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免费——羊毛出在猪身上
“免费”,似乎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的基本形态,也是互联网对传统企业最有颠覆力的地方。
趋势科技、瑞星等杀毒软件公司原来都是靠卖盒装杀毒软件赚钱的。后来它们自己革了自己的命,把杀毒软件免费,然后通过收每个月的病毒库更新赚钱。这个转型很成功。可是后面来了一个疯子叫“奇虎360”,它说:我不但杀毒软件免费,我更新病毒库也免费!这让很多杀毒软件厂商想不明白,360靠什么生存!
前面讲到的盛大《传奇》游戏,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后面来了一个疯子叫“巨人”,说我的游戏《征途》免费玩!不但不收0.29元/小时的费用,你还可以在游戏里面打工赚钱!
微软的Hotmail邮箱、163邮箱、新浪邮箱的高端版本,原来都是要收费的,而且其容量在今天来看很小,只有几十兆。后面来了一个疯子,叫作谷歌,宣布我提供1GB(相当于1000MB)的邮箱,而且还免费!
微软提供的云服务只有7GB的空间,超过要收费。后面来了一个疯子,叫百度:我提供3TB(相当于3000GB)的空间,还免费!疯子后面还有疯子,腾讯说:我也免费,10TB!
券商经济行业,一直是靠交易费赚钱的,这个交易费是多少,不同券商、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客户都不一样。腾讯国金发布“佣金宝”,把最高千分之三的股票交易费,降到令人震撼的万分之二,几乎等于免费,并让保证金享受货币基金收益,掀起转户潮。
在互联网上,“免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以至于以前创业公司寻找投资,需要回答VC的问题:腾讯也做你怎么办?变成了:有个傻子做个免费的你怎么办?雷军说:互联网行业从来不打价格战,它们一上来就免费。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必须要深刻理解这个“免费”背后的商业逻辑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的“免费”,只不过是在你收费的地方我免费,因为我能通过别的地方赚钱。也许赚的还是你的钱,也许赚的是别的用户的钱,也许赚的是广告商或者其他人的钱。
著名畅销书《免费》仔细描述了这种在互联网上,因为效率提升,边际成本下降,而被发扬光大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减法时代的新商业模式。免费无外乎几种方式:
直接交叉补贴:用付费商品来补贴免费商品。比如前文举的杀毒软件的例子,杀毒软件免费,但是每月的病毒更新库收费。比如使用QQ免费,但是通过QQ游戏等想办法向客户收费。在传统行业,这种办法也常常被使用,比如剃须刀架免费(或者很便宜),通过卖刀片赚钱。
三方市场:由第三方来支付用户的使用费。典型的例子是谷歌,用户搜索并不付费,但是谷歌把用户的“兴趣点”卖给了广告商,由广告商来付费。用户要接受网页上出现的上下文相关广告。在传统行业,这种办法也常常被使用,比如电视台广告。
免费加收费:一部分人付费,一部分人不收费。还是比如QQ,大部分用户是免费的,但是如果你想享受特权,可以成为VIP用户,这部分用户的费用补贴了免费用户。再比如说巨人的游戏《征途》,大部分人免费在玩,但是总有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能力超强,忍受不了慢慢升级,就会花钱买很多道具。
因为互联网导致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事实,企业可以把一些基础服务在几乎没有成本的前提下“免费”,然后在这三种“免费”模型中,找到自己的盈利渠道。
本书最一开始提到了《三体》中的“降维打击”。降维打击,其实就是商业模式的打击,就是重构价值模型,把你收费的地方免费,我另外找地方收费的竞争方式。微信的免费,相对于短信的打击,小米电视的免费(BOM价格),相对于传统家电厂商的打击,都是如此。
我曾经总结过一个简单的“互联网创业”的行业方向:(1)找一个利润高到你恨的行业;(2)这个行业赚的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钱;(3)不涉及国家垄断的战略资源。
作为传统企业,要反观自己的是:(1)我们这个行业的利润高不高?(2)我们赚每一个用户的钱的边际成本是不是不高?(3)我们的行业是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
如果回答都是“是”,那么,在等着互联网公司杀进来之前,我们自己先要坐下来好好研究推演,怎么用“免费”的方式,颠覆自己的行业。在这方面,一些传统大公司已经开始做了,我帮助包括海尔这样的巨型传统企业,专门做了“颠覆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