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信息平台的结构端点
2013年8月,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贝索斯宣布,将以2.5亿美金私人收购《华盛顿邮报》。尽管有媒体称,贝索斯此次以个人名义出手,是为了朋友情谊,救经营困顿的《华盛顿邮报》于水火之中。但是如果我们细读贝索斯当天的新闻发言,就可以看到这位用互联网改变出版业的创业者,正在寻找新闻媒体的新出路:
未来几年,《华盛顿邮报》不可能再一成不变。不管有没有易主,这份报纸必须改变。互联网正在变革新闻行业的几乎所有元素:例如缩短新闻制作周期,侵蚀这个行业长期依赖的收入来源,触发各类新的竞争,而不少这类新来的竞争者只需承担有限的,有些甚至无须承担任何新闻制作成本。
对此,我们没有一份线路图,而绘制这张地图也绝非易事。我们必须创造,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实验。读者是我们的试金石,要理解读者关心什么,从政府、地方领袖、餐馆开张、童子军团、生意、慈善、州长、体育,再从那里回溯往前。对于这项创造机会,我欣喜至极且乐见其成。
也有评论者将此举看作意义非凡,是互联网向传统媒体扩张的又一力证。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此刻每一个信息的端点,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新商业模式的起点。
无论是成为高端内容的制造商——销售品牌,还是成为信息平台的信息节点——推动社群商业模式,这都不失为一种传统媒体的转型尝试。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原来的贩卖发行量的模式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
Facebook每月的页面浏览量超过了1万亿,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至少25%。有了这样高的使用率,谁还需要付费墙(pay walls,新闻提供商推出的一种网上付费阅读模式:网络用户需对在线内容付费才能阅读,也即为网上的内容阅读设立收费门槛——译注)这个新闻行业最新的救命稻草呢?
传统媒体本质上,就是“线下时代的流量分发者”。这种印刷、物流的低效率分发,遇到互联网,不管怎么优化,就像太极拳遇上机关枪,毫无还手之力。
更多的“新媒体”正在以非媒体的形态崛起。比如:
Summly:构建入口
去年雅虎以3000万美金收购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是运用相关算法,生成在手机上显示的新闻摘要。这种摘要不是通过编辑生成的,而是通过计算法。Summly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新闻流量入口,因为它很短,可以迅速分享,如果你需要看更为详细的内容,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关的页面。
Flipboard:构建平台
新闻的集成让Flipboard成为了资本追捧的焦点。很多人在用这个APP,国内也有不少的追随者。它通过集成各大媒体的信息,自动排版,生成用户定制的页面。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互联网意义上的报摊。合作媒体与Flipboard通过贩卖页面广告来分成。
Facebook,微信,Linkedin:社交沉淀用户
如果我们用互联网加法和互联网减法来剖析传统媒体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减法扫除了一切信息的中介渠道,因而从新闻的发生端到消费端的距离被缩短了,人们不再需要记者解读、编辑审查,印刷纸张最终运送到当地的书报亭。而互联网加法让每个人参与到内容的创造,造就了最为热门的“当事人报道”,当新闻以群包的方式在迅速生成的时候,当视频和文字的生成成本迅速降低的时候,信息被以一种近乎免费的方式高速传播。
另外,信息在互联网传播的路径中获得了价值的增值。拥有1.2亿下载量的网易新闻客户端是在中国“微博热”和“微信热”的潮流中的一个奇迹。很多网友乐于使用这一APP阅读新闻,并非是因为网易拥有非常强大的采编团队和报道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客户端将用户评论放在了非常醒目的位置。很多网友是冲着评论去看新闻,而不是为了看新闻,顺带看评论。当评论成为了用户获得乐趣或者认同感的内容“众筹”基地的时候,这个新闻产品的黏性和扩散度都大大加强了。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不是一个即将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而是在过去10年中已经经历了互联网的冲击和洗刷。但是,更为显著的是,当最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兴起时,传统媒体最后的消费场景被取代了,这才给予传统媒体人以当头棒喝的打击。这对于尚未完成专业化的中国传媒行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如何融合移动载体,再造一个媒体帝国,将成为这个行业未来5年最具颠覆性的话题。让我们记住Tim Forbes提姆·福布斯的话:
新闻的采编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将持续变化。高质量的新闻依然可期——以不同的方式。它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以不同的方式消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伟大的记者从事他们擅长的工作。
放到商业价值模型中,也就是说,内容不灭(创造价值:设计、制造内容),而报纸、杂志这种载体在消亡(传递价值: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都被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