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此处葬曹操》是“蓄谋已久”的书名。

    2009年,考古队在安阳发现曹操高陵一事出乎意料地成为社会热点。虽然我的科研领域是商王朝,但由于长期在安阳发掘,迅速被卷入“真假曹操墓”的争论之中,可谓身不由己。

    凭着对西高穴二号墓的了解,我从未怀疑那就是曹操的陵墓。2010年,河南省文物局孙英民副局长以及科学出版社考古分社的闫向东社长打电话邀我写一部有关曹操高陵的书,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书名便是《此处葬曹操》。

    曹操高陵发掘期间,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公布发现曹操高陵后,我常常进入墓室,见证了曹操高陵发掘的重要环节,观摩了墓内种种重要遗迹现象。曹操高陵发掘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潘伟斌研究员还多次邀我到当时存放标本的安丰乡敬老院观摩出土文物。从曹操的头骨到“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以及“胡粉二斤”石牌等,都得以反复端详。

    少年时,我痴迷三国。不仅读过《三国演义》,甚至还在喜爱历史的舅舅督促下读过《三国志》。鲁潜墓志发现后,我一面继续阅读文献,一面关注各种汉墓资料。得益于长期的田野工作历练和自己喜欢死磕资料的习惯,我居然很快便写完了一本关于曹操高陵的书。成书期间,刘庆柱、孙英民、孙新民先生给予了指导,张志清、潘伟斌先生提出过修改建议。多少有一丝遗憾,此书最终未能以《此处葬曹操》出版,而是换成了与当年真伪之辩十分应景的书名:《曹操墓真相》。

    《曹操墓真相》的出版,帮助部分质疑曹操高陵真伪的人士解惑释疑,也平息了某些社会争议,受到业界好评。此后十余年中,我持续关注曹操高陵。一方面积极参加业内学术活动,例如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的有关曹操高陵研究、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展陈的会议;另一方面参与曹操高陵真伪相关的社会辩论,包括北京电视台的《书香北京》和凤凰卫视的辩论节目等。

    我深切感受到社会对曹操高陵的持续热情,但印象最深的,是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先前难以详知的问题,经多年研究逐渐清晰。典型的例子是关于曹操高陵铺地画像石的研究和关于十二瓦鼎的研究。当然,最重要的成果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于是我考虑在《曹操墓真相》基础上重写一部与曹操高陵相关的书,以跟进学界的研究成果。我先将这一想法告诉此时已出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的孙英民先生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刘海旺院长。他们都很支持。当年慷慨为《曹操墓真相》提供图片的潘伟斌先生此次慷慨依旧,不仅同意我继续使用前书图版,甚至问我是否需要新的图片。对于上述同行朋友的无私支持,我由衷感谢。

    除了上面的男士,我还要感谢几位女士。我的助理钟雯、刘子彧协助处理了多幅线图。钟雯的线图生动再现了曹操高陵铺地画像石“七女复仇”的人物形象,广受称赞。此次作为插页,为本书增色甚多。我要特别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副总编辑蔡欣和编辑王晴。她们一直鼓励我写作此书。作为本书责任编辑的王晴为了这本书专赴深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说服我,使我成了中信出版集团的粉丝。成书过程中,我信马由缰写作、王晴不厌其烦修改。批注稿上的隽秀字迹,记录的是她的专业水准与职业操守。

    《此处葬曹操》的出版恰逢盛事:曹操高陵博物馆经多年筹备,终于对外开放;“姿貌短小,神明英发”的曹操,也有了考古学家根据其骨骼复原的头像。

    纪念曹操,一切都来得这么巧,也来得这么好!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席教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唐际根

    2023年5月 江西罗霄山脉密林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