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1862~1918)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Gustav Klimt, 1862~1918 克里姆特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亚述大军入侵巴勒斯坦,直抵犹太的伯夙利亚城,城中年轻貌美的寡妇友第德(Judith,又译为“朱迪斯” )带着女仆出城,以美色诱惑亚述军主帅何乐弗尼(Holofernes,又译为“赫罗弗尼斯” ),乘其不备砍下了他的头,导致亚述军大败,拯救了伯夙利亚城的人民。
从古至今,许多艺术家都喜欢用这个故事背景当作创作题材……
这是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画的第一个版本,绘于1470年。
《朱迪斯回到伯夙利亚》(The Return of Judith to Bethulia),1470
之后又出了许多个版本……
(名字是我瞎起的,看个意思。)
《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的头》,1530
这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镇定版”
《朱迪斯杀死赫罗弗尼斯》(Judith Cutting Off the Head of Holofernes),1640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就是之前丢勒那章节提到过的,丢勒最大的竞争对手。)
“屠夫版”
托菲姆·比戈(Trophime Bigot) 绘于1640年的版本,我很佩服她在剁人脑袋前还能挽起袖子的那份从容。
“无话可说版”
这是1493年编著的《纽伦堡纪事》一书中的一幅木刻作品,它的作者是迈克尔·沃格穆特(Michael Wolgemut ),也是丢勒的老师兼教父。
这幅画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女巫作法……
《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Judith Holofernes),1493
值得一提的,是“通缉犯”卡拉瓦乔的版本……
卡拉瓦乔擅长抓住最惊心动魄的那一刻,这一次,他表现的是鲜血喷射的一刹那。注意画中女仆的表情,使整个画面充满紧张感。
再看卡拉瓦乔笔下的友第德,表情显得有些“嫌弃”,似乎心里正在说:“哟哟哟……”完全不像一个女豪杰,更像一个柔弱女子。这种反差感相信也是卡拉瓦乔才可以营造出来的。
他的友第德,让人有种想要保护她的冲动,何乐弗尼就“冲动”了,结果被她“咔嚓”了。
《朱迪斯砍下赫罗弗尼斯的头颅》(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8 ~ 1599
可见,大部分的“友第德”画像都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美女
●宝剑(或刀)
●脑袋
●女仆
如果你在一幅画中同时看到这几个要素,那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友第德。(但要小心友第德很容易和另一个女豪杰——莎乐美搞混,莎乐美也是美女捧着个人头,但不同的是莎乐美通常没有刀,而是用个盘子托着人头。所以在人前装内行的时候先要看看清楚到底是刀还是盘子,别装内行不成反被笑话。)
“友第德” 就像《西游记》 ,被一再“翻画”。
然而,如果把从古至今所有的“友第德”并排放在一起,
有一幅……
绝对是最耀眼的!
《朱迪斯》(Judith and the Head of Holofernes),1901
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感觉是:
“这真的是100年前的作品??”
它看上去更像某个时尚品牌拍的大片!
画中的女主人公,嘴唇微张,神情挑逗。
身上穿戴着各种几何图形的配饰,给人一种抽象且时尚的感觉。
刚才所说的那几点“基本要素”,这幅画中差不多一样都没有。连人头都只有半颗!唯一可以证明她是友第德的,是画框上的标题——“友第德与何乐弗尼的头”。
如果不是这个标题,感觉她更像是埃及艳后……
这幅画既没有喷血的镜头,也没有削脑袋如切西瓜的宝刀,但它在所有友第德中绝对是最耀眼的……
因为,它是用金子画的!
画面中金色的部分……都是真的金子!
它的作者,就是被称为“黄金画家”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1862~1918
克里姆特是个很有意思的画家,也是我本人十分喜欢的一个画家。
不只是因为他土豪的作画方式,还有他的行事作风……
他从不谈论自己的作品,甚至从不谈论自己。他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我这个人,那就去看我的画吧。”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非常聪明的一种做法。他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面对他的作品,100个人可以有100种不同的看法。今天所有关于他作品的解释和评论,可以说都只能算是“猜想” 。
看克里姆特的作品应该算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你大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没人能指责你说错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
Gustav Klimt, 1862~1918 克里姆特
当然了,我在这里不可能只是把他的画罗列出来,让你自己领悟。既然是“小顾聊绘画”,那我就聊一点儿我自己对他的看法。(就算说得不对,你也没法报警抓我,因为他的画没有标准答案。)
克里姆特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艺术之家,他的母亲是玩音乐的,两个兄弟也都是搞艺术的。
而克里姆特的父亲,是个雕刻师,猜猜看他雕刻的是什么——黄金!
这是维也纳金色大厅中的一些装饰。
这就是克里姆特的父亲——恩斯特·克里姆特的工作,说得有技术含量一点儿,他是个雕刻师,其实说白了就是个搞装潢的,只不过他搞的装潢的档次相对高一些。
我想,这也是克里姆特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的原因……
这些用于装饰的几何图形,后来也经常出现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
所以说,父母从事的职业、习惯甚至爱好,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当然像威廉·透纳那样,老爸是个理发师,自己却成为绘画大师的例子也有(详情可见《小顾聊绘画·壹》)。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要培养孩子做一样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父母通常都要做出很大的牺牲。
而且选择从事艺术行业就有点儿像在赌博,不光要能坚持,还得看孩子有没有那个天赋。碰对了说不定能成个画家、音乐家什么的,万一入错了行,那青春就这样浪费掉了……
《自读》(Masturbation),1913
那么克里姆特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爱猫,更爱女人……他也毫不避讳自己对性爱的狂热(他有好多作品都是以性为主题的)。
克里姆特绝对是大师级艺术家中,最“全面发展”的一个,
他可以是“人肉照相机”…… 也可以抽象得一塌糊涂……
《女子肖像》(Portrait of Woman),1894
《男子肖像正面》(Portrait of A Man with Beard),年份不详
《男子肖像》
(Portrait of A Man with Beard in Three Quarter Profil),年份不详
《处女》(The Virgins),1912~1913
这些还都不算什么,他最牛的是能把写实和抽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Ⅰ》(Adele Bloch-Bauer's Portrait ) ,1907。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写实的部分(阿黛尔的脸和手),充满设计感的几何图形,装饰用的精美花纹。
写实和抽象在这幅画中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这幅画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所谓“装饰性”,意思就是,只要把这幅画往墙上一挂,就能提高整个房间的档次。
当然先决条件是房间要够大,否则也镇不住这么金光闪闪的一幅画。
这幅画2006年时在纽约被拍到了1.35亿美元,一度蝉联了好几年的“标王”。想必拍下这幅画的人,家里一定有一间很大的房间吧……
克里姆特的作品在市面上一向都能被炒得很高,看看他通过官方渠道拍卖的画,加起来就有3.27亿美元(还不算那些私人订购的,价格通常会更高)。
所以如果你钱多得没处花,又想在凸显自己艺术修养的同时显露一点儿土豪气质,那去搞一幅克里姆特的画(一定要带金子的那种),绝对是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克里姆特也是个会赚钱的艺术家,他知道大众喜欢什么。
在他读书的时候,就和他的哥哥,还有一个同学,搞了一个类似工作室的团队,专门为一些大型机构创作壁画,那时就赚了许多钱。
19世纪末,正是东方绘画艺术风席卷整个欧洲画坛的时期……
克里姆特也和许多印象派的大师一样,是个“哈日粉”。在当时,如果家里有那么几件来自东方的艺术品,那绝对就是时尚的象征。
在克里姆特居住的地方,墙上除了几幅日本浮世绘的作品外,还有一幅“关二哥”。
可见克里姆特对中国艺术也是情有独钟,中国元素也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持扇的女子》(Woman with Fan),1917~1918
当时,“画坛魔教”印象派正在法国发扬光大。
克里姆特很快就意识到,和巴黎相比,维也纳的艺术就显得太过单调了。于是他纠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有画家、雕刻家、设计师、建筑师等),成立了一个新的门派——分离派
(Secession)
旨在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优秀艺术品介绍到维也纳。
当时克里姆特在维也纳的名气已经很响了,于是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分离派的“扛把子” 。
然而,和印象派在法国饱受舆论抨击不同,分离派在维也纳则混得很好,甚至还获得了官方的支持。
政府甚至特批了一块公共用地给他们建“会所”,专门供给他们办展览。这栋建筑今天依然矗立于维也纳的市中心,建筑内的那幅壁画就是克里姆特的杰作。
说到这里,就得聊聊“克老大”的一样绝活儿——女人 。
就以这幅壁画为例,他笔下的女人,总能给人一种妩媚的感觉。这些搔首弄姿的裸体,放到今天依然很美……
这也正是克里姆特的“女人们”的奇怪之处……为什么在100年前画出来的女人,会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呢?
这是他的名作——《金鱼》 中的一个女人。
《金鱼》(Goldfish),1901~1902
注意她的眼神……
你能想象这幅画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画出来的吗?
据说,克里姆特在工作的时候,通常只穿一件袍子(前面照片里的那款)。而他的模特们……那些全裸的模特,就在一旁吃喝玩乐。等克老大突然有灵感了,就叫一个过来,自觉摆好姿势……有的时候,克老大画着画着就把持不住了,脱下那件袍子和她们一起摆姿势……
(这不就是许多艺术家所向往的“淫乱”生活吗?!)
因此,克里姆特笔下的那些女人,表情一个比一个妩媚,姿势一个比一个妖娆……
我们再聊聊他的另一幅代表作……《达娜厄》。
除了开始时提到的那个“豪放女”友第德,达娜厄也是欧洲画家们非常喜欢的一个女性题材……
这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众神之王宙斯,有一天看到人间有个叫达娜厄的小妞长得不错,就化作黄金雨降下人间与她发生关系……(这种强抢民女的事宙斯倒是经常做,都做到天上的老大了,还能干出这种事,可见老外还是比较放得开,这种事要放在中国的神仙界,估计也只有猪八戒敢做。 )
那么我们还是和刚才一样,先来看看其他的大师是怎么表现这个题材的……
这是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的《达娜厄与黄金雨》 。
《达娜厄与黄金雨》(Danae),1553~1554
他笔下的达娜厄,如果不是平时习惯裸睡,那就是第六感特别强……
看她的眼神,就好像在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更奇葩的是她身边还有个贪财的老婆子,“老天下黄金?!居然有这好事!赶快找个袋子搂起来,能装多少是多少!”脱贫致富就靠它了!
上本提到过的光影大师——伦勃朗 也画过这个题材。
他的达娜厄就相对含蓄些,就连老婆子也收敛了许多……
但问题是,没有金子,也没有性……就搞了个裸女在床上摆pose,谁知道你在画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伦勃朗还特意在床头画了个丘比特(注意是金色的),用来提醒观赏者,这幅画是和性爱有关的。
有时候,含蓄过头了只会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
《达娜厄》(Danae),1636~1643
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的《达娜厄与黄金雨》(Danae Receiving Jupiter as A Shower of Gold),1603
当然啦,也有奔放的。
比如这种,直接把宙斯变成老鹰,从天上飞下来强奸达娜厄的……
古往今来,用来表现这个典故的手法是层出不穷,无数大师级的画家都挑战过这个题材。
但不是过于“隐晦”就是太过直接,“黄金雨”和“性”,似乎只能二选一。
《达娜厄》(Danae),1907~1908
可见,如何表现黄金雨,以及一个人类女子要怎么和“雨” 发生关系,即使对大师而言,也是个难题。
到了克里姆特这儿,这就不成问题了……
黄金雨 从女子的双腿间倾泻而下,注意她的脸颊,泛着红晕,满满的都是幸福和享受的表情。
黄金、女人、性……
这三样本来就是克里姆特最擅长的,这个题材,似乎就是为克里姆特量身定制的。画中用来表现黄金的部分,当然就是真的黄金啦!
除此之外,能把表情画得那么到位,也只有克里姆特能做得到。当然这和他淫乱的私生活也有很大关系。
克里姆特一生究竟有过多少女人?
没人统计过,也无法统计,因为估计连他自己也搞不清……太多了!
他死后有14个女人带着孩子说是他的骨肉,并打官司争夺他的遗产,最后其中的4人获胜了。
然而,在克里姆特的生命中,只有一个女人被他称为“爱人”——艾蜜莉·芙洛格 ( Emilie Floge,虽然没有结婚,但他们在一起交往了20年)。
芙洛格也算是个奇女子,她能够忍受男友20年来不断地拈花惹草,依然对他不离不弃,光就这点而言就算是有个性了……
芙洛格本身的职业是个服装设计师,她在服装设计界出不出名、有没有成就这都不太好说。因为大多数人只知道她是克里姆特的女人,其次才是一个设计师。所以男人太有名、太成功,有时对女人而言也是一种悲哀啊……
每年夏天,克里姆特都会和芙洛格一起去位于阿特尔湖的别墅度假,期间他也创作过许多风景画。
《阿特尔湖的别墅》(Bauernhaus in Ober-Österreich),1911~1912
《罂粟花》(Mohnfeld),1907
《山毛榉树林》(Buchenhain),1902
莫奈《罂粟花丛的绽放》(Poppy Field),1873
从他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他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有点儿克劳德·莫奈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些乔治·修拉点彩画的影子,可谓是别具一格。
1907年,克里姆特创作了他“黄金画作”中的最后一幅,也是最著名的一幅……《吻》
《吻》(The Kiss),1907~1908
画面中的男子被方形图案包裹着,和女子的圆形图案形成鲜明对比。
男子双手捧着女子的脸,似乎快要吻到她了……
就像前面说的,100个人看克里姆特的画,可能有100种不同观点,而且这当中没有错误的观点……
那我们先来看看大多数人是怎么看这幅画的:
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女子的双脚是跪在悬崖边的,他们认为克里姆特想通过画中绚丽的色彩和暧昧的姿势,隐喻爱情的美好中带着危险。
克里姆特确实经常用这种手法,比如在美女身边画个老妖婆,在孕妇身边画个死神之类的。
这听上去确实是一种比较靠谱的观点。
当然了,也有听着不靠谱的。
有人觉得这对男女抱在一起的形状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
……虽然我觉得不怎么像,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他当时就想画个花花的男性生殖器呢……
如果要我说这幅画,我会把注意力聚焦在女子的脸上。
相比克里姆特笔下大多数女子,她并没有那种妩媚的表情,反而紧闭着双唇……
而且右手几近握拳,似乎是在拒绝男子的拥吻。
所以在我看来,这幅画也可以被称为“强吻”。
说到这幅画中的女子,其实也一直是个谜。
她究竟是谁?100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克里姆特有三个最爱的模特:
扮演友第德的——阿黛尔,
伴随他20年的伴侣——芙洛格,
以及扮演达娜厄,并且出现在《金鱼》 中的那个神秘红发女子,她被称为“红色希尔达”(Red Hilda) 。
她也是呼声最高的一个,因为从脸形到头发的颜色似乎都和她很像。而且克里姆特确实是个“红发控”,纵览他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总爱用红发女子。
因此这幅画的模特很有可能就是“红色希尔达”。
但问题是另两位“疑似模特”的后代不干了,他们觉得这个女人应该是他们的祖上……谁知道呢,毕竟这是一幅世界名画,如果画的是自己的先人,那就是往家族脸上贴金啊!
我也希望蒙娜丽莎是我的老祖宗,可惜我姓顾……
克里姆特究竟想表达什么?
只有他自己知道。
克里姆特 的作品经常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一直到今天看,都不会有过时的感觉……
而且他能够将设计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设计讲究理念,艺术讲究感觉。
那么“黄金画家”克里姆特,就绝对是艺术与设计界的“双料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