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二 春秋晚期及孔子生平大事编年
(公元前572年—公元前467年)
按:此编年根据鲁国官方文献《春秋》及《左传》整理而来,并参考《史记·孔子世家》,记事以鲁国为中心,时间跨度为鲁国的襄、昭、定、哀四个国君。
鲁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孔子出生前21年
晋卿栾黡召集鲁、宋、卫、曹、莒、邾、滕、薛等诸侯国的卿大夫和军队,平定宋国内乱。鲁卿孟献子(仲孙蔑)代表鲁国参加。齐国未参与诸侯联军,晋国进行责难,齐灵公派太子光到晋国为质。
晋卿韩厥取代栾黡,率诸侯联军伐郑国,因为郑向楚国臣服。联军随之侵扰楚国边境。
楚军救郑,并攻击宋国。
周简王卒,灵王继位。
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孔子出生前20年
为报复晋国联军,楚共王命令郑国伐宋。
郑成公卒,僖公继位。此时郑国权力主要掌握在郑穆公的儿子辈手中,这些人是成公的叔伯,僖公的堂祖父。
晋卿荀罃召集鲁、齐、宋、卫、曹、邾、滕、薛、小邾等诸侯卿大夫和军队,对郑国进行威胁。
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孔子出生前19年
楚军攻吴,失利。
鲁襄公即位以来首次赴晋国朝见,与晋悼公进行盟誓。
晋悼公召集鲁、宋、卫、郑、莒、邾等诸侯国君,及齐国太子、周王卿士单公会见,并举行盟誓。
晋悼公事先遣使通知吴王参会,希望吴能服从晋的权威,一起对抗楚国。但吴王寿梦没有反应。
陈成公老病,未参会,派卿大夫袁侨代为出席。
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孔子出生前18年
陈成公卒,哀公继位。
孟献子陪同鲁襄公赴晋朝见,向晋悼公请求:将近邻小国鄫作为鲁的附庸。晋悼公初不允。孟献子说:鲁国对晋国有纳贡、提供兵役劳役等义务,但鄫对鲁、对晋都没有任何义务,如果鄫成为鲁的附庸,也就提升了鲁为晋服务的能力。晋悼公许可。
晋卿魏庄子(魏绛)负责处理戎人部落事务(戎是生活在今山西及豫西山地的蛮族)。魏庄子在其中选择统治代理人,约定规范,戎人部落多臣服于晋国的权威。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孔子出生前17年
楚军伐陈。
晋献公召集诸侯国君和卿大夫,联兵援陈。吴国也派使臣参加。
一部分联军留在陈国驻防。
鲁卿季文子(季孙行父)卒,季武子(季孙宿)继位。
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孔子出生前16年
莒国灭鄫。晋国责问鲁国为何未能尽宗主义务,坐视鄫国灭亡。
季武子到晋国解释。
齐国吞并莱国。
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孔子出生前15年
郯国、小邾国国君来朝见鲁襄公,这是附庸对于宗主国的礼节。
季武子营建自己的封邑费城城墙,这是权臣坐大的体现。
郑僖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专权的“七穆”堂祖父们很不满,至此,七穆暗杀了郑僖公,向列国通告:国君死于疟疾。五岁的郑简公继位。
楚军攻陈,晋悼公召集诸侯国君救陈。陈哀公担心晋国不可靠,从晋国的盟会上逃归。楚国对陈的影响力逐渐加大。
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孔子出生前14年
郑简公的叔伯辈试图除掉七穆,失败,多人被杀。
鲁襄公到晋国朝见晋悼公,接受对晋国贡赋的新任务。郑、齐、宋、卫、邾的国君或使臣也到晋国接受了任务。
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孔子出生前13年
秦、楚都对晋国主导中原的行为不满,试图联合伐晋。
郑国受到晋和楚两方面的压力,摇摆于两者之间。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孔子出生前12年
晋悼公召集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君及齐国世子,与吴王寿梦会盟,这是吴王首次参加中原会盟。
吴王寿梦表示服从晋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晋国此时出于对抗楚国的目的,有意拉拢吴国。
晋与列国攻灭东方原住民小邦,偪阳。孟献子率领鲁军参加,其家臣、仆役多参战,陬人叔梁纥(孔子之父)冲开偪阳城门,解救了被困联军。
郑国都城发生内战,新、老贵族试图联合消灭专权的七穆家族,被七穆扑灭。子产(公孙侨)在内战中表现出色。
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孔子出生前11年
鲁国军队扩编为三个军,三桓家族(季武子、叔孙穆子、孟献子)各掌握一个军,原属国君的封邑、属民被三家瓜分。
郑国摇摆于晋国与楚国之间,晋悼公召集中原诸侯向郑国施加压力。
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孔子出生前10年
吴王寿梦卒,诸樊继位。
鲁襄公赴晋国拜会晋悼公。
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孔子出生前9年
楚共王卒,康王继位。
吴军侵楚,失利。
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孔子出生前8年
晋国召集诸侯的卿大夫会见吴国使臣,此次会盟没有国君参加。
晋悼公带领诸侯联军伐秦国,但晋国列卿没有作战决心,无果而返。
鲁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孔子出生前7年
卫献公不尊重掌权的卿大夫,在国内无法立足,逃亡到齐国。权臣拥立宗室公孙剽为君,是为卫殇公。
晋国召集同盟诸侯大夫,试图调停卫国内乱。
晋悼公卒,平公继位。
郑国五年前内乱中,部分失败贵族逃避到宋国。郑七穆家族向宋国上层行贿,并派家族代表到宋国作抵押(为质)。宋国向郑国移交了三名反对者,七穆将其处死碎尸。
鲁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孔子出生前6年
晋平公召集同盟诸侯列国国君,会上拘押了与楚保持联系的莒、邾国君。
晋国联军伐楚,取得小规模胜利后返回。楚康王未下决心与晋决战。
齐灵公率兵侵扰鲁国北境,此举挑战晋国在中原的主导地位。鲁国向晋国求援,晋国表示因国君新近更替,暂无法顾及。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孔子出生前5年
齐灵公率兵劫掠鲁国北境,围困臧孙氏的封邑防城。鲁军三百人夜袭齐军营地,孔子之父叔梁纥参战。齐军撤退。
宋国权臣华氏家族内乱。
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孔子出生前4年
齐灵公攻鲁。晋国召集同盟诸侯伐齐。联军深入齐境击败齐军,齐灵公放弃抵抗,逃归都城临淄固守。联军破坏了临淄郊区。
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孔子出生前3年
春,晋国及联军从齐国班师,经鲁国境内回国。鲁襄公为晋国六卿举办隆重的庆功典礼。邾国部分土地被割让给鲁国,作为对其追随齐国的惩戒。
齐灵公卒,庄公继位。齐庄公之母为鲁国贵族颜氏女子。
晋国准备再次伐齐,得知齐灵公死讯后中止。
齐国向晋国求和。
鲁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孔子出生前2年
晋平公与齐庄公及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列国国君会盟。
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孔子出生前1年
晋国卿栾盈势力扩大,引起范氏等诸卿反对,栾盈逃亡楚国。范宣子执政。
栾盈逃亡途中,经过周王领地洛阳,被当地人劫掠。栾盈向王室控诉,列举先祖在晋国为臣期间对王室的贡献。周灵王下令归还其被劫掠的财物,并派人将其护送出王室领地。
晋平公召集齐、鲁、宋、卫、郑、曹、莒、邾国君会盟,要求列国不得接纳栾氏成员。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虚岁1岁)
栾盈去往齐国。
晋平公召集齐、鲁、宋、卫、郑、曹、莒、邾、薛、杞、小邾国君会盟,再次重申对栾氏的禁令。
郑国使臣子产对晋国使臣表达不满,认为大国屡次召集会盟,小国承担的义务太多,不堪重负。但七穆还是让郑简公参加了这次会盟。
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孔子2岁
晋平公准备将一个女儿嫁给吴王诸樊。齐庄公派使臣到晋国祝贺,暗中将栾盈带到晋国都城。
栾盈召集亲党发动叛乱,范、赵、韩氏坚决反对栾盈,魏氏(魏献子)本来支持栾盈,但被范氏挟持,未能参与。栾盈作战失利。
齐庄公率军队伐晋,经过卫国侵入晋国,占领朝歌。获悉栾盈已经失利后,齐军撤退。晋国彻底消灭栾盈势力。
鲁国派兵援助晋国,但未敢介入战事。
孟庄子(孟孙速)卒。孟孝伯(孟孙羯)继位。
孟氏族长变更引起鲁国高层纠纷,季武子因此驱逐了臧孙氏族长臧孙纥,改立臧为担任族长。臧孙纥出奔邾国。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
孔子父叔梁纥可能在这年去世。
晋平公召集同盟诸侯国君,准备联合进攻齐国,因晋国发生洪水而拖延。
齐庄公担心晋国的报复,与楚国通使。
楚康王为分担晋国对齐国的威胁,带领蔡、陈、许三国国君联兵伐郑。
晋国联军赶来救郑。晋楚发生小规模冲突,双方撤军。
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孔子4岁
齐庄公与贵族崔杼的妻子私通,被崔杼杀死。崔杼拥立齐景公,崔氏、庆氏掌权。
晋平公召集诸侯伐齐,适逢齐国君位更替,齐景公派人向晋君示好,给晋军上下丰厚馈赠。晋与诸侯认可了齐国此次君位更替。
晋国范宣子卒,赵文子(赵武)继任执政,大大降低了同盟诸侯给晋国的贡赋标准,获得好评。
郑国讨伐附庸于楚的陈国,获胜后向晋国献捷,子产担任使臣。
晋国表示不满,于是郑简公赴晋国致敬。
陈与郑达成和解。
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孔子5岁
卫国权臣宁氏杀死卫殇公,迎立流亡在外的卫献公。在齐、郑两国的斡旋下,晋国认可了卫国此次君位更替。
楚康王伐郑,进行破坏性惩戒。
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孔子6岁
宋国卿向戌主持“弭兵”,即倡议晋、楚两国达成和平协议。
晋国执政赵武、楚国令尹屈建及鲁、蔡、卫、陈、郑、许、曹国的卿大夫,在宋国举行盟会。晋楚达成共识:两国各自的同盟附庸国应当“交相见”,就是对晋、楚都要履行朝见和纳贡义务。秦国和齐国较强大,不在此规定之内。
这次盟会上,列国卿大夫举行了很多场会谈、会见,都“赋诗”表达意见,与会者竞相展示优美的文辞、典雅的举止。这是春秋卿大夫的贵族文化风尚达到的顶峰时期。
卫献公借助其他卿大夫灭掉了专权的宁氏。
齐国崔氏家族内乱,被灭,庆氏掌权。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孔子7岁
庆氏家族在齐国专权,引起其他家族不满,被攻灭,庆氏逃亡国外。
楚国令尹屈建卒,赵武在晋国为之举行了吊唁仪式,因为两国已经有盟誓关系。
周灵王卒,周景王继位。
楚康王卒。
这年,齐、陈、蔡、北燕、杞、胡、沈、白狄等国君到晋国朝见;鲁、宋、陈、郑、许国的国君到楚国朝见。这是履行去年列国会盟达成的规定。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孔子8岁
楚王郏敖即位。
季札首次代表吴国出访中原列国,到鲁,叔孙穆子(叔孙豹)负责接待。
卫献公卒,卫襄公继位。
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孔子9岁
郑国,子产代替子皮执掌国政。
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孔子10岁
鲁襄公卒,经过一番小波折后,昭公继位,时年19岁。
孟孝伯(仲孙羯)卒,孟僖子(仲孙貜)继位。
楚国令尹子围有专权的趋势。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孔子11岁
晋执政赵武、楚令尹子围召集鲁、齐、宋、卫、陈、蔡、郑、许、曹国的卿大夫,在虢地举行盟会,这是在维系晋楚弭兵之后的两强和解秩序。鲁国叔孙豹参会。
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孔子12岁
晋国卿韩宣子(韩起)到鲁、齐、卫等国出访。
郑国七穆家族内部,驷氏的公孙黑野心膨胀,试图消灭游氏,被各家联合压制,公孙黑自杀。
公子围弑楚王郏敖,继位,是为楚灵王。
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孔子13岁
齐国卿晏婴出使晋国,与晋大夫叔向结交,说陈氏(田氏)贵族在齐国日益坐大,“齐其为陈氏矣”。叔向也谈及,晋国列卿有架空国君的趋势,“公室将卑”。
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朝见晋平公。
叔孙豹卒,叔孙昭子(叔孙婼)继位。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孔子14岁
楚灵王召集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国君及宋国世子、淮夷,在申地会盟。这是楚国的南方势力范围。鲁、卫、曹、邾推脱了这次会盟。
楚王带领附庸诸侯伐吴,俘获了逃亡在吴的齐国贵族庆封,杀之。
郑国子产“作丘赋”,可能是让各家贵族按照地产数量提供兵役和军费开支。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15岁
鲁国把三军裁撤为两军。三桓家族再次划分地产和势力范围,因为季武子资历老、强势,季氏独占一个军,即一半领地。叔孙氏和孟孙氏分掉另一半,联合组建另一个军(春秋时一军万人或数千人)。
楚灵王娶晋平公之女,晋卿韩宣子护送亲事到楚国。
楚灵王带领附庸诸侯伐吴国,无功而返。
可能在这一年,孔子母亲去世,孔子获得了父亲家族的承认,实现了父母合葬。孔子由此获得士的身份,进入贵族阶层。孔子晚年自评:“十有五而志于学”。
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16岁
郑国子产“铸刑书”,可能是约束七穆家族和其他贵族,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破坏郑国的寡头共和局面。
吴、楚发生战争,楚军失败。
孔子进入曲阜贵族圈子,学习各种知识。可能在这年,孔子参加季氏家族宴会,被阳虎羞辱而出。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
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到楚国朝会。
卫襄公卒,卫灵公继位。
季武子(季孙宿)卒,季平子(季孙意如)继位。
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孔子18岁
陈国贵族内乱,楚灵王灭陈。
孔子可能开始在季氏家做基层管理工作。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
楚灵王召集鲁、宋、郑、卫四国卿大夫,在陈地会见,此举是让中原列国承认楚国吞并陈国。
孔子可能在这年结婚。后生一子(孔鲤)、一女。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20岁
季平子率鲁军伐莒国,在祭祀商人之神的“亳社”杀俘虏献祭。
这可能是商代人祭遗风的隐秘流传。
晋平公卒,昭公继位。
宋平公卒,元公继位。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21岁
楚灵王诱杀蔡灵侯,吞并蔡国。
孟僖子与邾庄公会见,途中结识泉丘女子,后女子投奔孟僖子,为之生孟懿子(仲孙何忌)及南宫敬叔。
晋卿韩宣子与鲁、齐、宋、卫、郑、曹、杞卿大夫相会,讨论救援蔡国。晋派使者至楚,要求楚国放过蔡国。楚灵王不允。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孔子22岁
郑简公卒,定公继位。
季平子与管家南蒯不和,南蒯在费城反叛,又逃亡到齐国,受到齐景公庇护。
楚灵王野心膨胀,梦想成为列国中唯一的霸主。
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孔子23岁
楚国上层内乱,楚灵王被弑,弃疾即位,是为楚平王。
楚平王改变了灵王时期的诸多乱政,恢复了陈、蔡两国及其国君地位。三年前鲁国伐莒,晋国因国君更替无暇顾及。此年,晋国借列国盟会之机逮捕了季平子,后将其释放。
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8年——孔子24岁
楚平王整顿内政,打击过于骄横的贵族。
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孔子25岁
鲁昭公赴晋国朝见。
周景王之王后(穆后)卒。晋卿荀跞赴周(洛阳)参加葬礼,受到周景王款待。
晋卿荀吴伐鲜虞等狄人小国,向太行山东麓扩张。
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孔子26岁
晋昭公卒,顷公继位。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27岁
晋卿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在洛阳以西山地),因为陆浑戎与楚国交好。
小邾国、郯国国君来鲁国朝见。
吴、楚发生边境战争,楚军失利。
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孔子28岁
夏,宋、卫、陈、郑都城同日发生大火。子产督导郑人灭火,工作出色。
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孔子29岁
楚平王为儿子(太子建)娶秦国公主嬴氏,发现公主美貌,于是自己娶为王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
因娶妻之事,楚平王与太子建发生矛盾,太子太傅伍奢被杀,其子伍员逃奔吴国。太子建逃亡宋国。
宋国、卫国发生上层贵族内乱。
郑国子产卒。
孔子可能此时开始招徒办学,晚年自评:“三十而立”。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孔子31岁
宋国华氏内乱升级,华氏招引吴军入境干涉。齐国派兵援助宋君。
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孔子32岁
宋国内乱平息,华氏失败、出局。
周景王卒,发生继承人纷争、内战。
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孔子33岁
周敬王(王子匄)逃亡到晋国庇护下。王子朝自立,但未得到晋国支持。
吴、楚发生战争,楚失利。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孔子34岁
三月,孟僖子卒,曾嘱咐其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聘请孔丘为师。
王子朝控制洛阳,与晋国对峙。
五月,孔子陪同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到周王城洛阳,适逢日食。此次旅行目的不详,也许孟懿子试图与王子朝建立联系。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
晋卿赵简子(赵鞅)召集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卿大夫,商讨平定王室内乱之事。参会列国为流亡的周敬王提供粮食、劳动力。
鲁国贵族发生内斗,鲁昭公逃亡到齐国境内,受到齐景公接待。
孔子可能寻机追随鲁昭公到齐国,又在齐国贵族高氏家中工作。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孔子36岁
齐景公试图护送鲁昭公回国,未果,占领了鲁国边境的郓城,安置鲁昭公。
晋国派兵伐王子朝,护送周敬王到洛阳。王子朝携带周王室典籍逃奔楚国。
楚平王卒,昭王继位。太子建仍流亡在外。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
吴公子季札受吴王僚之命,出访中原列国。
吴公子光暗杀吴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
季札访问中原后经过齐国返回,其长子死于齐国,季札在当地举办了葬礼。孔子当时在齐国,观摩了葬礼。
宋、卫呼吁晋国协助鲁昭公回国。晋卿范献子接受了季平子贿赂,故意拖延此事。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孔子38岁
晋国贵族内乱,祁氏、羊舌氏失败出局,剩余范(士)、知、中行、韩、赵、魏六家,基本垄断晋国政局,称为晋“六卿”。
鲁昭公仍流亡在外。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孔子39岁
晋赵鞅、荀寅铸刑鼎。孔子认为是政治失序的表现。
鲁昭公仍流亡在外。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40岁
晋顷公卒,定公继位。
吴国扩张,灭徐。吴王阖闾任用伍员,加强了对楚国的侵扰。
可能在此年,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定居。孔子晚年自评:“四十而不惑”。
鲁昭公仍流亡在外。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孔子41岁
晋卿范鞅带兵到鲁国,试图帮助鲁昭公回国。但范鞅接受了季平子贿赂,认可了季氏代理国君的现状。
鲁昭公仍流亡在外。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孔子42岁
吴首次伐越。
晋卿韩简子召集鲁、齐、宋、卫、郑、曹、莒、薛、杞、小邾等国卿大夫,为周敬王修筑成周(洛阳城),防范流亡在外的王子朝势力反扑。
孟懿子代表鲁国参与了此次会见和工程。这标志着在鲁昭公流亡在外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正式承认了三桓家族对鲁国的管理权。鲁昭公卒于流亡地。
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孔子43岁
三桓选择昭公之弟公子宋即位,是为鲁定公。
鲁昭公尸体运回鲁国,季平子有意将其葬在国君墓区之外。追随昭公流亡的大小贵族相继返回鲁国。
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08年——孔子44岁
吴军在边境击败楚军。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孔子45岁
蔡昭侯朝见楚昭王。楚令尹子常向蔡君勒索贿赂。蔡昭侯赴晋,请求伐楚。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孔子46岁
晋定公召集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国国君,会盟于召陵,准备伐楚。此次盟会的名义召集人是王室之卿,刘文公。齐景公未参会,派卿国夏出席。这是春秋列国的最后一次大型盟会,也是晋国主导的最后一次。
晋卿荀寅向蔡昭侯索贿,未得,于是联军放弃了伐楚。
吴王阖闾大举伐楚,连续击败楚军,攻占楚都郢城。楚昭王逃亡在外。申包胥到秦国求援。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孔子47岁
趁楚国战乱,周敬王派人暗杀了在楚国的王子朝。
秦、楚联军击败吴军。越国在后方袭击吴国。吴军被迫从楚国班师。楚昭王返回郢城。
夏,季平子、叔孙成子(叔孙不敢)相继去世。季桓子、叔孙武叔继位。阳虎开始控制季氏及鲁国政局。
可能在这年,阳虎劝说孔子从政,未果。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孔子48岁
郑国灭许国。
因为郑国支持王子朝余党,晋国命令鲁国伐郑。鲁定公率军伐郑,实际统帅为阳虎。鲁军破坏了郑国的匡城,返回途中经过卫都,不礼,触怒卫灵公。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孔子49岁
齐景公、郑献公举行会见,两国决定不再服从晋国的权威,并邀请卫国加盟。卫灵公动心,但担心卿大夫不支持。
齐军伐鲁,因为鲁仍对晋国效忠。阳虎实际主持对齐作战。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50岁
齐卿国夏、高张率军伐鲁。
晋卿士鞅、赵鞅、荀寅率军救鲁。鲁定公赴晋军犒劳。
晋诸卿与卫灵公会盟,盟誓仪式上对卫灵公不礼。卫灵公决定弃晋、倒向齐郑联盟。
阳虎试图除掉鲁国三桓势力,未果,遂据守阳关、费城等地叛乱。三桓处于危机之中,于是请孔子从政,抗衡阳虎。孔子晚年自评:“五十而知天命”。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
阳虎接连失败,先逃亡到齐国,又逃亡到晋,效力于赵鞅(赵简子)。
孔子开始担任中都宰。后升任鲁国大司寇,开始参与鲁国上层政治。
齐景公、卫灵公联合伐晋。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52岁
鲁定公、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孔子主持仪式。这标志着鲁国脱离了晋国阵营,齐、鲁结盟对抗晋国。齐国归还了以往侵占鲁国的土地。
晋卿赵鞅伐卫。
宋公子地得罪权臣向魋(桓魋),逃亡。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53岁
鲁国与郑国实现和解,共同反晋。齐、卫、郑、鲁东方四国“反晋联盟”成形。
宋国更多贵族与向魋对立,都失败。
孔子弟子纷纷在鲁国做官,或者做季氏家臣。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54岁
孔子提倡“堕三都”。叔孙氏拆除郈城城墙;经过战斗驱逐了费城的阳虎余党,费城城墙被拆除。
随之要拆毁孟孙氏的成城,孟孙氏家臣据城抗命,鲁定公率军攻击,未果。成城被保留。三桓逐渐对孔子失去信任。
鲁定公与齐景公盟会。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
齐景公与卫灵公会晤,准备联合伐晋。
晋国六卿之间爆发内讧。荀、韩、魏、赵四家联合控制晋定公,讨伐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退保朝歌为中心的黄河北岸地区。晋国陷入内战。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
孔子短期担任代理鲁国相位。
鲁国三桓决定让孔子出局。孔子被迫辞职。
孔子到齐国,未受齐景公重用,于是返鲁,去往卫国。
孔子到卫都帝丘,受到卫灵公接待。
勾践越军击败吴军。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夫差继位。
齐景公、鲁定公、卫灵公会晤,联合援助晋国叛乱势力范氏、中行氏。黄河北岸的战争扩大。
卫国太子蒯聩试图杀死君夫人南子,未果,逃亡到宋,后又投奔晋国赵鞅。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57岁
蒯聩动乱牵连到孔子,孔子离开卫都南行,匡城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将其围困。后孔子返回卫都。
鲁定公卒,哀公继位。
孔子离卫南行,到宋国。宋国权臣向魋威胁孔子。
孔子离宋去往郑国,郑国高层未予接待。
孔子南行到陈国,受到当地贵族接待。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58岁
楚昭王带领陈、随、许三国国君伐蔡,因为蔡国曾帮助吴国伐楚。
蔡国都城被围,蔡人投降。楚国准备将蔡国迁到靠近楚的西南方。蔡国的亲吴势力试图迁往靠近吴国的东南方。
齐景公、卫灵公联军到邯郸,援助范氏、中行氏。
吴军侵陈。
晋卿赵鞅率军攻击朝歌。
孔子离陈北归,到卫都帝丘。他试图北渡黄河,在学生阻拦下放弃。孔子回鲁国故乡陬邑,创作琴曲《陬操》。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59岁
孔子从鲁到卫,但不愿为卫灵公效力,继续去往陈国。
卫灵公卒,出公(灵公孙辄)继位。
赵鞅、阳虎率晋军占领卫国的戚城,安置卫太子蒯聩。
齐国向范氏的朝歌提供粮援,郑军护送。赵鞅、阳虎、蒯聩率晋军阻击,打败郑军,缴获粮车千辆。
孔子定居在陈国。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
齐、卫联军围攻戚城。
鲁国曲阜的桓公、僖公庙火灾,被烧毁。
季桓子卒,季康子继位,任命冉有为管家。
晋卿赵鞅、荀寅攻占朝歌。范氏、中行氏余党退守邯郸。
孔子定居在陈国。晚年自评:“六十而耳顺”。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61岁
蔡昭侯卒,成侯继位。
齐卫联军增援范氏、中行氏。赵鞅晋军攻克邯郸。
孔子去往蔡国,结识楚国贵族叶公诸梁。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62岁
晋国范氏、中行氏彻底失败。
齐景公卒,上层贵族内战,陈氏、鲍氏驱逐继位的齐晏孺子与国氏、高氏,拥立齐悼公。
孔子定居在蔡国。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
吴军伐陈,楚昭王带兵救陈。
孔子想去陈国见楚昭王,被蔡国人阻拦、包围多日。后楚昭王派兵解围,与孔子相见。
楚昭王卒,惠王继位。
孔子北上,到卫国定居。卫出公比较信任孔子师徒。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64岁
吴王夫差率军北上,与鲁哀公会晤,要求鲁国提供“百牢”典礼。
季康子推动鲁国伐邾。
孔子在卫国定居。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孔子65岁
吴王夫差不满鲁国伐邾,率军伐鲁。鲁国示弱臣服,双方盟誓。
吴撤军。
孔子在卫国定居。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孔子66岁
吴国开凿江淮运河,准备伐齐。
宋军击败郑军。
孔子在卫国定居。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67岁
吴王夫差携仆从国鲁、邾、郯伐齐。
齐国贵族杀死齐悼公,简公继位。吴军撤回。
孔子在卫国定居。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
齐军伐鲁,冉有主张迎战。鲁军在曲阜郊外击退齐军。孔子弟子多参加了这次战役。
吴王夫差赶来救鲁,与鲁军一起伐齐,在艾陵击败齐军。
季康子派人邀请孔子回鲁国。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69岁
为应对齐国压力,鲁国按照各家贵族地产征收军费,“用田赋”。
鲁昭公夫人卒,孔子前往吊唁。
鲁哀公与吴王夫差会晤。
卫国屈服于吴国霸权。
孔子在鲁国,儿子孔鲤卒。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
吴王夫差与晋定公、鲁哀公在黄池会晤,单平公代表周王室参加。晋、吴达成中分霸权,犹如晋、楚之间的关系。
越王勾践乘机伐吴,夫差仓促班师。
孔子在鲁国。
孔子晚年自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可能因为欲望低了,更为超脱。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71岁
鲁哀公狩猎,有人猎获奇怪动物,孔子认为是“麟”。
孔子停止编写《春秋》,此工作可能由其弟子继续。
陈成子(田常)杀齐简公,立齐平公。孔子弟子宰予可能死于此次动乱。
孔子要求三桓讨伐陈成子,未果。
宋国桓魋引起国君不满,被驱逐。
孟懿子卒,孟武伯(仲孙彘)继位。
孔子在鲁国,学生颜回卒。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72岁
鲁国与齐国和好,子服景伯为正使,子贡为副使。这是承认陈成子掌控齐国的现实。
孔子在鲁国。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
卫世子蒯聩潜入卫都,驱逐了其子卫出公,即位,为卫庄公。孔子弟子子路死于此次事变。
卫出公逃亡鲁国,又到齐国。
四月,孔子卒。鲁哀公发文吊唁。子贡率众弟子服丧。
楚平王的太子建死于流亡中,其子胜返回楚国,受封为白公,伺机作乱,失败自杀。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后第1年
卫国内乱,卫庄公(蒯聩)被杀。晋卿赵鞅主持下,立公子起为卫君。
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两人都是没有实权的傀儡。
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孔子去世后第2年
卫君起被贵族石圃驱逐。卫出公辄返回即位。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孔子去世后第3年
周敬王卒,元王继位。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孔子去世后第4年
晋定公卒,出公继位。
吴国在越国攻击下日益削弱。
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4年——孔子去世后第5年
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
越国首次向鲁国遣使。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孔子去世后第6年
越王勾践攻克吴都城,吴王夫差自杀,吴亡。
鲁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2年——孔子去世后第7年
鲁国首次向越国遣使。
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1年——孔子去世后第8年
鲁哀公至越国,朝见越王勾践。越王考虑和鲁哀公联姻,季康子担心婚事会增加国君权威,向越太宰伯嚭行贿,终止此事。
鲁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70年——孔子去世后第9年
卫国贵族内乱,卫出公二度逃亡。
鲁哀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69年——孔子去世后第10年
周元王卒,贞定王继位。
宋景公卒,昭公继位,皇、灵、乐三家贵族联合执政。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孔子去世后第11年
越国使臣至鲁,与鲁哀公盟誓,三桓族长都参加。季康子看到越王尊重鲁君权威,颇为忧虑。
季康子卒,季昭子继位。
鲁哀公试图借越国兵力除掉三桓家族,于是逃亡到越国。
鲁哀公二十八年,公元前467年——孔子去世后第12年
鲁哀公卒于越国。三桓拥立悼公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