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

    1996年4月19日

    第三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 图1

    胡佛大楼,斯坦福大学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想进一步发挥两年前我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所讲的内容……你们手头有我在南加大演讲的讲稿。里面没有哪一点是我今天不会重复的。但我想扩展我当时说过的话。显而易见,如果沃伦·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之后没有吸取新的知识,伯克希尔将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沃伦将会变成富人——因为他从哥伦比亚的格拉汉姆那里学到的知识足以让任何人变得富裕。但如果他没有继续学习,他将不会拥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企业。

    你们要怎样才能得到普世智慧呢?使用哪种方法能够让你们跻身于世上极少数拥有基本实践智慧的人士之列呢?

    长久以来,我相信有某种方法——它是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比绝大多数人所用的方法都有效。正如我在南加大商学院说过的,你们需要的是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将你们的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阅读等手段得来的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

    第三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 图2
    跨学科思考的先驱:威廉·奥斯勒爵士
    (Sir William OsLer,1849——1919)
    威廉·奥斯勒爵士是一名加拿大医生,被尊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和查理一样,也是“多元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不断提醒专业化的危险:“不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个学科,不管这个学科是多么有趣,都会把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之内。”
    奥斯勒在魁北克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求学和教书,他在该校获得医学学位。后来他成为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第一位医学教授。作为自学成为作家的医生,奥斯勒博览群书,著述颇丰,藏书更是汗牛充栋(去世时,他的书房有8000本书)。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医学的原理和实践》,在出版之后的50年里,该书再版了多次,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他拥有杰出的化繁为简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查理最喜欢的奥斯勒的名言中看出来:
    “在任何行业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是对该行业产生兴趣。”

    [查理谈论了几种在其他演讲中阐述过的特殊思维模型。]

    你们今天的阅读作业包括杰克·韦尔奇和沃伦·巴菲特分别为通用电气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撰写的最新年度股东信。杰克·韦尔奇拥有工程学博士学位。而沃伦如果愿意,能够取得任何学科的博士学位。这两位先生也都是资深的教师。

    如果你们认真研究的话,会发现普世智慧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不信你们看看通用电气取得的成就,看看伯克希尔·哈撒韦已有的业绩。

    当然,沃伦有一位教授或者说导师,那就是本杰明·格拉汉姆,他对沃伦的影响很大。格拉汉姆的学问很好,当他从哥伦比亚毕业时,有三个不同学科的系邀请他去攻读它们的博士课程,并要求他一入学就开始授课:(那三个系分别是)文学系、希腊和拉丁古典系、数学系。

    格拉汉姆的性格非常适合做学问。我认识他。他特别像亚当·斯密——非常专注,非常聪慧。甚至他的外表也像个学者。而且他是个好人。格拉汉姆对赚钱这回事并不那么用心,但去世时家财万贯——即使他总是非常慷慨。他在哥伦比亚当了30年穷教书匠,并独力或合作撰写了许多后来成为他那个学科最好教材的著作。

    所以我认为,学术蕴含了许多普世智慧,而且最好的学术观念确实是有用的。

    当然,当我谈到跨学科方法——你们应该掌握各个学科的主要模型,并将它们统统派上用场——时,我是真的呼吁你们不要理会学科的法定界限。

    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跨学科的方法组织起来的。它反对跳出学科的法定范围。大规模的企业也是这样。当然,学术界本身也反对这么做。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学术界错得有些离谱,功能失调。

    第三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 图3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小村庄,14岁那年,他被格拉斯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入读了牛津大学,毕业后回到格拉斯哥,在逻辑学和道德哲学领域展开他的学术生涯。他最重要的著作《国富论》仍是当代经济学思想的源泉。他对理性的自我利益如何驱动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解释对当时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许多企业之所以会出现那些最糟糕的毛病,功能失调,是因为人们将现实分割为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独立部门。所以如果你们想要成为好的思想家,就必须养成跳出法定界限的思维习惯。

    你们不需要了解所有的知识,只要吸取各个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就行了。那并不难做到。

    我打算用定约桥牌(的比喻)来证明这一点。假定你想要成为定约桥牌的高手。嗯,你们知道约定——你们知道要怎样才能赢牌。如果你手里有大牌或者最大的王牌,那么你肯定能够成为赢家。

    但如果你们手里有一套墩或者两张短套花牌,要怎样才能得到其他你需要的牌墩呢?喏,标准的方法有六七种。你可以做长套花牌,可以飞牌,可以扔牌,可以交叉将吃,可以挤牌,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误导防守方犯错。这些方法并不算多。

    但如果你们只懂得其中的一两种,那么你们肯定会一败涂地。

    第三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 图4

    《小红母鸡》是经典寓言,它用许多事例来说明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查理的自学建议遥遥呼应了马克·吐温的经典名言:“我从来不让上学影响我的学习。”

    此外,这些方法相互之间也有联系。因此,你必须懂得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否则你就无法把牌打好。

    同样,我曾建议你们正反两面都要考虑到。优秀的桥牌庄家会想:“我要怎样才能抓到好牌呢?”但他们也会反过来想。(他们会想:)“犯哪些错误会导致我手里全是烂牌?”这两种思考方式都很有用。所以,要想在人生的赌局中获胜,你们应该掌握各种必要的模型,然后反复地思考。桥牌的哲理在生活中同样有效。

    定约桥牌在你们这代人里不流行了,这真是悲剧。中国人的桥牌玩得比我们好。他们现在从小学就开始教桥牌。要是他们也实行资本主义,天知道他们该发展得多好。如果我们美国人不懂桥牌,却和一群精通桥牌的人竞争,那么我们就又多了一个没必要的劣势。

    由于你们的学术结构大体上并不鼓励你们的思想跳出法定的学科界限,你们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学术对你们来讲非常有用,但是你们的老师没有教对。

    我为你们设想的对策是我很小的时候在保育院学到的:小红母鸡的故事。当然,故事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那我就自己来吧’,小红母鸡说。”

    所以如果你们的教授并没有教给你们正确的跨学科方法——如果每个教授都想过度地使用他自己的模式,对其他学科的重要模型弃之不用——你们可以自己改正那种愚蠢的做法。他是个笨蛋,并不意味着你们也要成为笨蛋。你们可以向其他学科学习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模型。只要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你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第三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 图5

    如果你把自己训练得更加客观,拥有更多学科的知识,那么你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比那些比你聪明得多的人更厉害,我觉得这还满有意思的……

    再说了,那样还能赚到很多钱,我本人就是个活生生的证据。

    [查理谈起了第四讲中详细描绘的可口可乐案例,并讨论了味道的重要性。]

    我最喜欢的商业案例之一是好时公司的故事。好时巧克力的味道很独特,因为他们用来制造可可脂的石磨非常古老,是他们19世纪在宾夕法尼亚州开业时传下来的。他们的巧克力含有少量的可可豆的外皮。因此好时巧克力的味道很棒,人们都很喜欢。

    第三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