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曹操的《观沧海》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是中国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穿越千年的对唱。当年曹操北征乌桓,回师中原路经碣石,诗兴大发,写下《观沧海》时,不会想到千余年后会有另一位伟人与其“以文会友”。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是英雄,《三国志》基本上如实作了记叙和评论,但《三国演义》则把曹操描绘成了奸臣。因为《三国演义》通俗易懂,看的人多,甚至民间各种版本的三国戏也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也是白脸奸臣。曹操的奸臣形象,便随着小说和旧戏在民间定型。
1959年,郭沫若公开撰文认为,曹操生前灭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为汉末混乱的社会带来了秩序;他平定乌桓、维护统一,更带来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文学遗产》专刊第245期。
他认为:“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志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3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
翦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史学》专刊第152号。
翦伯赞赞同郭沫若的意见说:“在我看来,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 。”
随后,学术界掀起了关于如何评价曹操的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可谓盛极一时。
这次讨论使曹操的形象在学术界有了重大改变。
谭其骧:《论曹操》,《文汇报》,1959年3月31日。
即使不同意翻案的学者谭其骧也承认,“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从全面看问题,总的评价应该是功过于罪 。”
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