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据情态识谎言

在单位里,领导者经常要听取下属的工作汇报,要经常与各方面的来访者交谈。他们明知在这些信息中有真有假,但又真假难辨,因此,难免上当受骗,对一些人或事做出错误判断。如求职者说他很能干,一旦接收使用却不行。

那么,你如何能知道别人是否在说谎呢?辨认出非语言的欺骗姿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观察技巧。这样,任何的欺骗讯号都骗不了人。

有一种最常用的欺骗象征是三只聪明的猴子,它们不听、不说、不看非礼的事。所以,它们也不用手去摸脸,这种手脸姿势就是人类欺骗姿势的基本架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听到,或说了谎言或不好的事,我们常会想用手遮住眼、耳或嘴巴。小孩子会很公开地使用明显的欺骗手势,小孩要是说谎,常会用手遮着嘴,好像是想防止谎话从嘴里出来。要是他不想听父母的责骂,他就会用手盖住耳朵。当他看到了某些他不想看的事或物,他也会用手或手臂盖住眼睛。等渐渐长大之后,这些手脸姿势会变得比较精练,同时也没那么明显。然而,它们仍然会出现在某人听到、看到或说了谎言的场合。欺骗也含有怀疑、不确定、说谎或夸张的意思。

若是有人用了手脸姿势,并不一定表示他在说谎。然而,它却表示着这人有些不真实,只要进一步观察他的其他姿势就可以证实。绝不能单独解释一个手脸姿势。

戴斯蒙·莫里斯博士发现,当研究人员测验护士,要他们有意地对病人的病情说谎话时,这些护士要比平常说实话时用了更多的手脸姿势。

进行身体语言试验研究的人员发现,人在说谎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四种不自觉的手脸动作。

(1)用手捂住嘴

护嘴的姿势是少数成人用的和小孩一样明显的姿势之一。手遮嘴,拇指压着面颊,好像潜意识中,大脑指示手做这种姿势以压制说谎。有时只是几只手指,或整个拳头遮住嘴巴,但意义都是一样的。

护嘴的姿势不可与深思熟虑、评估事情的姿势混淆,在后面我们会讨论这一点。

许多人会用假咳嗽来掩饰这种护嘴姿势。在演坏蛋或罪犯时,常用这种姿势,尤其是当他与别的坏蛋在讨论犯罪细节,或当他被警方侦讯的时候,这种非语言讯息是表示不诚实的意思。如果说话者用这种姿势,则表示他在说谎。而若是你在说话时,对方用这种姿势,则表示他觉得你在说谎。演说者最感到心乱的一种场面就是在他讲演时,听众全部用这种姿势。若是听众人数很少或是一对一的情况,最好是暂停一下,问一问听众是否有人对你说的有什么意见。这样可以把听众的反对态度释放开来,使你有机会斟酌内容,并且回答一些问题。

尼伦伯格·卡莱罗对人用摸鼻来掩饰说谎或表示某种否定态度的问题,作过详细研究。他写道:

触摸或轻轻地擦鼻子,通常是用食指。有一次,一位年轻人在路易士维尔大学与柏威斯德教授讨论书本的事。当教授问到他对一本现代古典作品的意见时,年轻人擦揉着鼻子,说他非常欣赏这本书。教授说:“其实你根本不喜欢这本书。”年轻人被这句评语给惊住了,但是仍不明白自己是怎么露出马脚的,于是承认他只读了几页而已,并且“发现它们都是愚昧不堪的。”这得怪他不该在行家面前擦揉鼻子。

伯威斯德和其他人都认定,在美国人中擦揉鼻子是相当于“不!”的反对符号。我们却发现摸鼻子或擦鼻子乃是怀疑的符号,而在许多个案中显示,所谓的怀疑乃是和伯威斯德所发现的“不!”是一样的。问一位少年一个问题,使他难以回答,并且看看他多么迅速地以食指做出摩擦的动作。大多数的人都能认定这位青年的姿态乃是一种疑问的表情。然而,如果是一位40岁的同伴或邻居发出同样的讯号,我们往往会看不出来。

在一个电视访问的节目中,一位著名的新闻评论员被问道:“历史学家对今天的青年和他们的理想有什么高见?”这位训练有素的评论员说话时一向不会把手挨到脸上,但是这时候他仍然把食指放到鼻子边说:“我相信历史学家会把今天的青年人看做这个国家的爱国者。”假如擦摸鼻子的姿态传达出疑问或否定,则如何观察出评论员的疑问呢?其关键不外乎下列四点:①是否回答出问题。②他是否相信自己将要说的话。③不知如何以最好的方法传达他的信仰。④不知观众会不会接纳他所要说的话。在审视他所表现的其他姿态,再配合他前前后后的态度,我相信他的问题出在④,亦即听众对他所说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因为他先前的姿态簇是正襟危坐、态度开放、稍向前倾,而后来的姿态簇是显示极为开放而深具信心。这就排除了①和②这两项推测。只有这个问题使他摸鼻子,并且身子往后靠,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并没有这种现象,这就排除了③的因素。

这个姿态很平常。一般的演说者在他们对研究一个主题的方式或听众的反应没有把握时,往往会摸鼻子。一位研究人员说,在他所参加的谈判会议中,他观察对方是否触摸鼻子,来决定提出提议或反提议。他发现当对方都在隐瞒立场时,他的对手会在讲或听时,用手去触摸鼻子。谈判继续进展,他看到的摸鼻子动作减少了,最后,他做了一项反提议,对方竟然没有再摸鼻子,反而身体向前移到椅子边缘,紧跟着协议就达成了。有时候人们摸鼻子是因为发痒之故。但是,在因发痒而擦揉鼻子与用这种姿态表示否定或反对意思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差异。人们在搔痒或擦揉鼻子时通常会很用力,然而在装腔作势时却轻轻的。后者的动作优雅,并且常常伴随着一个姿态簇,譬如蜷缩在椅子上,把身体扭曲成侧身姿态,或者身体动来动去。

(2)用手摸鼻子

摸鼻子姿势是护嘴姿势比较世故、隐匿的一种变化方式。它可能是轻轻地来回摩擦着鼻子,也可能是很快,几乎不易察觉的一触。女性在做这种动作时,会非常轻柔、谨慎,以防止化妆被弄糟。

关于摸鼻子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当不好的想法进入脑子后,下意识就会指示手遮着嘴,但到了最后关头,又怕表现得太明显,因此就只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了一下。另一种说法是说谎会引起鼻子的神经未稍刺痛,摩擦鼻子是为了舒解这种感觉。人们常常会用有意地摩擦或搔抓来解决,而不是只轻轻地触摸一下。像护嘴姿势一样,摸鼻姿势在说话人使用时是表示欺骗,在听者来说是表示对说话者的怀疑。

(3)用手指摩擦眼睛

古语有云:“非礼勿视”,这姿势表示大脑想遮住眼睛所看到的欺骗、怀疑的事物;或者是在说谎时,避免正视对方的脸。男人通常揉得比较用力,而且如果是扯大谎,通常就把眼睛看往别处,通常是地板。女人则是在眼下方轻轻地揉,一是为了避免粗鲁的动作,二来是怕弄坏了化妆,为了怕对方注视,她们常会眼睛看着天花板。

“谎言从齿缝溜出”是句常用的话语。这是指在一个混合姿势中,咬合的牙齿、假笑容,再加上摩擦眼睛和避免与人接触的目光。这姿势常被演员用来塑造不诚实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则很少有人使用。

(4)用手指搓耳朵

“非礼勿听”,这姿势就是想防止不好的事被听进耳朵的意思。小孩子不想听父母责骂,就用双手掩住耳朵;成人的抓耳朵就是一种世故的形式。其他的变化有摩擦耳背,用手指掏耳朵,拉耳垂,或是用整个耳背盖住耳孔。用整个耳背盖住耳孔的姿势,是表示他已经听够了或是想讲话的意思。

除了以上四个手与脸部的关系动作外,人在说谎时还有别的一些掩饰动作。例如,搔脖子、拉衣领等。戴斯蒙·莫里斯发现,人在说谎的时候,会引起敏感的面部和颈部组织的刺痛感,而必须用揉或搔抓来舒解。这对为什么有人在说谎时,或怀疑被别人拆穿时拉衣领,可说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搔脖子的动作通常是不相信别人而嘴上又不好说出来时做出的,比如说,他用惯用的那只手的食指搔抓耳部下方或脖子一侧。观察这种姿势会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每次大约是搔五下,很少超过或少于五下的。这姿势表示怀疑或不肯定。使用者的特征是常会说:“我不能肯定我是否同意”之类的话。当某人的话与事实不符时,这姿势特别明显。例如在说“我能够了解你的感觉”之类的话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有人口臭,说话时也往往捂着嘴。这说明,对于以上这些姿势的理解,一定要灵活运用,不能一看人家捂嘴、摸耳朵就认为是在说谎。可能正好这时他的耳垂有点痒,所以才用手指搓一搓,这和说谎是没关系的。任何原则都只能说明一般的情况,而不说明个别例子。

4.会说不如会“坐”

在商业洽谈中,一般都是坐在一张桌子的周围进行交谈。座次的安排,对于谈判的情绪、气氛和结果,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也是生意场上不能不注意的。有人认为,会说的不如会“坐”的。因为坐的位置不对,说得再好,人家也不一定听得进去。

不论从事哪种行业,只要是与人打交道,你就要随时注意对方的心态,使对方感到自在而乐于与你交往。竞争、防御座次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用桌角与合作座次才会使你有更好的进展,而竞争防御座次的谈话通常比其他情况的谈话要短得多。

当两人隔桌相对而坐时,会不自觉地分出两半领域来,每人把自己的一半当成地盘,不喜欢对方侵犯。在餐厅里,面对面坐的两人会以调味瓶、餐巾等作为分界的象征。

在餐厅里你可以做以下的简单试验,就会知道一个人在地盘被侵入时的反应。最近我带一位推销员去吃饭,我们坐的那桌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餐桌,因为桌子太小,我没法以桌角座次入座,而只得用竞争、防御座次。

通常餐桌上放着有烟灰缸、盐瓶、辣椒瓶、餐巾和菜单,我拿着菜单看了一下,然后把它放到对方的地盘里,他拿了起来看一下,然后摆在他右手边桌子的中间位置。我再拿起来看一下再把它放到他的地盘里,他原本是身体前倾,这时身体靠后坐了。烟灰缸原本是摆在桌子中央,我弹了弹烟灰后,把它推到他的地盘里。他弹了弹烟灰后,又把烟灰缸推回到桌子中央。我仍假装不经意地在弹过烟灰后,把烟灰缸推到他那边,然后又慢慢地把糖罐也推到他那一边,这时他开始感觉不自在了,我又把盐瓶和辣椒瓶也推过去,此刻他局促不安,好像坐在蚂蚁窝上一样,额角上也有些出汗了。当我再把餐巾也推过去时,他受不了了,起身说要去一下洗手间。等他回来后,我也去了一趟洗手间,但我回来时发现桌上的东西全部被摆回到中央线了。

这种简单却有效的游戏,可以显示出一个人在地盘被侵犯时会有多么大的抗拒,这时你该了解为什么在谈判时或讨论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座次的安排了。

有些时候滥用桌角座次也是不适合的,假设你用一些视觉辅助资料,譬如用一本书、报表或样本向坐在长方桌后面的人做说明,首先你把这些资料摆在桌上,对方会倾过身来看,或者会拿回到他的地盘,或者会推回到你的地盘。

若是他倾过身来看,你应该就坐在原处说明,因为他非语言地表示了他不想让你到他那边,若是他拿回到他的地盘,你就可能进入他的地盘采用桌角座次或合作座次。如果他把资料推回到你的地盘,你就有麻烦了,除非对方有任何表示,允许你进入他的地盘,否则你千万不要侵犯到他的地盘。

与以上所说的坐法相关联的,就是选用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问题了。

两个同等地位的人隔着方桌会形成一种竞争和防御关系。正方形桌子则很适合简短谈话,或是制造主从关系气氛。通常坐在身旁的人比较合作,而坐在右边的人比坐在左边的人要更合作一点;抗力最强的是正对而坐的人。

有一个关于亚瑟王的故事说,亚瑟王为了让武士们感到平等,他曾用圆桌以表示每一位武士的地位相同。圆桌可以造成轻松自在的气氛,同地位的人谈话很适合用圆桌,因为每人都有相同的地盘,不用桌子时坐成圆圈形也有同样效果。但很不幸地,亚瑟王没注意到若是其中有一人地位较高便会造成地位不相同;国王若是其中地位最高者,这表示坐在国王两边的人地位就次高于国王,通常国王右边的人比左边的人地位稍高,与国王座位距离愈远,地位就愈低了。

结果,坐在亚瑟王对面的人,也就是坐在竞争、防御位置的人,可能就是最会制造麻烦的人。现在许多的生意人使用方桌和圆桌。方桌,通常是办公桌,是用来做谈生意、简短的谈话,教训人之类的事。圆桌,通常是有座椅的咖啡桌,是用来说服对方或造成轻松自在的气氛用的。

一个家庭中餐桌的形状可以显示这个家庭中权力的分配情形。

这里我们假设每家的饭厅都适合任一形状的餐桌,而且餐桌的形状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开放的家庭会用圆桌,封闭的家庭会用正方形桌,而“权威型”的家庭会选用长方形桌。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上述关于座次的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要想获得别人的合作,注意研究座次的安排,是有意义的。

当然,就像对任何东西的认定都不能绝对化一样,对关于谈判、谈话的座次安排,也不能做死板的理解。马克·耐普在他的《人类活动的非语言沟通》一书中提到,虽然对座次的解释有固定公式,但当时的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对白种中产阶级的美国人所做的研究显示,在旅馆、酒吧中的座次,是和高级餐厅中的座次不同的,而且座位面对的方向和桌与桌之间的距离也影响着座次。

例如,亲密的夫妻会尽可能地并肩而坐,但在拥挤的餐厅里,因桌与桌的距离较小,他们就得用一般称为是竞争、防御性坐姿面对面而坐了。你千万不要认为他们夫妻有了竞争。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