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风雨曹操墓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流行于瓦肆间的故事说唱,使得曹操在民间家喻户晓。早已深入人心的“七十二疑冢”说,迅速让人们心中升起一个问号:考古队在安阳发现的曹操墓是真的吗?

    围绕曹操墓的真伪,社会一夜之间分成两派:“挺曹派”和“反曹派”。双方各抒己见,争执不断,逐渐酿成一场“曹操墓风暴”。

    “曹操墓风暴”始于2009年12月28日,也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发布“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新闻的第二天。

    网络,方便了人们表达意见。有人在“微博”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考古队会不会只是挖了座“七十二疑冢”之一的墓呢?这个问题一抛出,无数质疑随之而来:有人说考古队为了配合政府“拼GDP”,可能人为造了一座假墓;有人说,虽然墓葬本身是真实的,但考古队伪造了作为“关键证据”的随葬品——带有文字的六边形和圭形石牌,以便证明墓葬是曹操本人的墓;又有人说,即使考古队没有造假,学者们在论证曹操墓的过程中犯了学术错误;更有人高调表白自己的“严谨”态度:只要不出土印章,便不能说是曹操墓。即使是曹操墓,也不要急于下结论。

    随着社会上质疑声音渐起,官方也开始作出回应。

    最先回应质疑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深知责任重大。发声前,其旗下唯一的考古学术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于慎重,决定组织专家前往安阳,承担起核实和论证的职能。

    冬日的安阳,寒风刺骨。2010年1月11日,专家组一行十二人到达曹操墓发掘现场,对墓葬结构以及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观察。经过内部讨论,专家组达成基本意见:同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结论,认为西高穴二号墓可以认定为曹操墓。

    2010年1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公共考古学论坛”的形式,公布对安阳曹操墓的分析论证结果。专家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墓葬及文物与文献记载的相关性以及人骨鉴定等多个角度,向社会和媒体解释了西高穴二号墓可以认定为曹操墓的理由。

    专家们的解释并未平息风波。在专家公布论证结果前约两周,2009年12月28日,《光明日报》专门负责文物考古口的资深记者李韵亲自执笔,在《光明日报》第5版“观察与探索”专栏以大篇幅写下了一篇著名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方面专家基本认定:西高穴大墓是曹操的陵墓》。

    标题使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西高穴大墓是曹操的陵墓”,显示《光明日报》想将话说给最普通的大众听,但“认定”二字前面加了“基本”的限定语,透露出专家组可能有不同意见。为什么是“基本认定”?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报道中的些许“迟疑”给了质疑者“翻盘”的机会。质疑之声并未因官方报道和解释停止,甚至愈演愈烈。当时有网友在新浪网注册了“曹操吧”,一时吸引粉丝无数。贴吧里尽是“挺曹派”与“反曹派”激烈的交锋。

    冬天过去了。短暂的春天也很快过去了。华北迎来了夏日炎炎,同时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

    2010年的6月12日是全国“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在苏州公布了入选的十个项目,经过专家投票,曹操墓毫无悬念入选。持续高度关注曹操墓的《光明日报》再度大幅报道了评选结果。曹操墓入选“十大”,对社会上的“反曹派”来说是重大打击,却并没有阻止一些执着人士的质疑。

    6月21日,有人称西高穴二号墓的墓主并非曹操,而是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居然获得无数拥趸。

    柳霞:《别让考古变秀场》,《光明日报》,2010年6月29日,第005版。

    面对质疑,学术界保持着耐心和克制,但也有学者担心有人利用曹操墓事件达成私利。笔者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柳霞专访时,抛出另类观点:对曹操墓真伪的争论让我们感受到国人对诚信的呼唤、对社会道德能否全面得到提升的忧虑。但同时我们还要谨防那些佯装严谨,拿曹操墓事件当作“道德秀场”的“学者”和借此炒作自己的学术流浪汉 第一节 - 图1。笔者在采访中说,学术界存在两种学术不端:一是曲解资料胡乱放话;二是拿学术当秀场,不脚踏实地研究材料,蓄意炒作。前者很容易被揭露,后者却尚未引起大家重视,但两者都不容于学术殿堂。

    访谈似乎点到了某些质疑者的要害。不久网络上出现一幅“调侃”笔者以及当时的“挺曹派”核心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秦汉考古大家刘庆柱先生的合成“漫画”。背后因由,可能是笔者接受采访时言语过于“傲慢”,才导致有人在网络上“恶搞”。

    曹操墓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挺曹派”显然占了上风,但“反曹派”不甘寂寞。

    2010年8月21日,部分质疑派自发汇聚苏州,开了一次号称“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的会议。这次会议目的明确,就是要“颠覆”官方对曹操墓的认定。会议结束后,组织者给媒体的新闻稿以“大尺度”表达了自己的声音:安阳曹操墓在发现与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安阳西高穴大墓的墓主另有其人。

    8月26日,有人称经过“暗访”,发现曹操墓“出土”的石牌是考古队“埋地雷”的结果,实际却是河南南阳张衡街“制造”。

    9月1日,甚至有人称,考古队收了安阳市政府2300万元经费后参与造假。

    机智却明显知识储备不足的网友立即跟帖说:考古队在安阳发现两个人头,一个是曹操的,一个是曹操小时候的!

    新一波的所谓“质疑”除了喊几句口号,并未提供任何证据。学术界本可不作回应,但肩负责任的学术界还是决定以规范的方式向社会作出解释。

    9月18日,中国秦汉史学会邀请103位专门从事汉魏历史和考古研究的学者齐聚河南内黄,召开了一次“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会上再次对曹操墓的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的结论仍然认为安阳西高穴大墓可以认定为曹操墓。

    10月1日,《中国文物报》第6版和第7版全面报道了来自全国及国外的秦汉魏晋考古和史学工作者对西高穴大墓“非曹操墓说”和“曹操墓造假说”的回应,公开呼吁非专业人士不必猜想过度,让社会“回归学术探讨”。

    此后,专业圈内开始逐渐淡出争议,不再频繁回应在他们看来没有意义的“质疑”,而是按照学术界逻辑有序展开工作。

    2012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组织“曹操高陵文物保护方案论证会暨曹操高陵保护规划”论证会。

    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曹操墓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是曹操高陵博物馆开始修建,馆内陈展大纲开始论证。质疑之声也逐渐淡去。

    2023年,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终于迎来了开馆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