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现象:用140个字改变世界
伴随着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门户类微博平台的成功运营,写微博、读微博、聊微博已逐渐成为了国内网民上网的必修课之一。每条只能发布140个字的神奇媒体平台成为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
其实,正是因为每条140个字的限制,微博从发布媒介上拉近了专业作者与业余网民之间的距离。即便你不能像作家、记者那样长篇大论,你也可以轻松、自由地在微博上释放心情,记录生活点滴。正是因为有了140个字的限制,在网上发布内容才不再是一种必须集中精神半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随时随地,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家里、在公交车上,你都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里,把自己的声音传递到互联网上。也正是因为有了140个字的限制,每一条微博才可以被快速转发和阅读,每条微博所承载的新闻、思想、故事乃至趣闻、笑话、牢骚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影响到所有的受众,并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相比英文用户而言,140个字的限制对中文用户还有着另一层特殊含义。在英语等西方语言里,140个字符其实只不过能容纳二三十个单词,也就是一两个短句的样子。但在中文里,140个汉字可以表达的意思,要远远多于140个英文字符所能传递的信息量。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Twitter用户更喜欢把Twitter当作朋友间的通信和社交工具来使用,而新浪微博的用户则除了通信和社交以外,还利用微博大量发布信息,把微博视作他们自己的媒体平台。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区区140个字,看似极其有限的规定,反而为微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近乎无限的空间。
为什么微博有140个字的限制?
说来很简单,当年杰克·多尔西提出关于微博的想法时,每条英文手机短信有160个字符的限制。杰克希望微博也能有一个每条的字数限制,以便通过短信发送。为了给发送者的名字留出20个字符的空间,杰克为Twitter规定,每条不能超过140个字符。后来,其他类似的微博服务,包括国内的微博服务,都直接沿用了这个看似武断,细琢磨却又有无穷趣味的规则。
可以说,一条条不足140个字的微博,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互联网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和沟通平台,它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难以估量。
例如,仅仅在2010年一年里,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大事,就和微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南方人物周刊》将微博评选为2010年年度人物时所总结的那样:“这一年,Google退出中国、王家岭矿难、南平杀童事件、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宜黄血拆、上海火灾……无数的新闻背后,人们在微博上分享信息、PK观点,一个话筒搭上了另一个话筒,无数的声音开始激荡。”我们身边的微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