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赌雷军,还是董明珠?
2013年的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的时候,新晋中国首富王健林和退而不休的马云联合为雷军和董明珠颁奖。
雷军和董明珠,一个缔造了百亿美元小米科技的奇迹,一个带领格力电器实现了销售额过千亿的传奇。董明珠和雷军在舞台上设了一场“10亿赌局”:5年后小米科技营业额能否超过格力电器。
这是一个传统制造型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赌局。在讨论这个赌局之前,我要先纠正董明珠对雷军的几个误解:
除了第三章分析过的雷军不懂共赢的误解,人们普遍还存在一个误解:小米只会营销。
主持人说雷军的模式是“营销就是生产力”的时候,雷军抢过话筒,他说今天造成了一个巨大的误解,我们其实最注重的是产品,因为好产品本身就是营销,我们自己很少做营销。但是马云、王健林、董明珠,包括陈伟鸿,颁奖式上不断往雷军身上贴的这个“只会营销”的标签,估计他是拿不掉了。不过,这怪不了别人,要怪就怪自己,无意或者有意让满世界都是小米授权或者没授权的各种营销课程:《小米的秘密:自媒体营销的真相》《小米的粉丝营销之谜》《小米:玩转体验式营销》,等等。我知道,如果给雷军15分钟,他一定会说,我们的经验是:(1)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而迭代的MIUI是一切的核心;(2)用最棒的硬件,卖中等的价格;(3)用互联网的模式销售,贴近用户。我真心认同雷军的观点,但是,小米自己这几年默许的“营销”标签,今天反噬品牌价值,也许首先要自己反省。
第一次获奖的新贵雷军被高高捧起:一年间销售额破300亿人民币,在天猫和微信两次展现实力,从电视到路由器不断扩张品类。小米科技这家消费电子企业的耀眼成绩几乎衍生出了一套成功学教程:“小米式营销”和“雷军方法论”,引得从餐饮到汽车的传统企业前赴后继拥抱“互联网思维”。
雷军总结小米的成功依靠三点:第一,轻资产,它没有工厂,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第二,采用电商直销模式,没有渠道成本;第三,加大投入研发和用户沟通。“用互联网的基因重新做消费电子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小米就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
也就是说,小米同时利用了互联网减法和加法,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董明珠反唇相讥——格力电器的传统制造业模式几乎和小米完全相反:厂房遍布南中国,海外设厂。格力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将产品制造看作格力的关键灵魂。公司和经销商一起打造了庞大的经销体系,在全国有数万家专卖店和服务中心。“格力电器不靠价格,靠技术。同时我有优秀的服务。”
这两者对打的赌局,并非是一场轻营销重制造的赌局,而对赌的是:两者对于未来市场截然不同的解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