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献记录的超世之杰
青年曹操的豪情与忧患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其祖父曹腾,是汉桓帝时颇有地位的宦官。东汉时期,宦官允许收养子。曹腾即收有养子曹嵩 。曹操系曹嵩所生。
少年时代的曹操,聪敏而放荡不羁。
汉代有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制度,谓之“举孝廉”。即政府将各地的孝顺、清廉之士推选出来,充任官吏。曹操的政治生涯,正是从举孝廉开始的。
公元174年(汉灵帝熹平三年),曹操20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先为郎,后为洛阳北部尉。曹操在洛阳任职时,颇得百姓称道。
曹操《述志令》:“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
那时的曹操,想当一名郡守。他要为政一方,做一名清官,建立起荣誉 。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23岁的曹操调任“顿丘令”,但不久受他人官司牵连,去职回到了老家亳州。他在家乡一住数年,娶了两房妻室,一为丁氏,一为卞氏。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26岁的曹操再次出道,获得一个“秩比六百石”的议郎。议郎虽然有“六百石”的俸禄,却没有具体的权力,有点像今天的顾问。即使在这样一个闲职上,曹操却干得十分认真。其间他两次上书,按照自己的判断为他人主持公道,切谏时弊,俨然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曹操30岁时,河北巨鹿人张角发动黄巾起义,顷刻之间,天下响应,朝廷震动。汉灵帝决定征剿。曹操作为当时的年轻官吏,被拜为“骑都尉”,随同皇甫嵩出征讨伐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的黄巾军。
骑都尉是二千石的官职,因此是他为官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晋升。此次出征,他所在的官军大破颍川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因镇压黄巾起义的军功,曹操被提拔为“济南相”。
汉代实行郡国制,郡直隶于中央,国是分封给诸侯的领地。济南国,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市县。在济南任上,曹操做了一件有名的事:禁断淫祀。
所谓淫祀,指多余或不必要的祭祀活动。当时的济南国,祠庙甚多。百姓见庙就拜,耽误生计。曹操不顾各方反对,强令拆除祠庙。
曹操拆除他人祠庙铺在自己墓底的画像石局部
曹操《述志令》:“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他的举动招惹了当地豪强,引起许多人不满,后不得不托病请辞 。朝廷并未轻易放走曹操,而是先调他为“东郡太守”。曹操未接受这一职务。朝廷又许之以“议郎”之职。曹操虽勉强接受了议郎一职,人却再次回到老家亳州,在亳州郊外读书弋猎,自娱自乐。此次曹操在家乡住了一年多。
公元186年(中平三年),朝廷再次征曹操为都尉。曹操接受了这项军职,再次掌握兵权。两年后,34岁的曹操被王芬等人相中,与他共谋“废灵帝”,遭曹操拒绝。
陈留起兵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地方军阀董卓进京(洛阳),废少帝刘辩,另以陈留王刘协为帝,这位新皇帝便是中国历史上的汉献帝。
杭世俊《三国志补注·魏书·武帝纪》引《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董卓为笼络掌有一定兵权的曹操,推荐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内心反对董卓的为人,认为董卓终究不能长久,不愿意与之合流,决定弃洛阳东归,奔亳州老家而去 。
曹操东归路过陈留(今河南开封境),见了陈留太守张邈以及举了孝廉的朋友卫兹。三人均反对董卓左右朝政,遂决定起兵讨伐董卓。曹操散去家财,招兵买马。曹操家乡的族人也纷纷由亳州来到陈留,支持曹操的事业。后来辅佐曹操建功立业的著名将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等,均在此时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曹操还亲自与工匠一起打造兵器,仅用数月时间,为自己建立起一支5000人的军队。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已吾。”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十二月,曹操在陈留的己吾(今河南宁陵西南),正式举起讨伐董卓的大旗 。这年曹操35岁。
当时的关东地区,除洛阳为董卓控制之外,其他如河北、河南余部、山东、安徽等地,讨伐董卓渐成燎原之势。
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豫州刺史孔伷、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等均起兵反对董卓。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也加入其中,他们推袁绍为盟主,合兵一处,声势浩大。袁绍以盟主的身份,任命曹操代理“奋武将军”。
范晔:《后汉书·董卓传》。
来自东方的讨伐浪潮,给董卓形成巨大的压力。为应对袁绍的讨伐联盟,董卓于公元190年二月将汉献帝由洛阳迁往长安,同时烧毁洛阳的部分宫室官府,迁徙洛阳数百万人口入关中,又指示部将发掘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他的这些举动,是为自己万一军事失利所作的准备。
曹操对董卓破坏洛阳的暴行极为愤慨,写下《薤露》一诗: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虽然董卓将汉献帝西迁,但军事上并未放弃洛阳。他令大将徐荣屯兵荥阳,以阻击关东联军。但这时的袁绍联军,却惧怕起董卓来,不敢出战。曹操出面劝说袁绍,认为此时正是一战而定天下的良机。袁绍未从。
此时的曹操,显示出刚强正义的一面。他决定率自己的部众出战。曹操引兵到达荥阳前线,联军中支持曹操的,只有济北相鲍信和陈留太守张邈派出的卫兹一部。
屯守荥阳的徐荣,统领的是久经沙场的西凉兵马,力量也强于曹操。双方接战,曹操部众死伤甚多。曹操的朋友卫兹战死,济北相鲍信以及曹操本人都受了伤。
荥阳失利,并未挫去曹操的勇气。他继续在家乡以及扬州等地募兵,不久带三千人回到袁绍驻地。但此时的关东联军内部各怀异志,甚至发生内讧,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袁绍本人和冀州牧韩馥则谋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
曹操对另立一个皇帝的做法甚为不满,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表明自己仍然拥戴汉献帝的意志。
奠基沙场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等不顾反对,立刘虞为帝,刘虞并不接受,袁绍只好作罢。同年,孙坚在袁术的支持下,幸运地攻下洛阳。董卓被迫退回长安。
孙坚占据洛阳后,联军暂时失去共同的军事目标,便各展异志,谋求壮大自己的势力。
袁绍利用韩馥与屯兵幽州的奋起将军公孙瓒之间的矛盾,迫使韩馥将冀州牧让给自己。但袁绍自身却受到活跃在太行山一带的被称为“黑山军”的黄巾余党袭击。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黑山军首领褚飞燕率十余万众攻魏郡(今河北磁县、临漳一带)、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袁绍派曹操迎战,曹操破“黑山军”于濮阳。
战功使曹操从袁绍手中换来了“东郡太守”的称号,获得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南)的治理权,从此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势力大增。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黑山军”又围攻东武阳,曹操再次获胜,其军事才能开始真正展现出来。
河北的黄巾军受到曹操打击,但山东黄巾军的势力却发展了起来。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青州黄巾军以百万之众攻兖州,杀兖州牧刘岱。东郡官员陈宫以及素与曹操交好的济北相鲍信等见此形势,说服兖州官员,建议迎曹操为兖州牧。东汉分十三州,州牧已是地方最高一级军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曹操成为兖州牧时,年仅38岁。
曹操在兖州牧任上继续镇压黄巾军。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冬,他在今山东长清一带与黄巾军作战,通过军事压力和谈判,说服数十万人投降。他对降者不加伤害,并从降卒中挑选精壮者五六万人(一说三十万人),编成“青州军”,组建了一支新的属于自己的重要军事力量。
曹操在打击黄巾军的过程中,得了兖州牧,又壮大了武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平黄巾的征途为曹操的崛起提供了良机。
曹操虽然实际控制了兖州,但他的兖州牧却未获长安朝廷的认可。不久,袁术即联络公孙瓒、徐州牧陶谦等进攻曹操。曹操先击败袁术,正巧曹操的父亲曹嵩携带自己的金银财产前来投奔曹操时,在陶谦辖区被陶谦的部将害死。曹操迁怒于陶谦,便一心要寻陶谦复仇。
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注引《曹瞒传》:“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曹操留陈宫守东郡,自己率兵征讨陶谦。大军一开始所向无敌,很快打到陶谦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陶谦亲率主力来战,还是不敌曹操,遂东走郯县(今山东郯城)坚守不出。曹操攻郯不下,为父报仇心切的曹操震怒之下大开杀戒,屠男女数万,血溅泗水 。如果这是真实的,则暴露了曹操随性残忍的一面。
曹操久攻郯县不下,粮食接济发生困难,而陶谦又得青州刺史田楷以及刘备的支持,只好暂时撤兵。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四月,曹操再次东讨陶谦,一直打到琅玡、东海两郡。未料陈宫、张邈等乘曹操东征,背着曹操推举吕布为兖州牧。曹操得知后火速赶回兖州,但此时吕布已占了濮阳。曹操即带兵围攻濮阳,与吕布恶战,互有胜负,进入与吕布相持的局面。不久陶谦病死,他临死前将徐州牧给了刘备。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曹操终于打败吕布,逐渐收复兖州失地。吕布、陈宫等落荒投奔刘备;张邈则在赴扬州的路上被部从所杀。兖州局面最终稳定下来。长安朝廷见曹操控制了兖州,也只好正式任命他为兖州牧。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在关东鏖战之际,也是长安大乱之时。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汉献帝在董承、杨奉等人陪伴下渡过黄河,出奔山西,最终辗转来到洛阳。此时的洛阳,宫殿已毁,百官没有住处,献帝也只好住在原来的宦官赵忠家里,饮食也成了大问题。
听说天子东来,袁绍的谋士沮授立即向袁绍建言“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没有听从这一建议。
曹操素有敬重天子的品行。
当年董卓罢少帝刘辩,曹操即起兵讨伐董卓;后袁绍谋另立刘虞,曹操也坚决反对。现在听说献帝到了洛阳,便决心将天子接到许县来。
曹操通过各种手段,先获得了杨奉的同意。杨奉还建议汉献帝拜曹操为镇东将军,并袭费亭侯。曹操一番推辞之后,表示接受,亲赴洛阳朝见献帝,实际上控制了洛阳,随后又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汉献帝赐予的节钺。汉献帝还命他录尚书事,兼“司隶校尉”。
领了节钺,代表曹操有了统领内外诸军的权力。录尚书事,表明他又有了总管朝政的权力。司隶校尉负责监察百官、维护京师治安,由此曹操获得了中央赋予的军政大权。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许县自然也就成了许都。
天子至许都后,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大将军一职使得曹操握有名正言顺的军事大权,而武平侯是县侯,更高于他原来承袭的亭侯两级。更为重要的是,曹操实现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计。曹操未费大力,取得洛阳以东一大块地方,关中诸将也听其号令。这年,曹操42岁。
曹操得以独自控制献帝之后,杨奉不服,想抢回献帝,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袁术。
曹操控制了献帝,最后悔的是袁绍。曹操念袁绍旧情,又见袁绍并不公开抗拒朝廷,便以献帝名义任袁绍为太尉,封邺侯。
当时司徒、太尉、司空为朝廷“三公”,是中央最高位阶。不过汉末大将军的地位等同甚至高于“三公”。袁绍看到自己虽被封“三公”之一,地位却在曹操担任的大将军之下,反认为曹操忘恩负义,拒不接受任命。曹操见此,又将大将军让与袁绍,自任“司空”。此时曹操与袁绍并未翻脸,可见曹操之义。
汉献帝在曹操的实际控制之下,对长期跟随他征战立功的荀彧、程昱、毛玠、董昭、夏侯惇、夏侯渊、曹洪、乐进、李典、于禁、徐晃、典韦等人也进行了封赏。
奖掖旧部的同时,曹操延揽新秀,以宽容之心善待来者。他通过封赏有功之人、用贤用能、广揽人才,有效地控制了国家的管理系统,掌握了军队,并建立了自己的智囊团。
许下屯田
政局稳定之后,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着手“修耕植、畜军资”。即通过有效地管理耕作和种植、发展经济,解决军粮问题。
生活在粮食丰足的今天,人们很难理解古代的粮食匮乏。许多人投身军旅,其实仅仅是为了有口饭吃。曹操征战关东期间,常常受到军粮问题的困扰。当年他扬州募兵时,就因粮食不足,征来的新兵中途叛逃。
曹操素怀统一神州之志。他清醒地认识到,要兼并天下,必须手中有粮。
曹操增加粮食的具体措施,便是屯田。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十月,曹操发布《置屯田令》。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负责管理屯田事宜。
屯田制首先在许都地区推行。屯田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要有无主荒地;二是需要有能从事屯垦的劳动力。
东汉末年长期的战乱,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和流散。尤其关东地区,大片土地被闲置荒芜,无人耕种。社会一旦相对稳定下来,耕种这些荒地即成为可能。
房玄龄等《晋书·慕容皝载记》:“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
屯田制把土田分给个人,采用“计牛输谷”和“分成收租”的办法鼓励屯田户的积极性。简而言之,土田是政府分配给屯田户的,通常情况下,政府与屯田户根据收获五五分成;如果屯田户在耕作过程中租用政府的耕牛,则与政府按四六分成。政府得六分,屯田户得四分 。
东汉壁画墓中的牛耕图
(引自段毅等:《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7年1月)
后来屯田的问题暴露出来,“募民屯田”逐渐衰落。到晋代时,屯田民逐渐转变成了自耕农。
百姓对于这种分配之法十分认可 。
屯田制推行后,成效显著。许下屯田的第一年,即“得谷百万斛”。屯田制推广之后,粮食产量大为增加,仓廪充实。
曹操通过屯田之法,为消灭盘踞各地的军事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原征讨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到许都后,各地的军事割据形势也大致确定。
曹操挟汉献帝,以许为都,拥有兖、豫二州,占据着山东西部和河南地域;袁绍据冀州,又有青、并二州,控制着今天的河北、山东及山西部分地区;公孙瓒据幽州,控制今北京地区;张扬据河内,控制今山西南部;吕布据徐州,控制今江苏大部;袁术据淮南,控制今安徽和河南一带;刘表据荆州,控制今湖北地区;张绣据南阳,控制今河南西南地区;孙策据江东,占有今江西、福建一带;韩遂、马腾据凉州,控制今甘肃一带;张鲁据汉中,拥有今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地区;刘璋据益州,占据着今天的成都平原。
曹操分析形势后,决定采取北和袁绍,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征张绣。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向张绣占据的宛县(今河南南阳)进兵。张绣最初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占据宛城后,偶然遇见张绣的婶母。曹操见其貌美,便不计后果,将其收纳为妾。张绣恼怒,便降而复叛,领兵偷袭曹营。曹操毫无防备,幸得典韦、于禁拼死相救才逃得一命,典韦战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为救父亲,将坐骑让给曹操,也不幸被张绣的兵杀死。
第一次征张绣失败后,曹操一面利用汉献帝稳住关中及西凉的马腾、韩遂,一面作再次征讨张绣的准备。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十一月和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三月,曹操两次发兵讨伐张绣。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绣终于再次接受贾诩的建议,归附曹操。
当时袁绍也想拉拢张绣,张绣对投奔曹操还是袁绍有些犹豫,尤其担心自己与曹操多次作战,结有仇怨,担心曹操不容。贾诩说,曹操是个有志于建立霸业的人,一定不会计较个人私怨,再说他奉天子号令天下,我们投降名正言顺。果然,曹操并未计较杀子之仇、杀爱将之恨,接受了张绣,并请献帝封其为列侯、扬武将军,显示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
在与张绣的搏杀过程中,曹操与袁术、吕布之间也有战争。
袁术久有称帝异志。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术乘曹操征张绣之机,抱着从孙坚手中抢来的“传国玺”,在寿春称帝。
袁术称帝后,遭天下非议,便打算拉拢吕布。吕布在曹操劝说下,对联合袁术一事犹豫不决,屡改初衷。袁术见吕布出尔反尔,便派大将张勋等联合杨奉、韩暹等攻打吕布,但杨奉、韩暹反而在吕布劝说下反戈一击,攻击起袁术来。袁术大败。
曹操见袁术势力已弱,便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率军南向讨袁。袁术不敌,退至淮河以南,从此一蹶不振,后在寿春附近的江亭病死。曹操的势力范围也向淮南有所延伸。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乘袁术势力衰退,对自己构不成威胁,便适时用兵征讨吕布。吕布此时想起袁术来,派人向袁术求援,袁术当然不肯。曹操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占据徐州,擒杀了吕布和陈宫,清除了最大的劲敌。
陈宫为曹操旧友,后叛曹操。曹操杀陈宫后,仍然厚待其家人,养其母、嫁其女,表现出重情、重义、重才的品格和不计前嫌的胸怀。
在擒杀吕布的行动中,刘备帮助了曹操。曹操感念刘备之功,将其带回许都,并向献帝表举他为左将军。刘备素有恢复汉室的大志,在许都私下与献帝的岳父、车骑将军董承密谋,想除掉曹操。尽管曹操对刘备有所防范,甚至在酒席间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问话试探,终未觉察异常。不久曹操接报,闻知袁术有意北上投袁绍,便派刘备带兵前去阻止。刘备正好借机逃出许都,摆脱曹操的控制。刘备东去之后,立即公开打出反对曹操的旗号。
在曹操翦除袁术、吕布的同时,袁绍也向北灭了公孙瓒。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决心不再坐视曹操势力的发展,要“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发精兵十万,打算攻打许都。曹操针锋相对,率精兵两万进军黎阳,双方形成对峙之势。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获得所谓“衣带诏”,识破董承和刘备欲推翻曹操的计谋。他下令将董承和已是献帝妻子(贵人)的董承之女一并处死。当时献帝想保住妻子,多次向曹操求情。曹操坚拒不允,给了朝廷文武百官极大的震动,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威信。
曹操破获“衣带诏”事件后,对刘备的反叛耿耿于怀,更担心刘备坐大,后方不稳。于是决定乘袁绍尚未正式撕破脸皮来攻,急速进兵攻打刘备。曹操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击垮刘备,虏其妻子,并迫使关羽投降。刘备只有投奔袁绍。
击走了刘备,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又马上回到与袁绍对垒的前线。
官渡之战
袁绍没有利用曹操征伐刘备的短暂机会进攻曹操,失去了战机。
何兹全:《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官渡之战分为三场战役:先解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之围,再启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北)之役,最后是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决战 。
陈寿《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袁绍)精卒十万,骑万匹。”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二月,袁绍遣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围困曹操,自己则统大军进驻黎阳,准备过河。袁绍军队的人数据说有十万人 ,而曹操军队的人数,有史书说不足万人,而且不少是伤兵
。曹操为解白马之围,采纳谋臣荀攸的计谋,先引兵袭延津,装出要渡河抄袁绍后路的样子,诱颜良出战再临阵斩良,遂解白马之围。然后曹操徙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
曹操从白马后撤时,袁绍从黎阳渡河追击,至延津南时,曹操以白马辎重饵敌。袁绍的骑兵见有辎重,自乱阵脚。曹操再胜一场。
两场序幕战后,曹操把军队撤到官渡。
同年八月,袁军自阳武(今河南原阳)进逼官渡。袁曹两军在官渡对峙了两三个月。曹操虽然被动,但始终等待胜机。
同年九月,袁绍用数千辆运粮车送军粮到官渡。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派徐晃等率兵烧了这批粮草辎重。
同年十月,袁绍又从河北运来军粮一万多车,由部将淳于琼率兵护送,进至故市、乌巢(今河南延津境内)宿营。袁绍谋士许攸此时投奔曹操,建议乘夜去袭击袁军的辎重。曹操听从许攸,留下曹洪、荀攸留守大营,自己则亲率步骑兵五千人,带上薪柴引火之物,用袁绍的旗帜作伪装,奔袭粮草。路上有人问,则回答说是袁绍担心被曹操抄后路,调回设防的。袁绍的兵士皆没有怀疑。曹操等到达乌巢后,立即纵火烧粮,袁营大乱。袁绍只分了少量的兵去救淳于琼,曹操赶在袁绍救兵到达乌巢前就打垮淳于琼,援军也跟着溃败。袁绍得知曹操去烧粮草,认为曹操大营必已空虚,遂攻曹操营地。攻打曹操大本营的大将张郃和高览因与袁绍谋士郭图不和,愤而投奔曹操。袁绍见败局已定,只好带着儿子袁谭等数百骑逃回河北。
至此官渡之战结束,曹操完成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占据邺城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曾在山东阳谷一带再败袁绍。袁绍自此退回邺城,逐渐积郁成疾,于次年病逝。
袁绍死后,他的小儿子袁尚领冀州牧,驻邺城;长子袁谭仍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仍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则为并州刺史。四州之地,仍为袁氏控制,但袁家几个兄弟之间,争权夺利,关系逐渐恶化。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乘袁尚去攻打袁谭的机会,领兵直捣邺城。邺城十分坚固。曹操决引漳河水灌城,围困邺城三个月,造成城中半数人饿死。其间,袁尚领兵回救邺城,被曹操击溃,邺城内士气更加低落。
同年八月,曹操终于攻下邺城,杀了守城的审配。
曹操进驻邺城后,对袁家大加抚慰。他慰问袁绍的妻子,并亲自到袁绍墓前祭奠,还让曹丕纳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妾,随后又免了河北租赋。
同年九月,曹操表奏献帝,获领冀州牧。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曹操又杀了袁谭。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击败并州的高干。北方的大股军事势力终于平定。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回到邺城,作《封功臣令》,大封功臣,并免除阵亡将士亲属的徭役负担。
北破乌桓
袁尚、袁熙被曹操击败后,往北逃亡,企图依靠乌桓的力量反抗。
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
乌桓是居住在辽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东汉末年,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常乘内地不平静的时候,进犯边城,杀掠人民,为乱汉王朝的北部边境 。袁绍与公孙瓒作战时,曾联络乌桓相助。灭公孙瓒后,袁绍以献帝名义封赏过乌桓贵族。曹操为达成最终统一北方的目的,毅然决定远征乌桓,解决边患。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大军从邺城出发,先到达易县。八月,与乌桓王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战于几城(今辽宁朝阳市附近)。当时蹋顿的联军达数万人,激战之后,曹操杀死蹋顿,大破乌桓。袁氏兄弟见状投奔公孙康。公孙康迫于曹操声势,将袁尚、袁熙杀死,割下首级献给了曹操。
曹操征乌桓,完成统一北方的战争后,于次年正月回到邺城。途中,曹操经过河北昌黎,面对大海思绪万千,写下《观沧海》一诗,气势宏阔,表达了豪迈的进取之心。
赤壁之战
曹操返回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准备。
此时南面与曹操对峙的有荆州刘表、江东孙权以及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三股力量。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附曹,曹操于是夺得荆州。刘备听说刘琮降了曹操,急忙率部南下,并带出刘琮左右及众多荆州百姓。曹操对刘备的中路进行追击。刘备败退到江夏,受到刘表的另一个儿子江夏太守刘琦的接应。
曹操夺得荆州,声威大震。孙权、刘备不得不结成联盟以自保。
曹操随之率兵八十三万(另说二十万)顺水而下,与孙刘联军对峙于赤壁。赤壁位于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与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东北)相对。曹操的战船靠在乌林一侧。为解决出兵时北方士兵晕船的问题,他决定用铁链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东吴大将周瑜、黄盖等决定采用火攻。
同年十二月七日,黄盖率“蒙冲斗舰数十艘”,各自装上易燃的干草薪柴,灌上膏油,用帷幕裹好。又在每条船后预备将载士兵返回的“走舸”,乘夜间驶向曹营,对外只说是前来投降的,骗过了曹军。
离曹军2里(1千米)左右,黄盖下令各船点火,顷刻间“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大火延及了岸上的陆寨。
周瑜见偷袭得手,自率轻锐,杀奔而来。刘备也带兵杀向乌林。曹军此时已乱,败而西逃。周瑜、刘备水陆并进,追赶曹操至南郡城下。曹操见败局已定,只好让部将守住襄阳,自己率残部退回邺城。
赤壁之战后,孙权以周瑜屯江陵,程普守江夏,吕蒙为浔阳令。这样东吴控制了西起今湖北宜昌、东至今江西九江的长江防线。刘备则据有公安,后又占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地。刘琦死后,刘备自领荆州牧。
赤壁战败,是曹操统一中国行动的悲壮失败。三足鼎立的格局开始形成。
这一年,曹操54岁。
从魏公到魏王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罢废“三公”的设置,复置丞相以独揽军政大权,曹操自为丞相。后世戏剧中的“曹丞相”一词,由此而来。
赤壁战败,曹操声望受损。随后的两年中,曹操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下《求贤令》,广纳贤士。同时在邺城建铜雀台。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马超、韩遂拥兵十万反叛曹操。曹操大破马超,平定关中,声望恢复如初。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曹操平复马超后返回邺城。汉献帝给予曹操特殊待遇,允许曹操入朝时佩剑在身。这时的曹操,更加重视邺城。谋求在邺地直接掌握更多封地。
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在曹操的策划下,献帝封其为魏公 。“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巨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孙权攻陷皖城。曹操不甘,再次亲征孙权,但此次出征,三个月即还,未获建树。同年刘备破蜀,并取代刘璋为益州牧。曹操遂又生西征张鲁之意。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春,曹操西征张鲁,同年十一月即迫张鲁投降。其间,司马懿、刘晔曾建议曹操乘刘备取代刘璋不久,发兵讨蜀。曹操没有听从。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操自汉中回到邺城。同年五月,曹操晋爵为魏王。加封魏王的曹操并未放弃统一大志,同年十月,再次发兵征讨孙权,并将孙权击败。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三月,孙权派人请降,曹操便又回到邺城。献帝随即诏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警戒清道;不久又命曹操“冕用十二旒”,备天子乘舆。曹操则立曹丕为王太子。
同年八月,曹操下《举贤勿拘品行令》,提出即使有盗嫂好色的恶习,只要有才华,也应不拘一格重用。
病逝洛阳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刘备遣张飞伐汉中。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兵亲至汉中。曹操不得不再次亲征。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进至汉中,与刘备交战数次后,成效不明显,自知汉中难保,遂放弃汉中,将防线设在陈仓。
同年夏,曹操回到邺城后,立夫人卞氏为王后,终于给了这个忠诚的女子一个名分。同年秋,曹操策动孙权袭荆州,自己则驻兵摩陂,使徐晃与关羽对阵。十二月,孙权攻陷荆州;关羽被擒杀。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阳,于二十三日病卒。二月,曹操谥魏武王,葬于高陵。十月,献帝让位于曹丕,改年号为黄初元年。东汉亡。
同年十一月,曹丕追尊曹操为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