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长尾理论——对80/20定律的彻底叛逆
“互联网思维”是今天非常火的一个词,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解释,并且吵得不可开交。很多人都喜欢用“其实,互联网的本质是……其他都是忽悠!”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足以证明,这个被神话的词,是多么地诱人。看了那么多观点,那么多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定义后,我的感觉是:你需要什么,神奇的互联网思维就是什么。
我不解释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们反过来谈谈,什么是传统思维。我在前面的章节提到,我认为,传统的思维只有一个:捍卫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既得利益。
在传统的思维中,不少的利益是来自于:你不知道!
比如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双在商场里售价1500元的名牌徒步鞋,成本可能不到150元。就算你知道了这个价差,你不知道一双号称300元的正品鞋是不是真的;就算你知道300元是能买到正品的,你也不知道从谁那里能买到。传统企业以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称为重要盈利手段。比如,在不同的销售区域,同样的徒步鞋,货号不同,使得消费者无法比价,以达到在消费能力强的地方售价更高的目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商业渠道没有价值。传统的商业渠道,填补了这个信息不对称,承担了预先检验货品真伪的责任、把货品摆设到商场供你挑选的工作、垫付款项给厂家的责任、承担退换货等售后服务的责任等。因此,传统渠道,也因此获取了相对于货品成本价数倍的收入。
这些收入,并不完全等于利润。我们批评传统渠道暴利也是不对的。在那样的效率下,成本很高,其实,很多渠道商并没有赚到很多钱。消费者以5倍于成本的价格买到货品,而大部分商人却都没有赚到可观利润,这是整个社会的效率损失。
互联网让沟通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后,一双成本150元的鞋,怎么算,卖500元都有赚的时候,而商场怎么算,卖500元都要赔的时候,变革就开始了。你去抗拒,从大趋势来说,是毫无用处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的是思维模式。转型,就是要正视互联网减法,逐步放弃原来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既得利益,利用对行业的洞察,在新的信息效率下,寻找新的价值主张。
为了建立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我向大家推荐第二本书:《长尾理论》。这本书,可以说是互联网思维的奠基之作。
我们可以把长尾理论浓缩为简单的一句话: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Niche)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
比如,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长尾应用,他不是面向10个最有钱的人,每人收100万,而是面向100万人,每人收0.1元。在发短信的易用性、业务的可管理性到达了一定程度后,“赚全中国每人1元钱,就赚了13亿”这种事情变为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盛大游戏。盛大早期有一款游戏叫作《传奇》。当时盛大还在卖游戏点卡,玩一小时游戏0.29元,这价格并不高。但是据说这款游戏同时平均在线玩家有100万人,算下来人均成本只有0.05元。也就是说,一天24小时,盛大就能从这款游戏上赚600万。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公司的创业模式,一下子全都变成了借助资本的力量,在早期用各种方法聚集大量活跃用户,不求盈利,甚至不求有收入,因为大家相信,只要掌握了用户,就一定有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坚信20/80理论,就是20%的产品,创造了80%的利润。但是在互联网上,因为“传递价值”的环节的大解放,现实世界的货架有限性到互联网世界货架的无限性的大解放,导致真正热销的,不再仅仅是大热门。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不是20%的大热门产品统治世界,相反,而是每个品种卖得都不多,但是加在一起就是巨量的长尾,统治这个世界。有数据显示,在互联网上,有98%的音乐,至少被购买过一次,平台大量的收益,来自尾端。
因为互联网对信息流做了减法,我们能够用非常高的效率获取大量的“长尾用户”。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巨大的用户技术上,找到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