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国风·邶风》(2)

【国学故事】

红叶题诗

唐僖宗年间的一天,年轻诗人于佑在皇城宫墙外漫步。当时秋意萧索,夕阳斜坠,不由得让于佑生出无限哀愁。他在从宫内流出的御沟中洗手时,片片红叶泛流而过。信手拾起一片,竟意外发现红叶上题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佑把诗带回家里,藏在书箱内。那首幽怨伤感的小诗始终让他难以释怀,他猜想这应是宫中才女所作,自此开始思慕那个宫里落寞的写诗女子,尽管她的身影是虚幻缥缈的。几天后,他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有笑他痴愚的,也有被他这片心意所感动的。人世艰难,命途多舛,于佑后来累次应试落第,旅情客思、倦于游历,只好安下心来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红叶题诗”也渐渐忘去。一天韩泳告诉他说:“后宫里有三十多个宫女因为犯了过失,被贬出宫嫁人。其中有个韩夫人,和我同姓,才30岁,姿色美丽。给你撮合一下,怎么样?”于佑孑然一身,自然感激不尽。婚后的一天,韩夫人无意间在于佑的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这是我写的,怎么到了你这里?”于佑如实相告。韩夫人道:“我也在水里得到一片红叶,不知道是何人所作!”取出一看,正是于佑所书!二人恍惚在梦中,百感交集,相拥而泣!

【文化常识】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及六书

所谓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但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上文的“说”通“悦”。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而通假字却是有本字。如“昏”与“婚”,由于古代婚礼多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遂引申为“婚”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由于古今字体演变分化而产生变化,特别是实行简化字之后,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的字成为“今”字。如古代用“莫”来表示“昏暮”的意义,而今天我们直接用“暮”字。“莫”就是古字,“暮”就是今字。

其中,假借还是中国汉字形体的构造“六书”中的一种。“六书”是指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许慎《说文解字·叙》指出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指事,也叫“象事”、“处事”,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如上、下;象形,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如日、月;形声,也叫“象声”、“谐声”,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义,声符表音,如江、河;会意,也叫“象意”,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武、信;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如考、老;假借便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如令、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