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第七讲
现在看起来,2000年11月发表的这次演讲在当时非常及时,因为自那以后,股市令人不愉快的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对高科技股而言。
但据我所知,听过这次演讲,或者看过这篇讲稿的人,完全没有人作出理论的回应。我仍然认为多余的投资成本催生的“捞灰金”行为给宏观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可惜没有任何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试图和我探讨这个问题。
这种漠视并没有让我灰心,我打算进一步发挥我的理论,结合第六讲和第七讲中的推理,通过“思想实验”继续讨论投资成本的问题。
假设在2006年,股票的价格上涨了200%,而企业的盈利没有增长,那么全部美国企业的所有可合理分配的利润加起来,尚且没有股票持有者的投资成本多,因为这些成本上涨的比例跟股票价格是一样的。只要这种情况延续下去,扣除投资成本之后,全部企业的所有者将得不到一分钱。而那些摩擦成本制造者所得到的,反而比全部可合理分配的企业利润还要多。到了年底,企业所有者若想赚钱,只能将他们持有的股份卖给“新资金”的提供者。而那些提供“新资金”的人由于付出了持续高涨的投资成本,只能指望股票的价格将会无休止地上涨,而股票持有者将得不到任何净利润,除非把股票卖给又一批“新资金”的提供者。
在许多摩擦成本制造者看来,这种怪异的状态是最理想的,企业可合理分配的利润100%地落到他们手里是天经地义的,落到股东手里才是浪费。有些经济学家也会认为这样的结果很好,因为这是自由市场的结果。但在我看来,这种怪异而令人不安的现象无疑更像是如下三种东西的结合体:(1)贪婪地收取不合理的手续费的赌场;(2)与明显不适合养老基金参与的天价艺术品市场相同的庞氏骗局;(3)终将破裂并且可能给宏观经济造成恶果的投机泡沫。这种情况很有可能给各种社会文明制度带来极大的破坏。
我认为要是出现这样的局面,哪怕没我说的那么严重,美国的声誉也会受到伤害,而且理所当然。
请爱护你的声誉,像珍惜你最贵重的珠宝那样——因为信誉就像火焰,点着之后,你可以轻松地让它燃烧,可是一旦把它扑灭,你必须很费力才能再次点燃它。获取好声誉的办法是努力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苏格拉底
会计行业在公司渎职中扮演了为虎作伥的角色,查理通过这篇道德寓言剧宣泄了他对此现象的愤怒。这篇讲稿是查理在2000年夏天度假时亲手写下的,他预测将于2003年浮出水面的丑闻提前败露了,直到今天仍是重要的话题。
早期的宽特科技公司有点像C. F. 布劳恩工程公司(C. F. Braun Engineering);查理非常钦佩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卡尔·布劳恩。(布劳恩公司后来整体出售给科威特政府,所以晚期的宽特科技公司并不是以C. F. 布劳恩为原型编造出来的。)
查理记录了领导层的更换如何导致非常成功的公司变成平庸的企业——甚至更糟糕,变成一家声名狼藉、关门大吉的企业。当新管理层采用现代的金融工程技巧,特别是启用了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却没有将股票期权算作公司的成本时,一切都完了。
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中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杀掉所有的律师。”曾是律师的查理可能会反对这个主意,但如果要杀的是会计师呢?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