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 平

    阿尔伯特·李斯是一位有见识的聪明人,有完美的事业。他生于1921年,本科就读于欧柏林(Oberlin)学院,其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来,他由于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在学校里逐级提升,从助教、副教授到正教授,最后做到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尤其是工会问题,并写作出版了一部力作《工会经济学》。 1996年,他离开芝加哥去了普林斯顿大学,不久之后就开始承担高级行政职务。杰拉德?福特总统任命他为工资和价格稳定委员会主席。其后,他再次返回普林斯顿,担任教务长,最后出任阿尔福雷德?斯隆基金会的主席。

    他去世之前,李斯为一场研讨会(此前三年,李斯也被邀请参加一场类似的研讨会)写了一篇纪念老朋友雅各布?明塞尔(芝加哥学派另一位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的文章。他利用这个机会回顾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一生。他坦率地承认:在他后半生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中,他发现,自己早年进行的分析研究里存在致命的疏漏。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必须不断地决定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这一概念在他的分析中完全没了无踪影。

    以下是他的原话:

    我讲授了30年新古典工资决定理论,并试图在我写的教科书(1973))中给予解释的,可是这个理论完全没有提到公平性……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我开始担任各种与工资或薪水制定和管理有关的职位。其中包括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的三个工资稳定机构任职,担任一所私立大学的教务长、一家基金的主席,以及一家文理学院的理事。后来我还在一家公司做过薪酬委员会的主席。

    在担任这些岗位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教了这么多年的理论对实际工资的指定几乎没什么作用。在现实世界中,制定工资所涉及的因素似乎与新古典理论中所说的那些因素迥然不同。在线中,似乎最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公平。

    公平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李斯的上述那段话夸大了经济学家忽略公平问题的程度。经济学家,同其他人一样,也知道人们对公平看得有多重要。作为父母,他们也都见识过孩子们为了争好座位而激烈争吵。经济学家同其他人一样,也知道《圣经》里记载的故事:约瑟怎么颇受父亲的偏爱,父亲怎么给了他一件彩衣,而他那些眼红的弟兄们又是如何反应的 。弟兄们都嫉恨约瑟,先是把他扔进一个深坑里,想饿死他,后来又想,还是把他卖给前往埃及的奴隶贩子更好。

    关于公平问题,经济学家已经撰写了大量论文,估计大有上千篇。的确,关于什么是公平,有一位名叫恩斯特?费尔的经济学家就这一主题写了一套丛书。

    但是,在更大、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李斯的感悟不仅对他自己,而且对整个经济学而言,是正确的。不管在公平方面有多少文章,也不管经济学家认为它多么重要,在经济思考中,它一直受到冷落。看看教科书吧,尽管有些教科书的确提及公平是一种动机,但它们仍然将公平置于章节的结尾,作为章后的阅读材料。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可以跳过不看这些章节,而指定教科书的教授则要确保教科书无所不包,甚至包括公平问题在内。

    但是,公平可能与其他被认为最重要的经济动机同等重要。与公平有关的问题比严格意义上的经济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吗?公平因素或社会期望不亚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动机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变公平受冷落的地位。

    当然,为什么教科书不提出这些问题,还有进一步的理由。经济学教科书被认为是和经济学相关的,而不是和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或者其他任何有关公平问题的学科相关的。那些指定经济学教科书的人想讲授他们的特殊专长。在大量应用中,纯经济理论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因此,自然就会倾向于注重那些重要理论,即便它并不适用于其他也十分重要的应用。只运用理性理论分析问题可以得出精致的表述。如果有人指出,正规经济学学科之外的其他因素是某些重大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他就违背了经济学教科书的规范。这就像是在高级晚宴上大声打嗝,没有人愿意这样做。

    问卷调查

    但是,对公平的研究的确表明,对公平的关注很可能超过理性经济动机的影响。我们喜欢的一项研究来自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两名经济学家杰克·凯奇(Knetch)及理查德·泰勒组成的一个小组。 该研究调查受访人对许多情境的反应。在这些情境中发生的行动是可接受的,还是不公平的?

    第一个问题说明了研究的方法和答案,这个问题与暴风雪后的雪铲价格有关。根据经研究人员设定的情景,在某地下了一场暴风雪,当地的五金店提高了雪铲的价格,这种提价行为是可接受的呢,还是不公平的?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这样的区别是无关紧要的:由于人们现在不得不铲除车道和人行道上的积雪,因此,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提高。但是,8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暴风雪后,将雪铲价格从15美元提高到20美元是不公平的。五金店是在发顾客的灾难财,因为它购买雪铲的成本并没有增加。的确,在1992年安德鲁飓风过后,家得宝公司似乎考虑到了人们的这种情感。它在出售胶合板时并没有满天要价,而是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新增成本。

    卡尼曼、凯奇和泰勒设计的另一格情境,受访者对此的反应进一步说明,公平因素是比经济动机更重要 。

    在一个大热天,你躺在沙滩上。你唯一能喝到的饮料是冰水。你已经想了个把小时,想要美美地喝上一瓶冰镇啤酒,而且是自己喜欢的牌子。你的同伴起身打电话查询以后,提出从附近仅有的卖啤酒的地方[一家高级度假酒店,一家生意惨淡的超市]买一瓶回来。他说,啤酒可能很贵,因此,他问你愿意出多少钱。他说,如果啤酒的价格等于或低于你说的价格就买一瓶,若高于你说的价格就不买。你相信你的朋友,而且你没有机会和[酒吧招待,超市店主]讨价还价。你会说个什么价格呢?

    一般来说,对来自豪华酒店的啤酒和来自生意清淡的杂货店的啤酒,受访者有不同的底价,对前者的底价要比对后者的高。通常来说,他们愿意为前者多支付75%。

    这样的情景可能非常普通。但是,对它的反应则有着深远的含义。这些反应表明,公平因素不亚于理性的经济动机。如果受访人只考虑啤酒给他们躺在沙滩上增加了多少的享受,他们就会为它支付相同的金额,而不论它是来自宾馆还是杂货店。如果杂货店的要价“高得离谱”,那么,这种额外的享受就会荡然无存。杂货店的酒不能那么贵,因为他们不愿意花额外的钱。他们宁愿把钱付给宾馆的酒吧店主。结果也必定如此,因为他们认为,杂货店索要一个高过他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不公平的。

    实 验

    经济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公平因素的作用。这样的实验有很多,且各不相同,但是,我们最喜欢的是厄恩斯特·费尔和西蒙·加西特的实验。 他们使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游戏,来检验受试者的合作行为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在这个游戏中,受试者有机会将一些钱放入“储钱罐”,这样钱就会增加,然后,再同集体中的其他人分罐中的钱。如果每个人都合作,那么,对整个集体来说,收益最大。但是,人又有自私自利的动机:如果其他每个人都把钱放入罐中(钱增加了再被分掉),而我则只顾自己(不放钱),那么,我就会得到对我而言是最好的结果。

    关于这一类游戏的结果,有着一个标准观点:实验的受试者开始玩这类游戏时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合作,但是,如果重复地玩这个游戏,他们开始认识到,某些其他玩家会作弊,因而,他们也会逐渐选择作弊。在多次重复之后,所有的玩家都自私起来。这种行为方式是十分基本的:猴子们玩这个游戏的结果已被证明同人类完全一样。

    但是,费尔和加西特想了个主意。他们对游戏做了稍微改动,以确定如果玩家能够惩罚那些不合作者,将会发生什么。他们猜测,受试者会采取惩罚行动,即便这样做不得不付出代价。而他们所发现的结果也确实如此:受试者愿意花钱惩罚那些自私的人,即使个人需要为实施惩罚负担一定成本。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惩罚的可能性会极大地降低自私行为。即便多次重复玩这个游戏,许多玩家仍然会将钱放入储钱罐中。

    当然,受试者愿意为实施惩罚支付一定的费用表明,受试者关心公平问题。当其他受试者自私时,他们会愤怒。对于另一组受试人员,费尔请他们玩类似的游戏,同时用扫描装置对他们的脑部进行扫描。 结果表明,参与这样的惩罚似乎使受试者兴奋:它激活了脑部的一个区域:背纹体(dorsal striatum),在预期到多种不同的奖赏时会这个区域就会有反应。

    公平理论

    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是交换理论:它描述谁拿什么东西在什么市场上跟什么人交易。但是,关于交换还有一个社会学理论。它和经济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平(FAIR)在交换中发挥核心作用。它依赖于对公平和不公平的看法。

    社会学家关于交换的概念比经济学家要广泛得多,因此社会学需要一个不同的交换理论。他们不仅想解释市场交换,还想解释企业之间、朋友之间、熟人之间、家庭内部之间的非市场交换。社会学家认为,如果交易是不公平的,那么,处于交易不利地位的人就会愤怒。由愤怒激发的冲动会迫使交易趋向公平。

    交换的社会学理论被称为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该理论说,对交换的任何一方来说,投入应该等于产出。 当然,这似乎在任何市场上都会发生的事。例如,超市卖给你商品,你为商品付钱。因此,社会学家说他们的理论受到了经济学家的启发(不过,经济学家也许并不认为这很有光彩)。

    但是,这两种理论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经济学家所认为的任何交易一方投入的价值,仅指他们投入的货币价值,它十分不同于社会学家所认为的投入和产出价值。社会学家所说的投入包括主观评价,例如交易一方的社会地位高低。

    早期的交换理论,来自彼得·布劳对卷入复杂诉讼的政府代理人所做的研究。 官方的规则规定,这些代理人只能从上级那里寻求帮助。当然,他们并不想不停地求助于上级。因为如果这样做,他们不仅令人生厌,而且还要承认自己缺乏知识和独立性。他们集体违背规则,私下进行相互沟通。

    布劳观察到这些沟通的方式,并用公平理论加以解释。他注意到,各代理人的专业技能不一样。你可能会认为,低专业技能的代理人会向高技能的机构寻求建议,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与此相反,低专业技能的代理人向(从)技能也同样低的同行提出(获得)建议。类似地,高专业技能的代理人向(从)高技能的其他代理人提出(获得)建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低专业技能代理人只有有限的本钱进行交易。它们只能表达感激和感谢之情。在低专业技能代理人向高专业技能代理人寻求建议的极少数情形中,它们也正是这么做的。这种感激在一开始可能有所回报,但最终会一无所获,渐渐地低专业技能代理人连感激也给得越来越少了。低专业技能的代理人在刚开始可能会寻求某个更有见识者的建议,但是,它们很少有回馈。与此相反,在技能差不多的代理人之间,同等价值的交换就会发生。

    当主观因素,例如讨好和感谢的价值,进入这种评价时,就演变成了一种公平(fair)交易理论。低技能代理人在和高技能代理人进行交易时所表达的感激之情,使交易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交换一方的投入等价于另一方的产出。公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地位低的人(例如,传统社会里的黑人和妇女)会低声下气。为了在交换中使主观和客观的投入与产出相等,他们不得不比地位高的人付出更多东西。

    行为规范和公平

    尽管公平理论可以解释,在某些交换中,什么是公平的,但还有一个更宽泛、更一般的公平理论。社会学家认为,它就是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描述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自身和他人应该或不应该行事。本书作者之一的阿克洛夫同雷切尔·克莱顿就这一主题撰写了大量著作。 我们已经指出,让人们感到幸福的多数东西,其实就在于实现了人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想得到公平。如果别人觉得他们不能公平处事,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侮辱。我们已经指出,这种行为规范的引入将如何改变经济学的几乎每一个领域。与此同时,人们也想让别人做到他们要求做到的事情。当人们认为其他人不公平时,就会烦恼不安(想一想费尔实验中的受试者以及他们对惩罚的渴望吧)。

    因此,公平会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应该或不应该行事的这些概念引入到经济学。

    公平和经济

    在许许多多的经济决策中,对公平的考虑是一个主要动机,它同我们对信心的感觉有关,同我们有效地开展协作的能力有关。当前的经济学对公平的看法语焉不详。尽管,在另一方面,关于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也有大量的文献,但是,在解释经济事件时,这种考虑在传统上通常只是第二位的。

    我们坚持认为,如果这样的动机在经济争论中仍然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就必须纠正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对于非自愿失业、以通货膨胀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这类基本的经济现象,如果把公平考虑在内,就可以容易地给出解释。反之,如果不考虑公平,那么这些现象仍将是不解之谜。我们将在本书第二篇(第八和九章)阐述这一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