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新锐商业逻辑
董明珠担心雷军拿不出10个亿,而雷军则在后面的一次演讲中说道:
前面主持人介绍我刚拿了年度经济人物,其实还有一件事比它更热,就是我和董明珠的赌局。我觉得我赢的概率是99.99%。
雷军是4家公司的董事长或CEO,即为香港上市公司金山软件的董事长,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欢聚时代的董事长,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顺为基金的董事长。而在2013年,他的名字被频繁地和“小米”连在一起。
2010年,雷军初创了小米;2012年,小米成功销售719万部手机,全年含税营收额达 126.5亿元人民币;2013年,小米成功销售1870万部手机,全年含税营收额达316亿。雷军承诺2014年将出货4000万部。刚刚成立3年的小米,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创业公司之一。
我从一开始就认准,这是一个百亿美元级的机会。
到底是什么带来了小米爆炸式的发展?“小米用包括软件、硬件和应用生态(互联网服务)的整体方法,创造了全新用户体验的同时,也颠覆了中国公司在这个领域的传统做法。”晨兴创投合伙人刘芹说。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服务,就是雷军所说的“三驾马车”。
雷军的第一架马车,是硬件。小米还开创了智能手机领域的“材料成本(BOM)定价”模式,结合互联网的特性,进行高效的口碑传播,并运用电子商务方式减少渠道成本,这使得小米手机在提供顶级性能配置的同时,能保持价格优势适中——市场上同样性能配置的智能手机价格大多都在2000元以上,苹果、三星等高端智能手机售价高达 4000~6000元,但小米的手机价格只有1999元。
在一次演讲中,雷军是这么说的:
我们整个产品的BOM价(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是非常贵的,尤其是两年前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是贼贵贼贵的,贵得一塌糊涂。但是当时我想反正就是入场券嘛,我呢就随BOM产品定价,BOM是多少钱,我就定多少钱。大家知道BOM不是真实成本,还有研发成本、模具等一堆的成本,我们全不管了。因为互联网公司做成本的时候,搜索花了多少钱啊,不都是免费的嘛,E-mail也是花了多少钱去存储啊。前一段网盘大家都做到10个T全免费了,我算了一下,10个T要是全存满,每年就要为这个用户花3.5万块钱,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全免费了。
因为今天这是硬件行业的会议,在互联网行业里面,免费都是稀松平常的想法。BOM定价实际上就是免费模式,所有的钱都是供应商的钱,不是我的钱。因为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量,摩尔定律在智能手机行业这个阶段是存在的。每个季度都有一定的降价,通过这个降价,我相信小米能挣到钱,所以当时是我下定决心按BOM定价的。
有人说,在硬件领域按照材料成本定价,就相当于在软件领域的免费,因为完全没有计算人工、设计等一些其他开支。但是按照材料成本定价,是不是就真的完全不赚钱了呢?雷军说,“只要有足够的量,摩尔定律在智能手机行业这个阶段是存在的。每个季度都有一定的降价,通过这个降价,我相信小米能挣到钱。”小米手机在2013年缴税42亿,净利润30亿。这说明,小米手机还是赚钱的。
材料成本定价,然后利用每个季度的降价来挣钱,一位在北大教国际贸易的老师告诉我,在经济学上,这叫forward pricing(远期定价)。这就是小米的计划。小米并不是真正的成本定价,因为随着配件的降价,小米手机并未随之降价。通过远期定价的实施,超级震撼的价格为小米带来了便宜实用的口碑,也因此圈进了大量的MIUI用户。
而MIUI(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手机操作系统),是小米的第二架马车。在MIUI开发的时候,小米为用户、发烧友,提供了非常多的参与感,MIUI的一部分功能是用户参与开发的,小米官方称目前有10万人参与操作系统MIUI的开发,这是令任何采用传统开发模式的公司都觉得不可思议的。这是互联网加法时代的玩法。
据小米提供的数据,MIUI的月用户数和营收额均突破了3000万,单是仅2013年12月这一个月,小米向MIUI生态中的开发者的分成,就已经达到1800万。这意味着,在2014年,小米将有可能以零利润的市场策略争夺移动及家庭客厅(电视机)市场,在迅速累计数亿用户的同时,通过MIUI达到盈利目标。
所以,小米本质上是一个OTT(Over the Top,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把硬件设备、电信网络管道化)的商业模式,通过多样化、便宜的硬件占领市场,然后通过OTT上的软件赚钱。
雷军正是董明珠说的“用纯粹的‘商业精神’来决定发展思路”。而董明珠的“核心技术”,在雷军的商业模式颠覆之上,是不是也正如马云说的“在机枪面前,形意拳和太极拳是一样的”?
董明珠和雷军之争,其实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