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刘基自知知人
身为一个领导,在知人的同时,也要做到自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别、使用人才。关于这一点,明代的刘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明朝建立之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明朝的许多重要事务,特别是起用人才等用人问题几乎都是由他和朱元璋一起处理的。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责备丞相李善长,并流露出罢用他的意向。刘基对朱元璋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旧臣,他能够协调好诸位将军之间的关系。”朱元璋说:“这个人几次说你坏话,欲加害于你,你还维护他的地位吗?我想要你做丞相呢!”刘基叩头,一边拒绝,一边解释:“更换丞相有如更换房柱,必须用大木,如果用一束束细木条捆绑一起替代,房子顷刻就会倒坍。”
不久,李善长罢相,朱元璋准备以杨宪为相,杨宪与刘基过从甚密,朱元璋以为会得到刘基的支持。不料,刘基力言不可,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他是指杨宪这个人难以做到像水那样公平,以义理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器量狭小浅薄,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又问胡惟庸怎样,刘基比喻说,犹如一匹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把车驾翻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我选相才,实在没有人能超过你的。”刘基说,我这个人疾恶如仇,性情太刚,又缺乏处理繁杂事务的耐心,让我任丞相会有负皇帝的恩宠,“天下何患无才,唯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只诚未见其可也”。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胡惟庸还任丞相八年,但都相继败亡了,原因正如刘基早年预言的那样。
刘基是一个智者,十分善于辨识人才,对于几位丞相人选的才德洞察是十分深刻的。但他又有自知之明,并不认为自己是丞相的合适人选,对人对己把握得准确而公正。
知人容易,自知困难。但是,只有做到自知,我们才会更好地知人、识人。因此,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努力做到公正地对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