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肥胖
教皇:从彼得到方济各
纵观罗马天主教有史以来305位教皇及对立教皇的长名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显著的医学结论:他们被授予圣职后的5年生存率仅有54%,其中1/5的人甚至没能活过第一年。因此,被选为教皇的预后情况相当严峻。不过有些人在担任此高职时已是高龄,所以他们没能做得长久倒也不奇怪。克莱门特十二世是年纪最大的,他在1730年当选,当时已经79岁。但他也只当了10年教皇,没能活到90岁。1975年,教皇保罗六世规定红衣主教可以当选为教皇的最高年龄为80岁。本笃十六世在2005年当选时,比这个年龄上限只小2岁。
在过去,教皇常见的死因是流行于罗马周围沼泽地区的疟疾。疟疾主要发生在那些非意大利本地的人身上,他们不习惯当地的气候和肆虐其中的蚊子。教皇的死亡常常秘而不宣——不仅仅是在遥远的过去。1978年,57岁的教皇约翰·保罗一世在他当选仅33天后去世,其细节至今仍然笼罩在神秘之中。一天早上他被发现死在床上,当时他作为一位教皇还相当年轻。由于没有进行过验尸,各种指控在意大利和梵蒂冈的金融业界来回传播。只有9位教皇在位时间比他更短:西辛尼乌斯死于708年,在位20天;戴多禄二世死于897年,在位3个星期;利奥五世死于903年,在位整整1个月;塞莱斯汀四世死于1241年,仅在位17天;庇护三世死于1503年,在位26天;马塞勒斯二世死于1555年,在位22天;乌尔班七世死于1590年,在位12天;利奥十一世死于1605年,在位27天。动荡的9世纪,教皇博尼费斯六世在上任仅仅15天后死亡,死因据称是“痛风发作”,但他可能是被他的继任者斯蒂芬六世所毒害,这位恶毒的教皇于896年挖出了博尼费斯的尸体,对其进行审判。最后要提到的是,在752年,斯蒂芬二世甚至没能赶上授任,在当选后3天就去世了。唯一当选过教皇的英国人阿德里安四世,在上任5年内去世,于1159年被葡萄酒中的苍蝇呛死。与他同名的来自乌得勒支的阿德里安六世——罗马天主教历史上唯一的荷兰教皇——在罗马活了12个月,死于1523年。
从外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些教皇的病史值得一提。1404年,博尼费斯九世在发病两天后死亡,死因据称是可能位于胆囊的结石;亚历山大八世于1691年被腿部坏疽夺去了生命;拿破仑·波拿巴时期不幸成为教皇的庇护七世,在卧室摔倒导致髋部骨折,45天后死亡;20世纪末,保罗六世在梵蒂冈的公寓里,秘密进行了经尿道前列腺手术,专门为这次手术购买的设备后来被捐赠给发展中国家的传教医院;2009年,本笃十六世在度假时摔断了手腕,但可以用简单的石膏固定治疗,他后来又进行了两次小手术,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纠正心律失常;豪尔赫·贝尔格里奥,即现任教皇方济各,在21岁时切除了右肺上叶治疗支气管扩张,也就是肺炎引起的肺组织中气道扩张。
还有一位教皇本人也是外科医生。教皇约翰二十一世在他的祖国葡萄牙担任医学教授,之后于1276年当选为教皇。在那之后,他也一直作为外科医生而活跃。在任职期间,他继续在意大利学习哲学和医学。他写了一本关于医学和外科学的书,这是一部标准的中世纪作品,却戏剧性地命名为《穷人的宝箱》(Thesaurus Pauperum )。它是一种历书,旨在使普通民众获得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这样他们也可以从中受益(当然,前提是他们能读懂)。数个世纪以来,医生们急切地保护自己的知识,担心患者不再为他们的服务付钱。也许是怕留下把柄,因为这些知识实际上并没什么了不起,教皇的这本书主要是广泛收集家庭疗法和迷信的无稽之谈。书中写了针对各种症状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和制备药物的配方。他甚至描述了几种避孕方法和堕胎的方法。任何声称避孕和堕胎都与梵蒂冈主流观点不相容的人,都应该看看教皇约翰二十一世的这本书。
但不是所有在旧书中找到的东西都能完全相信。作为一名真正的中世纪教授,他必然熟悉炼金术,也一定摆弄过蒸馏器和占星盘。在13世纪,这尤其引发人们怀疑。大家认为约翰表里不一,谣言盛传这个奇怪的(外国)教授实际上是一个魔法师。人们说他将受到上帝不可挽回的惩罚,1277年的春天,他工作室的天花板突然掉落砸在了他的头上。据说,当他倒在那里,被埋在碎石和成堆的沉重手稿下时,他只是喃喃自语:“我的书!谁来完成我的书呢?”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他玩弄黑魔法所应得的惩罚,6天之后,他最终重伤不治。
手术与肥胖
减肥手术是与肥胖有关的胃肠手术分支。“bariatric”这个词来自希腊语“baros”(体重)和“iater”(医生)。它是一种功能性手术,有两种手术方式。第一种是减少胃的容积,使患者进食减少。这可以通过胃旁路手术、胃束带术或袖状胃切除术来实现。第二种是肠旁路手术,减少肠道的功能,从而消化更少食物。两种方法还可以结合。自1969年以来开展的胃旁路手术是减少胃容积最有效的手术。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手术可治疗的不仅是肥胖症。它们还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是所有手术的风险因素,患者体重越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越多。由此可以预想,相对于其他手术,减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然而,自从引入腹腔镜(微创)手术以来,它变得相当安全。减肥手术并不奢侈——肥胖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迄今为止,减肥手术是唯一治疗肥胖的方法,能够使患者对持续减肥抱有较高的期望。
数个世纪以来,教皇们的共同特点是贪食。据称,1285年教皇马丁四世在博尔塞纳湖上因暴食用牛奶喂养的鳗鱼而死亡。教皇英诺森八世也很胖,常常一整天都在睡觉。除此之外,他也不是一个可爱的人。他发起了恐怖的捕杀女巫行动,导致数千名无辜的妇女被活活烧死。他最终变得十分肥胖,以至于再也无法移动,不得不由年轻女性母乳喂养。可以想象,提出这个建议的医生很容易在教廷中保留自己的职位。出于一些不可理解的原因,为了延长这位教皇的生命,人们决定为他进行输血。3个健康年轻的罗马男孩为了1达克特金币献出了血液,但最终无济于事。教皇和他的3个献血者都死了,传说那几枚硬币是从年轻人紧攥的拳头中抠出来的。
当年的输血是不是如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已无法得知。也许他们只是让教皇喝血,男孩们失血致死,然后患者也不治身亡。但即使是静脉对静脉输血,也很容易解释这4个人的死亡。毕竟,直到400多年后的190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才发现血型。英诺森是罕见的AB型阳性血的概率很小,这种血型能在血型不合时起到保护作用,而3个年轻人都是O型阴性血的概率更小,这种情况下无论教皇是什么血型,都能成功使用他们的血液。
从宗教角度来看,肥胖、白天入睡以及不合宜的情绪是七宗罪中的3种——贪食(gula)、懒惰(acedia)和愤怒(ira)的组合。但从医学角度看来,它们可以兼容于一体,即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这是一种主要由肥胖引起的昏睡病,表现为夜间呼吸在短时间内反复停止(呼吸暂停),通常伴随着打鼾。由于这种夜间休息的中断,患者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必需的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使得他们在白天昏昏欲睡、脾气暴躁、无精打采。患者还经常感到饥饿,更加剧了他们的肥胖和睡眠问题。查尔斯·狄更斯在1837年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描写了一个具有上述症状的角色。因此,OSAS有时也被称为匹克威克综合征。
如今,OSAS可以通过腹腔镜胃旁路术进行有效治疗,这是一种缩胃手术,可以打破嗜睡、肥胖和失眠的恶性循环。对于英诺森八世来说,这项手术可能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一个健康、满足和成功的世界领导者正是医生在那些黑暗时代所要求的。如果英诺森八世确实患有OSAS,他的死必须被视为真正的医疗失败。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导致长期缺氧,刺激红细胞的产生,这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水平过高,而不是贫血,这意味着绝对不应该给患者输血。无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1492年英诺森的死亡都标志着黑暗的中世纪的终结。
与英诺森八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孙子乔凡尼·迪·比奇·德·美第奇,佛罗伦萨的贵族,代表了教皇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乔凡尼,即教皇利奥十世,据说在37岁当选时曾说:“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罗马教皇,那么让我们享受它。”在任的7年间,他成功地赚了500万达克特(相当于现在的数亿欧元)。他通过向穷困的罪犯兜售赎罪券以及拍卖牧师职位积累财富,并将其用于狂欢、派对、艺术和奢华的生活方式上。
尤利乌斯三世是最无耻的贪吃教皇之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出现了吞咽问题。最终他根本无法进食,终于在1555年饿死了。这些症状与胃癌或食管癌非常相似,食道与胃相连部位的恶性肿瘤具有典型症状,预后严峻。主要问题是吞咽困难,即使在肿瘤生长得不大时,也会导致吞咽固体食物困难,特别是肉类等难以咀嚼的食物。患者会逐渐“害怕吃肉”(horror carnis)。食物卡在食道中,导致患者口臭(foetor ex ore),吞咽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且在几个月之内发展为只能摄取液体食物。快速生长的恶性肿瘤所需的能量增加,急剧消耗体内储备的蛋白质和脂肪。当需要更多营养时,患者却再也无法进食,逐渐消瘦,并发展成恶病质——严重的营养不良——最终导致死亡。
400年后,安吉洛·朗卡利成为善良和广受喜爱的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他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引导天主教会与时俱进。他也严重超重。大选之后,当他该在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露面时,他却找不到穿得下的衣服,因此,他不得不穿着背部开口的长袍。广场上欢呼的人群没有注意到任何异常。这位教皇也死于胃癌。
除非到了后期,胃的肿瘤通常不会引起吞咽问题,因为食道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害怕吃肉”,通常是胃癌的首要症状之一。在胃中,肿瘤受到胃液的侵袭,这会导致溃疡,在上腹部产生疼痛。肿瘤上的溃疡可能会出血,慢性出血引起贫血或急性出血,导致呕血和黑便——肠道中的血使粪便变为黑色。
与食管癌患者一样,随着肿瘤变大,胃癌患者将越来越难以进食。未被消化的食物被吐出,最终导致致命的恶病质。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没有撑到这个阶段。为了调查贫血症状,他接受了胃部X光检查,后被确诊为胃癌,这一诊断被保密了尽可能长的时间。超过20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参加了大公会议,约翰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却也不断被疼痛和胃部疾患所困扰。他经历了多次胃出血并数次住院治疗。1963年,位于肿瘤上的溃疡蚀穿了他的胃壁,他死于胃穿孔,享年81岁。
如果胃部穿孔,胃内容物和胃酸将进入腹腔,患者会感到上腹部突发的剧烈疼痛,如同被刺伤。随后发生的腹膜炎可以危及生命,只能通过紧急手术治疗,必须修复胃部的穿孔或切除一部分胃,并用水彻底冲洗腹腔。不过,老教皇最后没有进行这项手术,无论从医学上或道德上看,这都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既然已经没有恢复的希望,那么何必让他因恶病质而惨死呢?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在胃穿孔引起腹膜炎后存活了9天。他的尸体被安放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坛上,在玻璃棺材中进行了防腐处理。
教皇约翰二十三世被他的继任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封为圣徒。从外科学的角度讲,这位广受欢迎的波兰教皇是所有305名教皇中最有趣的,因为他经历了最多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