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季名臺 - 图1
    01. 季名臺,《九州分野輿圖古今人物事跡》,1643年。這張圖看似完全是中式的中國地圖,但仔細研究之後,會發現是一張中西合璧、描繪整個歐亞大陸的地圖。
    01. 季名臺 - 图2
    02. 在右頁這張1280年的出獵圖上,宮廷畫家劉貫道把忽必烈置於畫的中心,眾獵手、妃子與宦官圍繞著他。當年,65歲的忽必烈已經不打獵了,但他喜歡想像自己置身獵場,而他的中國肖像畫家因此照辦。注意前景人物身邊的狩獵動物,尤其是獵豹。
    01. 季名臺 - 图3
    03. 15世紀法國插畫家想像的忽必烈打獵場景,出自插圖版《馬可.波羅遊記》手稿。波羅關於忽必烈打獵時帶著一隻獵豹,獵豹趴在馬屁股上的說法,令歐洲人浮想聯翩。畫中除了鹿以外,每一樣東西都跟忽必烈的現實生活無關。插畫家純粹是盡其所能,想像蒙古人狩獵場景可能的模樣。
    01. 季名臺 - 图4
    04. 合贊汗與闊闊真的官方肖像,收入於拉施德丁的《史集》。畫面根據呈現大汗(左)與其皇后(右)的古老的蒙古傳統,將這對王族佳偶安排成地位平等。沒有證據顯示畫家是根據合贊汗與闊闊真的真實長相所繪。
    01. 季名臺 - 图5
    05. 蒙古軍隊在攻城戰中使用投石器,出自拉施德丁《史集》。圖中投擲的是石塊,而非感染了鼠疫的屍體。不過,只要關於此事件的唯一一份義大利語史料為真,那麼金帳汗國的軍隊用於卡法,將鼠疫傳給歐洲人時,用的就是這種技術。
    01. 季名臺 - 图6
    06. 迦勒石碑的碑頭。這塊石碑(145公分高,76公分寬,13公分厚)在1409年製作於南京,於 1411年運至錫蘭,立在棟德勒的廟宇。1911年,石碑於迦勒重見天日,如今藏於可倫坡國立博物館。居右者為中文碑文,居左者為泰米爾語與波斯語(以阿拉伯文字寫就)碑文。碑文內容各異,分別根據適合題獻給佛陀、毗濕奴與阿拉的內容而寫。
    01. 季名臺 - 图7
    07. 《坎迪諾地球平面圖》繪製於葡萄牙,在 1502年偷渡出境至義大利。由於這張平面圖加入了最新的地理發現,因此代表歐洲人當時對世界認識的頂點。圖上出現 1494年劃設的托爾德西利亞斯子午線,世界的管轄權以此線劃歸由葡萄牙(子午線以東)與西班牙(子午線以西)掌握。地圖右邊從東南亞南端往東北延伸的海岸線相當簡化,證明製圖者缺乏中國相關的可靠地理知識。
    01. 季名臺 - 图8
    08. 1492年,馬丁.倍海姆在紐倫堡製作了一個木製地球儀。圖為地球儀的大洋側(東側),圖右為歐洲與北非,圖左為契丹。兩者之間有著廣大的大東洋,而沒有美洲的蹤影。
    01. 季名臺 - 图9
    01. 季名臺 - 图10
    09. 高麗使臣離開南京場景的卷軸畫,約1410年代。這份卷軸或許是使臣臨行前,中國東道官員送的紀念品。雖然圖中的南京只是概略,但還是畫了知名的地點:甫完工的大明建國皇帝——朱元璋的皇陵擠在右邊,代表圖上畫的可能是1410年代的場景。
    01. 季名臺 - 图11
    10. 利瑪竇(左)與徐光啟(右),在一座基督教祭壇前擺好姿勢。這是《中國圖說》(China Illustrata, 1667)一書的插圖,作者阿塔納修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將耶穌會傳教士回報給歐洲的中國相關新知編纂成此書。這張圖的構圖表現出耶穌會士的看法:傳教要成功,則有賴於歐洲人與中國人之間在地位與尊嚴上的平等。
    01. 季名臺 - 图12
    11. 1596年,荷蘭版畫家巴普蒂斯塔.范多特坎(Baptistra van Doetecum)為揚.哈伊根.范林斯霍滕(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的《印度遊記》(Itinerario),製作了這張萬丹地圖。這一版的地圖可能是書出版幾年之後,單獨印製再手工上色的。此圖採取由北往南,從歐亞船隻下錨的港口看向萬丹城的視角。王城區位於中間。左邊的大廣場與攤位則是大市場。右邊用柵欄圍成的區域,是當局用來讓外國商人(中國與歐洲皆有)隔居的地方。
    01. 季名臺 - 图13
    12. 大明末代皇帝自縊。此景為衛匡國《韃靼戰紀》的插畫家想像之作。這張插圖結合了1644年4月25日早上的兩個瞬間——萬念俱灰的皇帝先是殺了自己的女兒,接著逃到紫禁城外的山丘自縊。此景完全出於想像;完全沒有畫他自縊的中國畫作存世。
    01. 季名臺 - 图14
    13. 這張第七世達賴喇嘛的唐卡,遵循傳統圖像手法,將這名高僧與他的前世銜接起來。觀世音菩薩出現在第七世達賴喇嘛的頭頂上,而釋迦牟尼佛則在他的正上方。他的下方是第三世與第五世達賴喇嘛。右上角的兔子,令觀者想起古代印度民間傳說佛陀曾化身為一隻兔子。
    01. 季名臺 - 图15
    14. 這張高人氣美柔汀版版畫的原圖是 1793年,法國肖像畫家亨利—皮耶.丹路克斯因法國大革命而流亡倫敦時所繪製的油畫。
    01. 季名臺 - 图16
    15. 〈責打之外〉。這張漫畫刊行在 1905年9月6日《晨間主導報》,畫的是一名在南非的中國礦工,遭到亨利.普列斯的折磨。由於引發大眾的密切關注,這張圖影響了不列顛選民,在1906年的選舉中支持自由黨。
    01. 季名臺 - 图17
    16. 這張圖來自周培鈞(音譯)在北京的畫室所推出的刑罰圖冊,畫的是刑求盜匪以讓他供出同夥的場景,時代約落在19、20世紀之交。畫中沒有描繪出血腥的細節。這類圖畫是專為來到中國的歐洲訪客而繪,歐洲人買來當作紀念品,傳回本國,當成中國司法與倫理常態的證明。
    01. 季名臺 - 图18
    17. 一名年輕人在衙門院子裡遭到刑求的照片,可能是在中國北方,時間在1900年之後不久。
    01. 季名臺 - 图19
    18. 報紙上,梁鴻志離開上海受審地點的照片。1946年6月21日。
    01. 季名臺 - 图20
    19. 東半球,畫在一張19世紀中國海防地圖卷軸的頂端。這張世界地圖是把中國的標準呈現,與歐洲自麥卡托以來的世界平面地圖布局(今稱范德格林滕投影法〔Van der Grinten projection〕)加以重疊。製圖師讓大清國顯得盡可能的大。
    01. 季名臺 - 图21
    20. 演變:中國在1600年、1700年與1800年的疆域,與阿德里安.布呂(Adrien Brue)的《中華帝國與日本全圖》疊圖而成。這幾張圖與今日的地圖不同,沒有明確畫出國界線,因此這幾張圖只是大致情況,而非大明國與大清國的疆界精確再現。
    獻給菲.西姆斯(Fay Sims)
    且讓我錯引安.布拉德斯崔特(Anne Bradstreet)寫給丈夫的詩,
    寫於大明國垮臺的一、兩年前,當時的中國仍有異國情調,
    若有兩人長相廝守,必是你我。
    若有妻為夫所愛,必然是你;
    我珍視汝愛甚於整座金山,
    甚或東方的所有財富。
    天地間有大界限,
    華處乎內,夷處乎外,各止其所,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丘濬(一四二一—一四九五),引自第五章
    東西之通理也。
    ——徐光啟(一五六二—一六三三),引自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