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精益创业——速度比质量更重要
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创业兴盛时代,但无数创业公司都黯然收场,以失败告终。对于新创企业,传统的管理思维并不适用。所以新一代的创业者需要找到建立成功企业的新思路。《精益创业》这本书归纳了新创企业以惨败告终的情况比比皆是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好的计划、可靠的战略和深入的市场分析造成的诱惑。在早期,这些都是衡量成功可能性的指标。把它们也套入创业企业中去的想法令人难以抗拒,但是此路不通。因为新企业的运营当中包含了太多不确定性。企业还不知道谁是自己的顾客,自身的产品应该是什么。
第二个原因在于,当目睹运用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摆脱困境后,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干脆撒手不管,回到“想做就做”、跟着感觉走的状态。
保罗·格雷厄姆曾在《黑客与画家》中提出,产品开发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圣母玛利亚模式,企业内部团队封闭开发,花N年时间,努力把所有可能性都想到,然后召开发布会,隆重登场,就像圣母驾着祥云而来;另一种是互联网企业中常见的迭代开发模式,即先推出一个用户最需要的功能,然后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完善。
后者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的体现,是互联网加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句话总结《精益创业》:先在市场中投入一个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优化,以期适应市场。
我们有时简单称之为小步快跑。
要多快算是快?花3年时间研究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听到反馈,半年后开发一个新版本,又过半年再推出第二版显然已经太慢了。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是每周都发布一个新版本。不只是小米,如果你手机里装的APP比较多,是不是几乎每天都有软件提示要更新了?按周发布产品更新,几乎已经成了手机产品的标准动作。
企业发展多快叫作快?小米用4年时间从0做到316亿的销售额算不算快?雷军说:
我就是坚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觉得在互联网的今天,我们小米用了4年时间才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确实太慢了,我每天都在焦虑,我们可不可以更快一点儿。互联网真的把速度看得非常重要,所以,怎么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提速是所有互联网企业最关键的问题。有时候,快就是一种力量,你快了以后能掩盖很多问题,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往往风险是最小的,当你速度一慢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所以雷军说: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这些互联网公司努力得连命都不要了。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如此拼命,干了4年的苦活累活(雷军每天只睡四五个钟头),你除了比他们更拼命,别无他法。
那么,互联网企业常用的组织和产品开发的方法论,适不适合传统企业呢?我们认为,对于有志互联网化的传统企业,是必须了解,并结合使用的。互联网公司并不是因为在互联网行业,就能够轻轻松松所向无敌。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其实比很多传统行业更加残酷。在这个赢家通吃的行业,要求必须有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比99%的同行更加努力,更加快,才有1%的机会活下去,而精益创业提出的“最小可用品”“客户反馈”“快速迭代”,则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法宝。
所以,如何能和互联网公司一样快,是传统企业要研究的课题。
我分享一些我很认同的《精益创业》中的一些观点,供想做互联网加法的企业参考:
“产品”的定义:它包含了把普通人转变为顾客的所有价值来源。顾客在和企业的互动中体验到的任何事或物,都应该被认定为公司的产品。
精益的思维方式把价值定义为“向顾客提供利益”,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浪费。
我们要做的是集中精力,尽量把反馈循环流程的总时间缩减到最短。
不管在企业和顾客之间有多少中介物,最终端的顾客才是会呼吸、会思考、会做出购买决定的个体。
如果我们不知道谁是顾客,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质量。
一家成功的新创企业迟早要直面快速跟进者的竞争。先发优势几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避开消费者的那种秘密开发状态所争取的时间,也几乎不可能带来起步优势。唯一的取胜之道是比任何人学得更快。
创业活动中只有5%用于构想大创意、商业模式、进行书面策划以及分配胜利果实。剩余的95%都是用创新核算来衡量的艰苦工作:诸如决定产品优先排序、确定瞄准或倾听哪些顾客,以及有勇气把伟大的理想投入不断的测试和反馈中去。
新创企业的生命线:速度与灵活
一家新创企业成功快速增长的优势在于即便企业逐步走向成熟,还能保留其创业基因。今天的企业必须学会掌握持续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共存的组合管理。
不管是新创企业还是企业内部的新创团队,都要具备三种架构特征:稀少但稳定的资源,开发业务的独立权,以及与绩效挂钩的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