地来聊天,等等。如果缺乏这样一系列的人文思想做背景就直奔主题的话,就会做成一个微信化工具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张小龙的产品人文观是这样的:人文的东西并不是体现在你看得到的方面,它更多地体现在你看不到的那些方面,它会影响每一个功能,这才是最本质的。它贯穿在整个产品的脉络中,或者说是它的灵魂所在。

    微信团队一直想在“摇一摇”上做一些更多的尝试,因为它是一个入口。一次张小龙开车听到一首歌,想不起歌名是什么。当时想,如果摇一摇就能知道这首歌是什么,那会很酷。现在,“摇一摇”已经可以摇音乐了。之前,微信团队也在畅想,说不定某一天我们也会跟电视台合作,比如在看某个节目时摇一摇,就能摇到这个节目的公众号,或者你看一个广告,摇一下就可以打开查看这个广告的详情。2015年的春晚、两会,微信和央视的合作,已经让大家体验到通过“摇一摇”跨屏的魅力。

    社交切入生活,关系放大黏性

    微信3.0之前基于信息,用户还是比较少的。微信3.0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视频”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成为微信的爆发点,用户迅速突破2 000万人大关,产品新增用户以每日数十万量级增长,真正确立了对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

    当微信用户超过一亿之后,微信4.0推出了“朋友圈”,建立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并开放API打造移动社交平台。微信4.2推出视频通话功能,从此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地位。未来微信一系列新功能的演进,都将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进行。

    简单,而自然

    张小龙率领微信团队追求简单+自然。他认为需要用文字来解释的交互不是好交互。一个东西是不是很臃肿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决于它的体验——最终展现出来的,在体验上用户是不是觉得很臃肿。要有能力把非常复杂的功能最后变成一个简单的产品,来给用户使用,让他觉得这个东西很简便。

    微信团队推崇一种理念,好的产品,应该隐藏产品经理的个人意图,隐藏技术;永远展现简单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用户仅仅凭借直觉和经验就可以顺利使用,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他们强调,开发不可以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产品不可以为了炫耀而堆砌功能。坏的产品提供产品说明书,其恶劣程度与文字说明数量正相关。为此,好的产品经理可以和用户之间平等对话,无须刻意谄媚、恶意卖萌,产品本身就会说话;好的产品不会强调自己存在于世界之上,它只是努力地、毫无痕迹地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自然流的产品是张小龙倡导的,认为它本身就可以和用户交流。针对用户的任意一个动作,给出唯一的、清晰的反馈,并且能让用户没有任何偏差地接受。它没有人造物的冰冷生硬,而是有一种温暖的人性存在。

    做自然流的产品,必然会在美学上倾向于简单、反逻辑。产品经理必然的选择是做减法,在诸多功能中选取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在诸多特性中选取最符合直觉的一项,于是产品也就拥有了优雅和简洁,让人难以忘怀。张小龙最推崇的就是极简和极自然,使得模仿无法存在,因为没有人可以造出更好的体验来。

    “摇一摇”上线后,很快就达到每天一亿次以上的使用次数。简单而自然的产品人人都会用,并且因为“自然”,而“自然而然”地去用它。它也没有高端和低端人群之分。“摇一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一种通过肢体而非鼠标来完成的交互,也许代表了未来移动设备的交互方向。

    开放平台:微信因你而美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作为连接器,微信构造的生态一定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社会性、价值性。张小龙希望把微信的思考与开发者、服务商、转型企业分享,希望细分垂直领域有更多专注的伙伴来连接服务与客户,也希望借助微信开放平台探寻“互联网+”企业的路径与模式。

    连接伙伴

    近期,微信向开发者开放微信JS-SDK(基于微信内的网页开发工具包);微信公众平台数据接口向所有认证公众号开放,公众号开发者可以便利地获取更详细、更灵活的运营数据;公众号第三方平台正式支持JS-SDK接入;微信“硬件”小店上线;公众平台全面开放自定义菜单;微信可以连Wi-Fi……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几乎每天都有有关微信开放的消息。微信越来越底层化,开放度越来越高,生态性越来越强。原因只有一条,生态需要伙伴共同营造,微信因你而美!

    “互联网+”会让伙伴进一步壮大,生态合作者也会进一步融合,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企业参与进去,让产业互联网生辉,让“互联网+”的步履更坚实,让创新创业的环境越来越生态化。

    连接服务

    相伴于连接一切,连接伙伴,连接行业与企业,越来越丰富的细分领域、服务主体、客户拥趸会被微信连接,并加强商家与客户的交互。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服务之间的连接。

    目前,全国已有13个城市、共计34座综合物业、超过3万个车位转型成为微信智慧停车场,物业类型涵盖住宅区、购物中心及医院公共设施,为车主节省了近65%的时间。

    微信智慧停车场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打通车位查询、停车缴费、周边服务等功能应用,大大提升了停车场的运行效率及服务体验。未来,此模式还将与周边餐饮、服装等不同业态达成合作可能,为城市商圈繁荣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路边停车、代客泊车和车位预约将成为首批最易延展的行业内衍生,一批与停车行业相关的移动应用正在通过微信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同步创新,步入智慧时代。如宜停车,以深圳为落地城市,为深圳车主提供路边停车的费用查询、缴纳等系列服务,免去车主定点缴费的诸多烦恼,大幅提高车主效率。

    微信支付、红包与卡包

    微信支付(商户功能),是公众平台向有出售物品需求的公众号提供推广销售、支付收款、经营分析的整套解决方案。商户通过自定义菜单、关键字回复等方式向订阅用户推送商品消息,用户可在微信公众号中完成选购支付的流程。商户也可以把商品网页生成二维码,张贴在线下的场景中,如车站和广告海报。用户扫描后可打开商品详情,在微信中直接购买。

    通过微信的连接能力,能够建立起实体商业和每一个到店客户之间的连接。如果连接商业还缺少一个环节,缺少一个连接体,那就是支付。因为如果没有支付的话,整个商业连接并没有办法形成一个闭环。因此在一年前,腾讯把钱包做进了微信,让用户和商户能够在微信里闭环完成整个支付行为。

    微信还致力于对外开放红包接口,现在只要登陆微信平台,每一个商户都可以通过公众号接口向粉丝发放红包。春节期间大家肯定都体会到了红包向企业、商家开放的威力。而卡包具有电子卡票券的收纳能力,是一种实现展示、社交、信息触达、用户沉淀的移动O2O平台。

    硬件平台

    免费开放的微信硬件平台的价值在于让硬件设备连接上网,接入微信,并基于账号体系进行综合管理。

    第一步:帮助设备接入微信,包括个人、家庭与城市的相关设备。目前从类别来看,穿戴、智能健康、智能家居、家电、车联网设备,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都可以接入微信硬件平台。

    第二步:微信账号管理体系。设备接入微信之后,如何进行管理呢?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微信的账号体系,即一个微信ID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设备接入微信后,都变成了个人微信号下拥有的设备。

    硬件平台的能力一是连接,二是增值服务。以前设备提供商和用户之间是相互隔离的,如今通过微信硬件平台,设备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用户是谁,了解到用户在用哪一台设备,更可随时获知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需要保养等。微信硬件平台还为此研发了AirKiss能力,用户买了一个带Wi-Fi模块的冰箱,在他完全无感知的情况下将设备连接上网,并迅速与微信连接起来。

    企业号

    企业号是微信为企业用户提供的移动应用入口,它是行业、企业转型的支点,对于“互联网+”意义重大。

    服务号是外部营销服务,连接消费者服务圈。企业号则是内部及合作伙伴管理支撑,连接企业生态圈。企业号采用完全匹配的组织架构和企业通讯录,是与企业IT系统一致的唯一用户账号。它不仅能打通内外部消息,帮助企业大幅降低内部沟通和管理成本,优化企业对销售团队、服务团队、供应链及合作伙伴的管理,大幅促进销售,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创造更大效益。灵活定制企业号中的应用(一个应用类似于一个服务号),可以实现同用户的沟通交互。

    “海尔日日顺”用企业号促进销售模式转型,成为“人人营销宝”,实现家电销售模式的互联网化转型,让每个一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销售,每个员工可以再组建自己的营销团队,扩充销售力量。它还快速创建“服务微课堂”、“营销微课堂”应用,向一线员工提供易用的培训资料及产品宣传材料。现在,正逐步将一线核心业务全部转移到企业号中,让全集团员工都能在企业号中开展日常工作。

    总之,企业号是微信为企业定制的移动应用入口,为企业量身定制模式,建立企业、员工、上下游和IT系统之间的连接,是更便捷的连接,更安全的连接,更开放的连接。现在使用企业号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

    微信,连接一切

    连接是微信最重要的功能,连接一切是微信的使命。人是连接的起点,在人的能动性作用下,迅速扩大连接的广度与深度,并持续强化黏性。更重要的是,微信承载了人、机构、物体、服务等在虚拟空间的身份认证和信用积淀的作用。

    微信规则与虚拟空间治理

    作为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微信,可以视作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公共事业产品,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不属于腾讯,而是属于整个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网民,属于现实世界的一切机构和所有人。

    对具有公共属性资源的运营,公平和公正的规则及其运行体系,是确保公共利益和整个产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这其实就像一个社会的运行,必须有健全和健康的各种法律、道德、文化制度以及维系这些制度运转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各个角色能够和谐发展。

    微信对欺骗用户的各种营销行为实施最严厉的打击,对各种违规舞弊行为执行最严厉的“杀无赦”的政策。

    微信在知识产权保护,打击色情、谣言、诈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近期发布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也受到一致好评,收到理想效果。

    信任和信用是连接的基石

    微信基于社交,长于关系,重在沉淀信任,这是用户愿不愿意被连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商家、伙伴、其他机构也是如此。连接之后产生的连锁效应不可忽视,值得研究。

    信用是连接的另外一块基石。连接器及其要素所打造的生态系统性越来越强,用户的行为如转发、分享或者剽窃、诈骗等,都自动成为个人信用的一部分,商户也是如此。信用会直接影响到连接性,连接的流量、密度和价值。

    移动虚拟空间ID

    微信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微信已经成为用户的移动ID,它代表了我们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身份,通过这个移动ID达到一个目标,被称为“人联网”,就是可以把身边的人24小时连接在互联网上面。

    微信作为连接器,现在有大约6亿用户,已经成为用户在移动空间的ID。而硬件平台会让硬件也逐步ID化,企业号让企业ID化。

    连接智慧生活

    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决定了我们看到世界的样子,我们的行为选择决定了我们将在这个世界获得什么样的回应。

    我预测微信今后会成为越来越称职的智慧生活助手。在2014年的微信公开课专业版上展示的“微信小镇”,让我们看到一个连接一切的智慧生活场景有多么令人向往。

    2014年12月,广州率先接入微信“城市服务”;2015年3月19日,武汉成为继华南的广州、深圳、佛山之后,微信推出的第四个“城市服务”入口,也是华中地区首个微信“智慧城市”。微信“城市服务”入口上线三个月以来,已服务700万人次。随着接入城市的增加,微信“城市服务”入口也逐渐成为连接民生服务的智慧力量。日前,河南省、重庆市、上海市分别与腾讯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数据基础、成熟的云计算能力,以及微信、QQ等极为强大的社交平台产品,充分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以“互联网+”解决方案为具体结合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比如,郑州将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互联网+”样板智慧城市。郑州市民很快就会发现,身边衣食住行及各项公共服务都将集体“搬”进微信,动动手指便触手可得。根据协议,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省各政府机构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将统一整合入微信“城市服务”入口,包括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府事务类型公众号,共同搭建微信智慧河南平台。市民只要打开微信,就相当于走进了手机上的政府服务大厅,不但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也会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而在“互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河南将会在微信接入电网、高速公路服务区、燃气和城市入口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第一。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的支持下,河南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电网接入微信支付的省份。河南省交通厅也已与腾讯达成初步协议,将全面开展上下高速微信支付、全省高速服务区微信支付等全国首创的合作。此外,郑州华润燃气股份有限公司也将启动郑州范围内的微信智慧解决方案。

    在旅游方面,河南将以郑、汴、洛、焦为重点,以少林寺、尧山、青天河、黄河三峡、新乡南太行等景区为试点进行微信购票、微信导游等智慧景区的建设。此外,腾讯还将与河南探索并合力打造城市服务云、医疗云、教育云等领域的智慧云服务。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百姓生活?可能你每天的答案都会不一样,这种改变是方方面面的,而且日新月异。

    “互联网+民生”:将就医、就业、社保一网打尽。腾讯课堂可以通过在线教育方式提升民众素质;微信公众号可以帮助学校搭建智慧校务管理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服务水平,学生在平台上绑定个人信息后即可实现包括图书信息、考试成绩、就业信息等内容的快速查询和提醒;通过移动支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给校园卡充值,缴纳水电费、网费、考试费、学费等;微信公众号可以协助推出“电子社保卡”,打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等功能。

    “互联网+政务”:便民在线审批、交通管理。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城市服务功能,可以实现移动端“行政服务大厅”,让百姓在手机上滑动指尖就可以享受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查询信息,在线预约,在线办理,管理交通。腾讯地图、导航、微信可以实现公共交通路况实时查询、智能停车、微信扫码购票乘车、违章查询、缴纳违章罚款等功能,帮助搭建交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腾讯云帮助搭建完整、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务网络,并协助向移动端平移;公众号可以帮助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污染源监控举报,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互联网+农业”:助力智慧农村管理。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微信在农业方面也将有很大的应用。下一步,进行腾讯农村公众号管理试点,推进智慧农村发展;每个村构建一个微信公众号,用微信公众号管理村民事务;在打通和提供食品和农产品流通环节基础数据前提下,微信扫码可以实现食品原产地和农产品追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品质量安全。相信微信将忠实地承担起互联网连接器的角色,发挥连接一切的作用,推动创新创造,推进智慧民生,促进结构转型。

    张晓峰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

    “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