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法官欣赏什么样的律师

黄应生(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副处长)

孙中伟律师说他写了一本书,想请我写序,我本能地婉拒,因为中伟是全国知名的大律师,而我只是默默无闻的小法官。但中伟说他写的书是《死刑改判在最高法院》,希望我这个曾经主办过死刑复核案件的法官提点儿意见。这个我感兴趣,我想了解死刑辩护律师办案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死刑复核工作的,遂要来书稿一读。读完后,我倒认为可以写一点儿读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新领导集体展现出的执政新风,确实让人兴奋,人们对于法治有了更为迫切、更为具体的期待。其实,法治关乎每一个人,不仅需要每个人的关心、监督,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实践。我始终认为,法治是法的治理,而不仅仅是用法治理,即是“rule of law”而不是“rule by law”。法律只有走进了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的信仰,使人们自觉自愿地遵从法律,才是真正实现法治。我始终希望,作为法律人的法官和律师,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欣赏,能够带头信仰法律、遵从法律,并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加快推动法治进程。

尽管目前法官和律师的交往还常常受到质疑,甚至能否写这个读后感都有疑问,但我仍然想说,中伟是我欣赏的律师。因为,中伟是个具有法治理想、善于法律思维的人,是个秉持当事人利益至上理念,坚持走专业化、精品化道路,做专家型、学者型律师的人。透过中伟办理的一个个案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相当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律师,而不是只会埋头办案的工匠型律师。法治的实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更多专家型、学者型律师,而不是“交际型律师”、“公关型律师”。后者也许数量不少,有的可能很富有,但他们却难以得到法官内心的尊重与欣赏。我始终坚信,我国的专家型律师会越来越多,专家型法官也会越来越多,真正的法治一定会随之越来越快地到来!届时,即使是大法官为小律师的书写序,也可以不再顾虑、想写就写了。不过,真到了那时候,也许律师连读后感都不会请法官写了。

言归正传,死刑复核虽然已经收归最高法院近六周年,但对于社会公众,甚至对于不少刑事辩护律师来说,死刑复核似乎依然还像披着一件神秘的面纱,而中伟在本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主办的不少死刑复核案件的办案过程,从程序到实体,从辩护思路到操作技巧,向读者揭开了死刑复核的神秘面纱,不管是对社会公众、对被告人家属还是对于刑事辩护律师同行,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这也是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第一本由执业律师写的关于死刑复核的律师实务的著作。本书收录了中伟亲自承办的十四件死刑案件。在结构上,每章的“律师辩护”部分,详细记录了辩护思路、辩护策略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律师实务中的操作技巧,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避开了“优秀律师辩护词集锦”之类书籍的缺陷;而在每章的“案情再现”部分,又以高度文学化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案件事实,增强了可读性,避开了法学书籍固有的枯燥难读的弊端;在每章最后“社会反思”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案件进行反思,提出如何减少或避免类似犯罪再次发生的意见,从而提高了本书的层次和境界。

现在的律师成名之后还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写文章的越来越少了,更别说用心写书了。中伟在办案之余,还能笔耕不辍,频频发表文章,甚至接连出书,确属不易,令人敬佩,值得我好好学习。相信各位读者读完此书后,也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