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对于我来说,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这一话题应该不算陌生。2000年前后我在华泰证券工作期间,曾经发起并参与了公司互联网证券交易业务的拓展,经历了当时互联网证券交易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将当时的所思所想整理成论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出版了《网上证券交易——战略规划与业务拓展》一书,“网上证券经纪公司的设立与监管”一文还获得了2001年中国证券业协会科研课题的一等奖。客观地说,十多年前互联网证券交易的发展在当时还是极具创新性的。
随着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在此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渐归于平静。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同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全面介入金融业。似乎是一夜之间,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国内的互联网与金融业开始加速融合。
2012年以来,新闻媒体以及微信等通信媒介上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信息非常多,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尽管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并熟悉互联网金融是有帮助的,但总是感觉它们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互联网金融与金融机构原先运用互联网发展业务的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差异,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拓展互联网金融,以及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未来对互联网金融应该如何加以监管等方面的讨论还是比较缺乏的。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位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的管理者,我对互联网带给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业的变化以及冲击颇有感触,这是促使我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研究的主要动因。鉴于此,我便萌生了撰写本书的想法。
需要说明的是,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论证互联网金融与现有金融体系究竟孰优孰劣,或者说互联网以及创业公司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面与现有的金融机构究竟谁更有优势,而是希望说明不同模式之间应该怎样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个人认为,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两者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应该是互补和共生的关系。因此,包容性发展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对于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从业人员来说,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向互联网以及创业公司学习,从而实现我们自身更好的跨越和发展。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领导、同事以及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先生,以及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博士为本书倾情作序;来自中外金融界、学术界以及互联网领域的领导和朋友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本书进行了评价;另外,数年来,我与目前国内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互联网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员开展了多次探讨与交流,同时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合作。从与这些机构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复星集团同人们的头脑风暴中,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德邦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洪双龙、左畅、罗芳、胡蓓蓓、傅闻等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素材……在此,一并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当然,本书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可谓日新月异,因此本书正式出版时,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已经有些落伍甚至过时;二是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书中的一些数据、资料在全面性、及时性、连续性以及准确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部分素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进行全面、充分的求证和确认;三是本人所在的德邦证券以及德邦基金正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因此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可能本书对于有些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没有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这些方面的不足,还望广大读者多多包涵,并不吝批评指正。
姚文平
2013年11月于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