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革命:从河流、航线到互联网数据
我不敢妄言什么才是互联网的本质。
从技术角度来说,互联网是一些被连接在一起的设备。但是,这些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对我们的生活、经济,甚至是政治制度,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
我深表赞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互联网的历史意义:人类是社会动物,有交往的本能(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阻碍人们交往的是远距离带来的高成本;不断消除距离,让地球成为交流无障碍的“地球村”,这种渴望推动着技术进步。互联网是截至目前的最高技术成就,是人性本质的最佳体现。
19世纪20年代英国修筑铁路,是人类近代史上大幅度地消除距离的例子。铁路的影响要早于互联网,而且更迅速一些。而当时的铁路建造者并未看到它的潜质,他们仅修了一条很短的铁路,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首先发现铁路重要性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s),他们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从维也纳到布拉格。
电信技术进一步消除了沟通的距离。现在很多金融服务机构的客户服务电话业务部(专门处理从客户那里打来的电话,诸如“我的股息支票在哪里?”等)从美国中西部移到了印度的班加洛尔(Bangalore)。印度有相当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讲英语的妇女,她们去上学的目的就是学到纯正的美语。如果你从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打电话给这个业务部门,你根本分辨不出你在和谁说话。如果客户问到一些非常规性问题,这些接线生就会将电话转给美国本部。作为顾客而言,你根本不知道那些处理客户电话的人在哪里工作。将公司客户服务部放到印度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工资水平的不同,而且是因为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中,你根本找不到愿意做这种极为枯燥工作的人。
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早前,中国的两个陌生人想要互相认识,可能需要借助三姑六婶的帮助和介绍,依据“六度分隔”理论,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5个人。也就是说,中间平均需要5个人牵线搭桥,才能认识。那么这个时代,人们认识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只要关注其Twitter、微博,或者通过朋友间的微信群即可。六度空间的原理没变,但是一个微信群,就让六度瞬间变二度。
以往,物理空间是个很大的成本和载体,写信需要双方的具体地址;打电话虽然跨越了空间限制,但是双方需要同时在线上。而现在,我们的沟通已经打破了地域以及时间限制。比如:微信、微博上的一个问题,对方可以即时回复,亦可以在半小时后再做回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已经高到其成本趋于零的地步。相对来说这比异步的传统邮件方式更为便利。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受对方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的地域以及时差的限制。以往通过写信的方式传达消息,可能需要长达两个月,而现在,可能只需两秒钟的时间。
手机、移动设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做到了“接近同步的异步”。相较于以前电脑客户端供选择的“离线、忙碌、隐身”状态,微信已经完全没有所谓的“在线状态”。我们可以认为,手机应用,比如微信的设计,是基于手机是人身体的一部分的假设,正如广发手机银行的宣传语所说:“随时随地随身随享,这是自由。”
所以说,互联网最大的影响,就是通过提高沟通效率的方式,消除了距离。
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是随着沟通效率的提升而不断升级的。根据下面讲到的历史经验,互联网作为更先进的社会交往工具,必将再造人类文明。商业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被互联网再造实是“天注定”。
图 1 人类文明发源地都围绕着河流产生
一开始,人类的文明围绕着河流产生。因为水源让耕种成为可能,河流对古代文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见图1)
图2 全球的交通系统(来源:http://news.buzzbuzzhome.com/)
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如空中航线、海上航线,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到达远方,所以,交通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见图2、图3)
图3 2010年全球交通图(来源: http://www.internet-history.info/)
物理距离的延伸,慢慢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话)发展和引爆。
图4 2012全球互联网地图(来源: http://www.internet-history.info/)
如今,“大数据生态河流学说”提出了观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流通,就像“信息的河流”一样,孕育产生了新的文明:信息文明。
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沟通的效率,消除了距离,并甚至因此提升了人类的文明水平。从欧亚大陆文明领先于大洋洲和南、北美洲的历史经验来看,信息越密集、交互越快速,文明就越先进。(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