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改革教育,培養人才
北韓的教育制度
無論是理念或者實質內容,各時期的北韓教育皆經歷了不同的轉變。從解放到一九六○年為止,北韓實行的是以馬克斯列寧主義為基礎的蘇聯式教育制度。而當金日成成為唯一的支配者後,先於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七年間,實施七年制的義務教育,其教育理念著眼於宣導金日成主義;到了一九六七至一九七四年,則開始實施九年制技術義務教育,旨在跟隨主體思想,強調北韓的獨立性;而一九七五年以後,則進入十一年制的義務教育時期,完成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盤皆採用以金日成主義為基礎的教育體制。
在談論北韓教育時,需要以一九七七年所發布的金日成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為重點,這是因為當時北韓政府規定要以教育來培養共產主義與文化教養的人才,這一決議也決定了北韓教育的基本方向。
北韓憲法第四十三條清楚揭示了北韓的教育理念,明言國家需實施社會主義,並教育後代,使後代成為為了社會與人民而鬥爭的堅強革命家,並培養保有智、德、體等社會主義的新人類。所謂「社會主義的新人類」,指的是北朝鮮人民的革命化、勞動階級化、共產主義化,並同時培養成符合北韓社會需求的人才。歸納上述原則,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成了培養「主體型共產主義者」。而所謂「主體型共產主義者」,是「更重視社會政治生命的自主型人才」,指的是「在黨與首領的領導之下,藉由革命道義與同志愛團結在一起,並且不惜犧牲自己,為了完成實踐人民大眾自主性之偉業而鬥爭」的人才。
二○一二年,金正恩時代教育政策,儘管繼承了二○○○年以後的北韓政策,但同時也跟金正日時代差異甚多。一九九○年代,為了克服因經濟困頓而產生的公共教育,標榜「從教育中發掘實用主義」,並強調教育的專門性與效率。而依據二○一三年發行的「教員宣傳手冊」裡所刊載的文章顯示,要從教育中體現實用主義,有三大要素:
第一,在符合國家具體現實與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之下,須盡可能提升教育的效率,並以此方向改善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及方法。
第二,教育事業須以實力本位進行之。
第三,教育事業須科學化與情報化,以促使合乎發展需求。
這代表什麼呢?首先,從強化教育的效率與競爭力來看,與過往大致相同。不過若進一步檢視各要點的具體說明時,又能發現與以往的不同之處。舉例來說,論及教育效率時,不忘擺脫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舊式教育,並強調須改轉換成「教導學生自發性的探究知識,同時傳授學生能夠自主進行研究的能力,使他們懂得解決問題」。
金正恩時代的教育政策可透過金正恩發表談話、相關報章刊物的論點,以及具體的教育政策窺知一二。
金正恩於二○一四年四月六日發表的談話,就曾提及下列內容:「國家必須增加對教育事業的投資,以實踐教育的現代化,同時提升中等教育之水準、強化大學教育,培養出更多能夠肩負社會主義強盛大國建設之責,並凌駕世界水準的科學技術人才。」
這些內容不單是被具體提出,還被列入包含學制改訂的教育政策。
二○一四年九月五日,當局發表了談話,文中正式提出教育政策的方向,這也是全國教育工作人員大會在相隔十年以後再次舉行時所發表的內容。在這份談話內容中,明定實現全民科學技術人才化,以推動國家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為目標,並且強調要以教育制度為根本進行改善,培育出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實務型人才。
創造型及實務型人才的養成
金正恩有關教育的談話內容中,首先就強調了新世紀的人才類型為創造型及實務型。從二○○○年代開始,北韓主張知識學習必須透過提升思考力、智力、知識探究方法,才能培養具高度創造力的人才,配合資訊產業時代各種需求。也因此,當代除被稱為資訊產業時代,又被稱作知識經濟時代,而透過教育養成創造力、自我引導學習能力、研究能力與知識活用能力的重要性,也一再被重申。
根據二○一二年北韓發行的高等教育六號文,知識經濟時代所要求的創造型人才「不只是重現所學之知識,而是懂得將累積的知識作為基礎,靈活運用於發明、創造新物品」。
為了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施教方法與教科書的編纂體制也已改善。
在金正恩掌權以後,首先改革的就是學制。北韓在最高人民會議第十二期第六次的會議當中,明訂了教育制度的調整,將過去十一年間的義務教育期間延長一年,改訂為十二年,同時也修改了相關法令。
由於事關修改一九七五年開始的義務教育制度,茲事體大,當局特地為此召開最高人民會議修法通過,同時在公告新教育制度的法令序文中,重申教育事業是關係國家興亡與民族未來的根本。最後,新教育制度更改為不同的教育期間:小學入學前一年、小學五年、初級暨中級中學則是各三年。
二○一二年的學制改革,其意圖涵蓋了政治上的形象傳遞與教育正常化兩項目標。前者用意,在於讓形象為關心教育及兒童的金日成與金正恩的形象產生連結,營造出兩人的一致性;同時也利用政治手法取代經濟措施,來穩定人民生活。北韓在解放後,直到一九六○年為止,一直都將義務教育之擴大視為金日成的主要功績,到了一九七○年之後,則是將義務教育擴大及教育改革視為金日成與金正日的共同偉業,金正恩導入十二年制的義務教育制度,顯然是有意建立起延續傳統的形象,同時藉此獲取北韓人民們的支持。
第二點則是意欲以初等教育期間之延長,將目前低落的教育水準往上提升,同時區分出初期中等教育和後期中等教育,以提高學習效果。在學制改訂以後,「朝鮮新報」(註釋24)就曾針對北韓教育的變化,以中等教育之強化來提高學生基礎學力為主進行大篇幅報導。
![]() |
圖說:北韓實施十二年免費的義務教育。 |
進入二○○○年代以後,小學學程新加入「英語」、「電腦」等科目,結果成了增加學習壓力的理由之一。這幾個新設科目都是順應時代要求的重要科目,尤其在銜接高等教育與生產現場的後期中等教育階段,更是備受重視。
幼稚園學程基本上為二年期,並區分為低階班與高階班。在一九七二年九月以後,每一位滿五歲的幼童都能接受高階班一年的義務教育,至於在就讀幼稚園前的階段,則是集中由托兒所來照護,因此人人都從小就熟悉團體生活,並透過思想教育被植入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一九九五年中期以後,當局認為每個學童必須從小就接受黨的教育,對此頒布了子女教育指導方針,強化幼兒的思想教育。
作為初等教育機關的小學,其就學年齡為滿六歲之兒童,行政委員會會針對學齡兒童進行普查,並發送入學通知書,也因為初等教育起即實施義務教育之故,若不把學齡兒童送往學校,將會受到法律懲處,因此小學的就學率超過百分之九十八。
至於授課科目方面,國語學科的授課內容為金日成的偶像化、革命傳統與革命精神涵養、對黨與祖國之忠誠、激發反美情緒及鼓吹鬥爭意識、鼓吹反日思想、鼓吹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宣戰等內容;數學部分,一年級開始教授認識一到一百的數字、看懂時鐘、認識一到一百公尺的路長,此時的教學宗旨是以計算為主的實用數學教育優於數學理論,且計算問題的題型皆引用自政治、經濟與軍事,這點實為相當重要的特徵,此外,北韓的數學用語中,使用了許多不同的南韓用語,也是特點之一。
中等教育機關方面,隨時代之不同,各有相異與變化之處,現今的中等教育機關是中學。一九五八年,當局訂定之中學義務教育,一共為期七年,分為初級中學四年、高級中學二年,但到了一九六○年,為了更深入加強技術教育,新設二年制的技術學校與高等技術學校。一九六七年,學制再度面臨改編,此時當局取消初級中學,改制為五年制的中學,而原本的技術學校也被廢止,轉變為五年制的高等技術學校,此後便一路沿襲著五年中學與二年高校的制度到一九八○年為止。一九八○年學制再逢改制,轉變為中等班三年、高等班三年,一共六年制的高等中學。到了二○○二年九月,此時隨著學期制的實施,學校名稱再度更改為中學,並延續至今。
一九四六年,金日成綜合大學成立以後,接著又設立了咸興醫科大學、興南工業大學、海州教員大學等,直到六月二十五日韓戰前,全國保有十五所大學。到了一九五六年,大學擴增至十九所,一九六○年八月,黨擴大全員會議上頒布了大學設立令,新設五十四所工廠大學。爾後,從一九七○年代開始,每年增加十所大學,到了一九八九年時,全國一共成立了兩百七十多所大學。
金日成綜合大學為北韓最高學府,堅守黨的唯一思想體制,並強化階級意識,唯有忠實地為黨、為革命奉獻,才能具備入學資格。
北韓的大學並非單純為了學術研究而設立,黨的政策對教程有莫大影響,甚至明訂大學不得違背黨的政策。此外,大學生的日程與軍隊相去無幾,幾乎沒有個人生活的餘裕,所有行動都必須依照集團主義進行,過著徹底的團體生活。學生們從早上八點開始,就要先進行三十分鐘的讀報會(註釋25),主要內容為政治思想教育,談論議題多為讚揚金日成與金正日、鼓吹革命性、積極性、人民性。北韓大學生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過著宿舍生活,宿舍的每一層樓都有一名總長,負責挑選黨性優者與黨性劣者、成績優秀者與成績低劣者,然後混合配置房間,每間房為四至六名學生。
軍事活動也是學生們不可避免的一項歷程。金日成綜合大學裡,有五十多名軍事講座教官,學生每年都要接受二百八十小時的軍事理論課程與履行軍事技術科目,且每學期末也得接受十天的野外軍事訓練,在畢業之前,更需要接受為期一個月的槍枝使用訓練。
![]() |
圖說:金日成綜合大學。 |
英語成為必修科目
金正恩對於教育表現得格外關心,在他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曾留學瑞士日內瓦國際學校,當時的留學經驗帶給金正恩很大的影響,促使他積極發掘並重用年輕人才。金正恩的目標乃經濟強國與科學技術強國,其實也就是人才強國,那麼他是如何貫徹意志,透過教育革命來建設人才強國呢?
製作小組取得了一段平壤學校內教學景象的影片,內容很有意思,因為從影片裡我們可看出學生們正努力學習英文,而學生們一週要接受兩小時的英語教育課程,培養讀與說的能力。
努力學習的不只是學生。能成為英語教師者,基本上需要具有海外留學的經驗,為了提升學生們的英語實力,所有教師也必須通過嚴格的審查與選拔。不知從何時開始,英語已成了北韓的必修科目,國家也不吝惜在教育上投注資源,只要一有需求,就會給予全力的支援。考慮到過去菁英階層的第一外語是俄語,不難發現金正恩主導下的教育政策走的是順應時勢潮流的實用路線。
既然如此,那麼其他外語教育又是如何呢?北韓的教育政策中,亦涵蓋了中文,這是因為中文是北韓對外政策中經常使用的重要外語。在國家的獎勵之下,如今學習中文的風潮也較以往為盛。
事實上,英語教育並非始於金正恩時代,從一九七○年以後開始,小學的學習課程中便已出現英語學科,大學亦然,第一外語為英語,第二外語可自由選擇中文或日語、俄語等不同語言。雖然外國語大學為了培養其專業性,相關學術研究範疇較其他學校更加深入,但金日成綜合大學或其他商業大學、輕工大學等,第二外語則非必修,只列為選修科目。無論如何,英語學習熱潮確實更勝以往。
那麼,金正恩為何對英語教育投入如此大的心力呢?其實一九九九年代的北韓,正是面臨所謂「苦難行軍」(註釋26)的時代,也是在那時轉為低生育率的國家;根據預估,大約再過二十年,北韓將會進入勞動力不足的狀況。
然而往後將不再以便宜勞動力為優勢,而是改為培養高產值人才當作主力的知識經濟時代,所以人才教育的必要性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環。北韓當局認為必須強化英語教育,以跨入知識經濟時代。
透過這一連串過程,我們不難揣測出金正恩的想法。他不惜喊出非核化宣言,也要讓自己的國家成為經濟強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先從社會底層開始圖謀變化。在得到這樣的結論之前,他又經過了怎樣的思考歷程呢?決心和父親金正日走上不同路線的金正恩,似乎是從我們意想不到的「某個人」上尋得這個答案。
![]() |
圖說:正在學習英文的平壤某學校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