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注
1 1925年3月11日,44岁的鲁迅收到27岁的学生许广平第一封信。许广平此时是北京女师大国文系学生,次年将毕业,对未来有些迷茫。鲁迅收到信,当天回信,称之“广平兄”,着重谈了自己的处世方法。这一年3月到7月之间,两人通信四十余封。《两地书》中的鲁迅,充满了万丈深情。
2 本书正文()中内容是原件所有,〔〕中的字为编者所加,部分脚注参考了陈漱渝先生的注释。
3 章锡琛(1889-1969):近代出版家,与鲁迅有来往。
4 在给鲁迅的第二封信中,许广平写道:“先生吾师,原谅我太愚小了!我值得而且敢配当‘兄’吗?不!不!……绝无此勇气而且更无此斗胆当吾师先生的‘兄’的。先生之意何居?”
5 廿(niàn):二十。
6 指1925年3月25日北京女师大哲教系演出的《爱情与世仇》。
7 指李秉中(1902-1940),四川彭山县人。自幼聪敏好学,原为北京大学学生,后入黄埔军校,1925年在惠州参加攻打军阀陈炯明的战役。
8 卅(sà):三十。
9 指刘和珍、姜伯谛、许广平、孙觉民、金涵清联名发表的《致女师大学生函》,对女师大教务长薛燮(xiè)元进行驳斥。
10 萌蘖(niè):喻指事物的开端。
11 金心异:指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著名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2 加拉罕:是当时第一任苏联驻华大使。
13 □□周刊:即《莽原》周刊,是鲁迅主编过的刊物。
14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
15 章士钊挽孙中山对联:“景行有二十余年,著录纪兴中,掩迹郑洪题字大;立义以三五为号,生平无党籍,追怀蜀洛泪痕多。”
16 作家张定璜在《鲁迅先生》一文中,赞叹鲁迅有“三个特色……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王铸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张定璜的观点。
17 逼上午门:1925年4月20日,许广平所在班的学生跟鲁迅淘气,要求鲁迅停课,带他们去参观午门的历史博物馆。
18 当时北大学生欧阳兰常用“琴心”署名投稿,被人揭发有抄袭行为后为自己辩护。
19 陆晶清(1907-1993):原名陆秀珍,云南昆明人。作家。许广平在女师大的校友。
20 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学生。现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编辑,在新闻学上有民国“副刊大王”之称。
21 此文稿题为《乱七八糟》,许广平以“非心”为笔名发表于《莽原》第三期。
22 高长虹(1898-1954):本名高仰愈,长虹是其笔名,中国现代作家。山西盂县人。曾受鲁迅赏识,一起编辑过《莽原》周刊。后来长虹与鲁迅疏远,甚至在报纸上发文攻击鲁迅,有研究文章分析,原因在于高长虹一度“单相思”许广平。
23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宣扬“超人哲学”。尼采对于后代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24 修金:送给教师的酬金。
25 割舌之罚:徐炳昶(chǎng)在《猛进》第八期发表《通讯》一文,说“鲁迅的嘴真该割去舌头,因为他爱张起嘴乱说,把我们国民的丑德都暴露出来了。”
26 这次试验:鲁迅在1925年4月22日致许广平的信中提到:“试出一题,加以考试:我所坐的有玻璃窗的房子的屋顶,似什么样子的?”
27 《民国日报》案:《民国日报》是国民党在北京发行的机关报,1925年3月17日被北京警察厅查封,编辑邹明初以“侮辱官员”罪罚金三百元。
28 波微:女作家石评梅(1902-1928),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
29 缝纫先生:指黄国厚(1881-1968),女,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湖南各女校讲授缝纫课。
30 章士钊(1881-1973):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31 指黎锦熙(1890-1978),字劭(shào)西,湖南湘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教育家。时任女师大国文系主任。1925年5月中旬因失眠赴北京西山休养。
32 散胙(zuò):旧时祭祀后,分发祭肉。
33 秦小姐:疑指“琴心女士”,即北大学生欧阳兰。
34 陈源(1896-1970):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女师大风潮中他在《现代评论》“闲话”专栏连续发文支持杨荫榆。在此期间,陈源与鲁迅多次爆发笔战。
35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曾留学美国,学成归国,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但在治校过程中,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运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视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后遭免职。
36 吞藤黄:许广平在1925年5月27日致鲁迅信中曾说:“虽则在初师时凭一时的血气和一个同学怄气,很傻的吞了些藤黄,终于成笑话的被救。”藤黄,树皮渗出的黄色树脂,有毒。
37 因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被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开除的布告中有“开除学籍,即令出校,以免害群”的话。从此,“害马”成了鲁迅对许广平的昵称。
38 印捕击杀学生: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1925年5月14日,日本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激起民愤。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印度籍的英国巡捕开枪,当场打死十三人。
39 汪先生:指汪懋(mào)祖(1891-1949),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区)人。教育家。时任女师大哲教系代理主任,女师大校长杨荫榆亲信之一。他在《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中称颂杨荫榆,并引用署名“一个女读者”的《女师大的学潮》一文。
40 即荆有麟(1903-1951),山西临猗(yī)人。他是鲁迅的学生,经鲁迅介绍任京报馆校对,参加《莽原》周刊出版工作,编过《民众文艺周刊》。
41 训词:旧指上对下教导和告诫的话。
42 指许广平、许羡苏、俞芬、俞芳等人。当年端午节,她们在鲁迅家聚餐,轮番向鲁迅敬酒。鲁迅微醉,假装要教训她们。她们“逃”散后,去逛白塔寺庙会。
43 勃谿(bó xī):吵架,争斗。婆媳争吵。
44 “某籍”小姐:“某籍”是陈西滢讥指鲁迅等浙江籍人士的用语。此处大约是指许羡苏、俞芬、俞芳,因她们三人都是浙江绍兴人。
45 心上有杞天之虑:杨荫榆在《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掉弄成语“杞人忧天”,鲁迅引用它,是为嘲讽她。
46 指许广平的《一死一生》。
47 鲁迅添的两句是:“即使要吃人,与其吃死人的身体,倒不如吃活人的魂灵。”
48 屈映光(1881-1973):浙江临海人。字文六,法名法贤。时任北洋政府临时参政员参政。据说曾有人请他赴晚宴,他回信说:“弟向不吃饭,更不吃晚饭。”
49 1925年7月13日许广平致鲁迅信中,附寄《罗素的话》,署名景宋,文中除首尾部分是作者的话外,其余都是大段摘抄罗素的话。为此,鲁迅特意剪下7月12日《京报》一方贴于信笺,并在其前加《京报的话》的题目,署名鲁迅,剪报末附以如上的几句话。这是鲁迅以暗讽的方式对许广平的“懒”进行鞭策。
50 “嫩棣棣”:许广平1925年7月15日致鲁迅信中对鲁迅的戏称,下面的议论由此而发。
51 “七·一六”:许广平在上信中说:“你的信太令我发笑了,今天是星期三——七·一五——而你的信封上就大书特书的‘七·一六’……这一天的差误,想是扯错了月份牌罢”。
52 “宣外”:许广平在信中说鲁迅把北京宣武门内“写作宣外,尤其该打”。
53 “其妙”在此:许广平在信中说,“‘京报的话’,太叫我‘莫名其抄’了”。鲁迅特意用‘莫名其妙’对应许广平的‘莫名其抄’。
54 “刁作谦之伟绩”:鲁迅剪寄的《京报》下方,刊有《古巴华侨界之大风潮》新闻一则,报导了当时驻古巴公使刁作谦“霸占领馆,踢烂房门,抢夺文件”等等,许广平读后莫名究竟。
55 “文艺”是“整个”的:欧阳兰在《“细心”误用了!》中有“诗是以内容为主,是整块的”、“文学是整块的东西”之类的话。
56 “师古”无用:许信中说:“记得我在家读书时……我的一个哥哥就和先生相对地围住桌子乱转,先生要伸长手将鞭打下来时,他就蹲下,终于挨不着打,如果嫩棣‘犯上作乱’的用起‘教鞭’,愚兄只得‘师古’了,此告不怕。”
57 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58 原件无第八章。
59 许广平读鲁迅的《论“他妈的!”》后,作《读<论他妈的>》一文。
60 木主系最早的故人替身物。木制的牌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
61 指许广平文稿《五分钟以后》和《半年以后》,鲁迅将其合二为一。
62 俾罄(bǐ qìng):用尽。
63 受时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林语堂邀请,鲁迅于1926年9月4日应聘赴厦大任教,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课,每周四节课,同时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
64 许广平应聘赴广东女师任教,广大即许所乘轮船“广大”号。
65 此为华氏寒暑表的温度,大约是在30.5~31.1摄氏度之间。
66 碻(qiāo):符合事实。
67 这是一封写在明信片上的信。
68 即许寿裳(cháng)(1883-1948),季黻(fú),浙江绍兴赵家坂人。现代传记作家、学者、教育家。鲁迅挚友。当时鲁迅正在为他谋职。
69 周建人(1888-1984):初名松寿,后改名建人,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三弟。
70 指鲁迅与许广平恋爱之事。下文的“建人与我有同一之景况”,指三弟周建人与王蕴如(1900-1990)的恋爱。
71 舢(shān)板:一种小船,也叫“三板”,原意是用三块板制成。
72 沈兼士(1887-1947):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学学家、教育学家。时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部主任。
73 顾颉(jié)刚(1893-1980):名诵坤,号颉刚,江苏吴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教授兼文科国文系名誉讲师。
74 编辑书目的事:厦门大学国学院拟编印《中国图书志》,鲁迅负责小说类。
75 即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mén),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留学美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76 黄坚:江西清江人。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陈列部干事兼文科主任办公室襄理。
77 德国产的补脑健胃药。
78 即《汉文学史纲要》。
79 掣肘(chè zhǒu):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
80 H.M.:鲁迅此信落款借用了许广平绰号“害马”的拼音缩号。
81 粤中学生情形:许广平1926年9月23日致鲁迅信中谈到,广东女师学生中有右派,“势力滋蔓,甚难图也。”
82 快到民国十七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北京分手时约定两年后(即1928年)见面成家。
83 谢君的事:谢君指谢敦南,许广平好友常瑞麟之夫。他于1926年9月12日给许广平写信,托鲁迅为其兄谢德南在厦大谋职。谢德南住厦门鼓浪屿,当时在家赋闲。
84 孟余:原名顾兆熊(1888-1972),原籍浙江上虞县,河北宛平(今属北京)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与教育家,时任广州中山大学委员会副委员长。
85 有二人:指许广平和许羡钦。许广平比许羡钦高,是信中“长的那个”。许羡钦(1901-1986),浙江绍兴人,许钦文的四妹。
86 齐寿山:即齐宗颐(1881-1965),河北高阳人。鲁迅的好友兼同事。
87 鲁迅将《彷徨》和《十二个》寄许广平,花邮费10分,许广平在信中说这样“太不经济”。
88 教员情形:许广平的宿舍与龙姓、关姓、徐姓三位小学教员为邻,她们“胸襟狭窄”,经常“大嘈大嚷”,还不讲卫生。
89 “嫩弟”:许广平1926年9月28日信中称鲁迅为“嫩弟弟”。
90 放大的住室:许广平1926年9月28日致鲁迅信中介绍她在广东女师的宿舍,并绘制了平面图,题为“放大我住室”。
91 以文章口角:1926年夏,创造社成员周全平与沉钟社成员陈炜(wěi)谟在各自的刊物就“《沉钟》半月刊未能由创造社出版部印行的原因”展开争论。
92 柯仲平(1902-1964):诗人,云南广南人。当时在创造社出版部工作。
93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后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9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将此日定为国庆,称为“双十节”。
94 女师大职员钟少梅曾向当局告密,导致四名学生开除。钟少梅告密有功,升为注册部主任,没过几天,注册部就另换人了。
95 赵世德为女师大舍监,后被另一个舍务主任罗静轩逼走。
96 李遇安:河北人,《莽原》、《语丝》的投稿者,1926年10月在广州中山大学任职。
97 陈惺农:即陈启修(1886-1960),四川中江人。时任广州《民国日报》社长。
98 樊钟秀(1888-1930):河南宝丰人。当时他率部配合北伐军在南阳、邓县一带追击吴佩孚。
99 周鲠(gěng)生(1889-1971):又名周览,湖南长沙人。国际法专家、外交史家、教育家。
100 陈嘉庚(1874-1961):著名的爱国侨领。福建集美人,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校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王”。
101 发昏章第十一:意为昏了头,语出《水浒传》第26回。
102 张先生的伟论:张竞生认为,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之后,一切包括爱人都愿公之于众,让人像鲜花美画一样欣赏,打消据为己有之私念。张竞生(1888-1970),广东饶平人,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美的人生观》、《性史》等,他是在中国提出和确立风俗学的第一人。
103 罗庸(1900-1950):蒙古族,原籍江苏江都,生于北京。1932年起任北京大学讲师。曾为太虚和尚整理过一些讲经录。
104 周荫人(1887-1956):河北武强人,时任福建省军务督办。
105 韦素园(1902-1932):安徽霍邱人,未名社成员。诗人,翻译家,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等。
106 即英商在中国经营的太古兴记轮船公司,成立于1970年代。
107 对付三先生之法:指鲁迅不等对方开口求助,主动资助三弟周建人。
108 “林”兄:指许广平曾以“平林”为笔名发表《同行者》一文,歌颂鲁迅“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和力”,并表示她将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与鲁迅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09 指汉口《中央日报》副刊。
110 盐谷温(1878-1962):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他出生于学术世家,祖上三代都是汉学家,他本人28岁即成为东京大学教授。
111 指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时任中山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兼教授。
112 指《厦大国学季刊》。
113 补苴(jū):指补缀,缝补。引申为弥补缺陷。
114 即李小峰(1897-1971),江苏江阴人。曾参加新潮社与语丝社,当时是上海北新书局负责人。鲁迅生前大部分著作均由李小峰出版。
115 树的党:“树的”,英语stick的意译,指国民党右派“孙文主义学会”操纵的广州学生会组织。
116 1926年11月8日,国民政府决定由广州北迁武昌。
117 指许广平。
118 鲁迅1926年10月4日信中写道:“默念着一个某君,尤其是独坐在电灯下,窗外大风呼呼的时候。”
119 大夏大学:是由1924年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师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
120 淦(gàn)女士:女作家冯沅君(1900-1974)的笔名。
121 商震(1888-1978):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晋绥军早期将领。
122 陈友仁(1875-1944):祖籍广东兴梅地区。1922年起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123 指《写在<坟>后面》。
124 指广州《民国日报》。
125 即《坟·题记》。
126 即《桃色的云》,俄国诗人爱罗先珂所作童话剧,1922年5月由鲁迅先生译成中文。
127 尚钺(yuè)(1902-1982):河南罗山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小说《斧背》。
128 沄沁(yún qìn):即吕云章(1893-1974),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人。许广平在女师大读书时的校友。
129 1926年9月21日《世界日报》登载了女师大前总务长程干云代领俄款的消息。
130 罗静轩(1896-1979):湖北红安人。时任北京女子学院舍务主任。
131 江瑶柱:俗称干贝。海鲜食品原料,一般都是晒干的,所以也称干瑶柱、干贝。
132 成仿吾(1897-1984):原名成灏,湖南新化人。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
133 时任北京女子学院舍务主任的罗静轩,因学校失火烧死学生事件引咎辞职。报上文章中有“静轩虽不才,鬻(yù)文为生,尚足养母”等语。
134 许广平在12月23日信中告诉鲁迅,广东女师大的门房常私自扣留鲁迅寄给她的刊物。
135 指孙伏园将鲁迅与许广平相恋之事告诉女师大校医毛子震。
136 许广平1927年1月7日致鲁迅信中说,鲁迅到广州与她相聚,在北京的亲属可能会立即“爆发”矛盾。
137 二太太:即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1888-1962),日本人。
138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曾任教北京大学。其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天上飘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著海洋,海洋恋爱著月光。……
139 八道湾:周作人在北京的寓所,此处代指周作人夫妇。
140 唐餐间:指供应中餐的船舱。
141 蚌埠(bèng bù):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
142 此时许广平已怀有身孕。
143 指车耕南(1888-1967),鲁迅二姨的女婿。
144 马珏(jué)(1910-1994):北大教授马幼渔之女,1910年出生于东京,当时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因相貌甜美出众,被誉为校花。与鲁迅通过一段时间的书信。
145 令弟指许羡苏。当时住在鲁迅北平家中,帮助鲁迅母亲料理家事。
146 朱安(1878-1947):浙江绍兴人,鲁迅的第一任妻子。
147 指许广平怀孕一事。
148 即沈尹默(1883-1971),祖籍浙江湖州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凤举:即张定璜(1895-1986),江西南昌人,著名作家,创造社重要成员。
149 林卓凤:许广平在女师大的校友。
150 潘妈:鲁迅母亲雇用的保姆。
151 赵公:指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
152 四条胡同:鲁迅戏指女性哭泣。
153 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安徽合肥人。1929年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
154 小鹿:即女作家陆晶清。
155 即韩侍桁(héng)(1908-1987),天津人,鲁迅曾请朋友为他谋职。
156 即韦素园,诗人,翻译家,鲁迅曾写《忆韦素园君》一文。
157 韦丛芜(1905-1978):安徽霍邱县人。韦素园的弟弟。
158 即“奉安典礼”: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西山墓地移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59 章雪村:即章锡琛。当时是开明书店经理。
160 绍原:即江绍原(1898-1983),安徽旌德人。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领袖之一。
161 宋紫佩:即宋琳(1887-1952),字子佩,又作紫佩,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学生。
162 阿ブ:即周建人之女,阿菩。
163 姑母:许广平的姑母。下文“发表”,指公开许广平怀孕的事。
164 嚆(hù)矢: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
165 鲁迅与郑振铎准备编选《北平笺谱》,该书于1934年1月出版。
166 鸡鹜(wù):鸡和鸭。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
167 李霁野(1904-1997):安徽霍邱人,鲁迅的学生。
168 指回到北平旧寓,鲁迅此去为探望母病。
169 鲁迅与许广平的儿子。
170 胃加答:即胃炎。
171 朱老夫子:即朱希祖。
172 某太太:指朱安。
173 二太太:指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
174 老太太:指鲁迅的母亲鲁瑞。
175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视周作人为师,亦尊重鲁迅。周氏兄弟失和后,废名对鲁迅的态度变化微妙。
176 刘复:即刘半农。
177 坪井先生:即坪井芳治(1898-1960),儿科医生,曾为海婴诊病。
178 窳(yǔ)劣:恶劣、粗劣。
179 山本夫人:即山本初枝(1898-1966),日本女诗人。1917年随丈夫在上海居住,1931年与鲁迅相识于内山书店。
180 即吕云章,许广平在女师大的同学。
181 “倭支葛搭”:绍兴方言,意为窝窝囊囊。
182 一·二八事变中鲁迅寓所陷于战火,鲁迅于1月30日举家避难,至3月19日回寓。
183 即鲁迅的三弟周建人。
184 即鲁迅的堂叔周秉钧(1864-1939),是鲁迅的本家前辈,周心梅与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同以周佩兰为高祖的从兄弟,他们都是周佩兰的玄孙。
185 鲁迅独自承担维修祖坟费用,不愿因此事与周作人夫妇发生经济纠纷。
186 和荪:即阮和孙(1880-1959),鲁迅大姨之子。
187 即阮和森。子佩,即宋琳,鲁迅的学生。
188 张恨水(1895-1967):安徽潜山人,通俗小说家。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水浒新传》。鲁迅的母亲颇爱读张恨水的作品。
189 可铭:朱鸿猷(1880-1931),字可民,浙江绍兴人,朱安之兄。
190 王贤桢:即王蕴如,浙江上虞人,周建人夫人。
191 指俞芳、俞藻姐妹,浙江绍兴人。当时俞芳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生,经常去鲁迅母亲家,代她给鲁迅写信。
192 许钦文(1897-1984):原名许绳尧,生于浙江山阴。作家。1933年8月许钦文因“组织共产”、“窝藏叛徒”罪名被捕,经鲁迅转托蔡元培营救于本年7月10日出狱。
193 程瞻庐(1879-1943):名文梭,号瞻庐,江苏吴县人,小说家。
194 何小姐:指何昭容,广东人,曾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学生。
195 长连:即阮善先,鲁迅的姨表侄。
196 娘娘:绍兴方言,指祖母。
197 新台门周家:指鲁迅在绍兴东昌坊口的故居。
198 即俞芳。鲁迅母亲原拟去上海,由她陪伴。后未成行。
199 1935年11月9日,日本驻沪水兵中山秀雄被暗杀,日本侵略者遂借此滋事,一时间盛传日本军即将进攻上海。
200 即阮善先(1919-2008),又名长连,浙江绍兴人。他是鲁迅的姨表侄,深得鲁迅关爱。
201 据许广平回忆,当时因鲁迅极为瘦弱,经不起重压,特地为他做了这件比较轻的棕色丝绵长袍,但鲁迅舍不得穿,没穿几次,鲁迅去世后,这件长袍成了他裹尸的衣服。
202 即X光。
203 马理:即周鞠子(1917-1976),又名晨,周建人之女。
204 被八道湾赶出:1923年8月,鲁迅与周作人不欢而散,由八道湾迁居砖塔胡同。
205 玛利:即马理,周建人之女。
206 此信原件残缺。
207 即《沙漠间的三个梦》。短篇小说,南非小说家旭莱纳(1855-1920)作,周作人译。
208 李守常:即李大钊(1889-1927)。
209 即沈尹默。
210 丸善:日本一家以进口欧美书籍、杂志为主的会社。
211 5s net:实价五先令。
212 指1919年4月15日上海《时报》所载《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的出版广告。
213 爬翁:指钱玄同。
214 世:指蔡元培。禽男:琴南的谐音,即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215 芳子殿:芳子,即羽太芳子(1897-1964),羽太信子之妹,周建人妻,后离婚。殿,日语敬称。
216 土步:周建人次子。君,日语敬称。
217 《时报》告白:指1921年6月6日上海《时报》所载《周金文存》、《广仓砖录》的出版广告。
218 即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小说家。《永日物语》是他的小说集。物语,日语指小说、故事之类。
219 汪公:指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诗人。1921年夏,他曾将诗稿《蕙的风》寄周作人求教。
220 长井:当时山本医院的医护人员。先生:指日本医生山本忠孝。
221 宫竹心(1899-1966):笔名白羽,山东人。擅长写武侠小说。
222 雉鸡烧烤费:指周作人所译日本佐藤春夫小说《雉鸡的烧烤》所得的稿费。
223 潘公:指潘垂统,浙江余姚人,文学研究会成员。
224 哀禾:通译阿霍(1861-1921),芬兰作家。
225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浙江海宁人,军事教育家。
226 文艺复兴史:即蒋百里编纂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东方,指《东方杂志》。红毛书,指外文书。
227 做新犹太事:指沈雁冰约请鲁迅撰文介绍新犹太文学的事。
228 庆老爷:当指周庆蕃,鲁迅本家叔祖。清末举人,曾任江南水师学堂汉文教习。
229 豱(wēn)公:未详。
230 鹤招:王鹤照,当时周宅的佣人。
231 培因:英国翻译家。曾译过《哀禾小说集》。
232 译媎(jiě):意为女译者,指《战争中的威尔珂》的德译者扎典斯加。
233 头里□罗卜:《越谚》里面有“‘头哩□萝卜’‘勿得知’”的说法。
234 黄胖摏(chōng)年糕:绍兴一带的歇后语,吃力不讨好的意思。黄胖,黄疸病人。
235 许羡苏:字淑卿,浙江绍兴人,许钦文四妹。
236 新村主义:十九世纪初源于法国的一种社会运动,主张辟地乡间,以合作互助为基础组织村落,作为理想社会的模范。
237 指陈独秀的随感录三篇:《下品的无政府党》、《青年底误会》和《反抗舆论的勇气》。
238 《支那学》:月刊,日本研究中国文学问题的刊物。
239 指翻译《近代捷克文学概观》一事。
240 南罗达(1834-1891):通译尼鲁达,捷克作家。沈雁冰曾将他的《愚笨的裘纳》译载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八号。
241 加能作次郎(1886-1941):日本作家。佐藤春夫(1892-1964):日本作家,曾翻译鲁迅作品。
242 即谷崎润一郎(1886-1975):日本作家。
243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创造社主要发起人之一。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戏剧家。
244 盲诗人之著作:指爱罗先珂的童话集《天明前的歌》。
245 指周作人的女儿周静子。当时在北京孔德学校读书。
246 女高师:即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周作人在该校讲授欧洲文学史。
247 男高师:即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鲁迅在该校讲授中国小说史。
248 这里指译完《近代捷克文学概观》。
249 指西班牙作家伊巴涅支的《颠狗病》。
250 指周作人的《颠狗病》译后记。
251 即邰(tái)光典,因其筹办杂志函请周作人寄稿和题写刊头。
252 指宋春舫,浙江吴兴人,戏曲评论家。接脚,讽指接手。
253 重君:即日本人羽太重久,周作人的妻弟。
254 龂龂(yín):忿嫉。
255 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日本作家。鲁迅曾译过他的四幕剧《一个青年的梦》。
256 女师之熊:指熊崇煦(xù),字知白,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本。时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257 魇(yǎn)子:指迷乱无理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