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英雄谢幕

    历史文献,留给人们一个斑驳杂乱的曹操印象。

    陈寿《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曹操的“自己人”徐晃大叹自己遇到明主,决意以功报效 尾声 - 图1。郭嘉拿曹操与袁绍比较,说曹操的道、义、度、谋、德、仁、明、文、武,无不远胜袁绍。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

    刘备却说曹操窃取汉室,为乱天下,作践民生 尾声 - 图2。周瑜也指责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尾声 - 图3。陈琳在“讨曹檄文”中,大骂曹操出身宦官,没有德行,狡诈凶残 尾声 - 图4

    稍经时间沉淀之后,史学家对曹操的评论也各不相同。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曹操整个一生的评价可谓不低,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历魏、晋两朝的王沈在《魏书》中,将曹操与孙武、吴起相提并论。

    西晋时,曹操只有一件事被人抓住诟病。即当年汉献帝衣带诏事件发生后,他遣华歆收杀伏皇后。吴人所作《曹瞒传》利用此事,极力渲染曹操的残忍无道。

    至于其他人的批评,如孙盛在《异同杂语》中批评曹操当年攻陷邺城后,对袁绍妻进行慰问,又去袁绍墓哭拜是虚情假意,则是无关痛痒之事。

    东晋时,针对曹操的批评开始多起来,而且不限于批评他收杀伏皇后一事。

    东晋人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哀叹“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认为“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意即曹操是个篡逆者。

    南北朝以后,曹操的形象江河日下。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人裴松之也引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大骂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同为南朝人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大肆收录揭曹操短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曹操怕人暗算,常对人说:我睡着之后,千万不可随便接近我,否则我会无意中杀人,而且杀了人连自己也不知道。后来,曹操假意熟睡,有侍候他的人怕他受凉给他盖被,他便顺手把他杀了。刘义庆用这样的故事来暴露曹操的奸诈。

    经南朝人丑化之后,曹操的形象开始真正被扭曲。

    尽管曹操的形象在略有好转,但已经很难改变曹操的负面形象。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虽然肯定曹操的贡献,但接受不了曹操诛伏皇后的事,指责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这是极为严厉的指责。

    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自比曹操,称赞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尾声 - 图5,但他明显有所保留,说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曹操早有篡汉之心,不敢废汉而自立,只是因为“畏名义”抑制住了而已。

    北宋时,曹操的负面形象进入民间。街巷瓦肆中唱小唱的,演杂剧的,说诨话的,开始将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此时人们显然有了向背。据苏东坡说,东京(今河南开封)街头的听书百姓,每当听到曹操大败,即欢天喜地,而听到刘备失败时,甚至有人痛哭流涕。

    南宋时,曹操的形象进一步跌入深渊。视曹为贼,已成人们的共识。朱熹作《资治通鉴纲目》,不顾历史事实,公然把曹魏从历史记载中排除到正统之外。

    元、明、清时期,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参考史籍、采摘传说,在当时各种流传的平话、杂剧基础上,写成《三国演义》一书。书中将刘备树为道德正统,将曹魏排斥在正统之外,并将其描写成一个谲诈、残忍、志窥汉鼎的谋逆称王者形象。《三国演义》流传极广,将曹操的奸雄“广告”推广到几乎每个老百姓心中。

    孙权虎踞江东,刘备屯兵西川,可他们都不是奸贼,为什么奸贼“骂名”独独落在曹操的头上?有人认为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举措使他身为人臣,却控制着君王,因而无法逃脱历史的指责。这当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曹操死去之后,他无法左右的历史发展道路。

    曹操从英雄沦为“奸贼”的千余年间,东晋、南朝和南宋是关键阶段。

    曹操纵横中原,消灭豪强,统一北方,以中原虎视江南。

    东晋、南朝时,中国的北方陷于异族手中,偏安江南的东晋、南朝君臣,找到的完全是当年“东吴”的感觉。站在地缘政治的立场,曹操无异于就是雄踞北方的军事对手。骂曹操,也就等同于骂当时的北方异族。南宋时,金人虏走徽、钦二宗,占据中原,偏居江南的赵宋君臣,面临的是与三国东吴和当年刘备完全一样的形势。出于完全相同的心理,南宋人在“爱国情绪”的驱使下,将同情心移向南方的蜀、吴,而仇视北方的曹操。朱熹、陆游视操若寇仇,都是热忱的爱国人士。

    特定政治形势下的政治决断和道德选择,使曹操无意中成了历史的牺牲品,从而也就有了《三国演义》这部“曹操的谤书”。

    千年逝去,多疑的社会依然多疑!曹操被谤,曹操墓的真伪也经历激烈交锋。历史,似乎不得不如此!

    感谢考古,感谢科学,感谢所有人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的提升。

    西高穴二号大墓的发掘,还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