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照亮过去 启迪未来
迄今为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很多行业洗牌。那么,传统银行未来会不会消失?我认为不会,但现在需要互联网金融为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使其拥有互联网基因,并加强彼此的合作,从而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实际上,银行和信息技术早已开始打交道,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和支付结算的平台,都需要租用信息技术系统。信息技术企业也并不是今日才开始涉足金融领域,比尔·盖茨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与其把系统租给商业应用,还不如自己干,当然监管当局当时并没有批准。发展到今天,是否直接拥有金融方面的牌照,已经不是互联网公司参与金融活动的主要障碍。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成为网上支付的重要力量,过去其年增长率几乎在100%以上;在信贷领域,P2P(人人贷)网络平台、众筹(crowdfunding)等新模式异军突起且呈燎原之势;在互联网理财领域,支付宝旗下一款名为余额宝的产品,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催生了客户数量最多的货币基金,半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过千亿元的货币基金。
融合经济会衍生出新机遇,科技的发展为金融业引入了新的竞争主体,同时催生了新的金融中介形式。在原来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交汇处,但互联网公司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对信息的集成要比银行更敏感、更宽泛、更快捷。同时追求规模效应是原有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导致资源集中到对其利润贡献最大的“头部”领域,而金融机构难以或者是不愿意涉足小额的或者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尾部”业务。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现代金融业分工和专业化被互联网和相关软件技术替代,激发了“长尾效应”,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银行等面临着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挑战。
网络可以使我们在虚拟空间拉近距离,但是并不能缩短现实物理空间的距离;网络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但还无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在网络时代,有效的信息、人性化的渠道以及现实的信任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历史等原因,在这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我认为,凭借这些优势,银行等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信任媒介、支付媒介、渠道媒介的作用。另外,网络能够助力银行的支付、媒介职能,帮助其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过去银行不能做到的一些方面,因此能够更加普惠于广大老百姓。招商银行遵循“因您而变”的理念,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所以在当前情况下,线下银行和线上银行是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的,不要把它们看成是对立的关系。实际上,互联网给银行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是银行创新、变革的动力。
不仅仅是银行,整个金融业都感受到了互联网公司扑面而来的竞争压力。证券公司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程度比银行更高,本书作者姚文平先生作为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的管理者,是金融创新的实践者。他在对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业变革做出深入研究后形成的《互联网金融》一书,以全景式的视角,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描绘了各类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模式,为我们梳理了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变迁,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的差异,并以“家谱”的形式提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线图,为这个正在快速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个影像。通过这些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从战略定位、创新策略、组织结构以及战略联盟等方面,为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已经不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竞争,而是需要面对更多来自跨界机构的竞争。在未来的竞争中,金融机构需要探索如何“做得不同”而不仅仅是“做得更好”。企业发展的好坏也并非取决于其竞争者,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互联网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能产生多少新东西,而在于其对已有行业的潜力的再次挖掘、提升乃至颠覆。其实,金融机构也好,互联网公司也罢,都需要做自己熟悉、擅长的事情,或者探索新的“蓝海”。比如互联网公司拿到银行牌照之后,有的可以主要面向小微企业,有的可以重点面向个体小商户,有的可以面向一些大型企业或大产业,重要的是选择自己熟悉的客户群开展服务。当然,有的还可以探索在互联网这一“虚拟时空”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个金融业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管理上任何的疏漏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本书所介绍的各类丰富而翔实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对于机构的经营还是行业的监管,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就如同竖起了一面镜子,既照亮了过去,更启迪了未来。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