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你能尊重不愿尊重的人吗
有些人担心在某些场合或是和某些人进行对话时,永远也没办法营造共同目的和互相尊重感。他们想了解的是,怎样才能和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或具有不同道德或价值观的人建立相同的目的。例如,如果对方让你感到失望,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做?如果这种情况重复出现,对于如此不敏感和如此自私的人,你该怎样去尊重他们呢?
伊芳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些时候她感到约坦很讨厌,认为他爱发牢骚,事事都只顾自己。和这样的人交流怎样才能表现出尊重感呢?
如果我们在开口之前必须和对方分享每一个目标,尊重对方性格中的每一个方面,这样的对话恐怕会以失败告终。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只能在对话中保持缄默了。其实,对话还是可以继续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想办法尊重对方最基本的人性。实际上,对话中尊重感的丧失通常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和自己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如果我们能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这种感受便会自动消失。我们要做的不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而是努力理解对方,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对此,有人利用祷告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上帝,请宽恕那些与我犯下不同罪行的人。”我们认识到人人都有缺点时,就比较容易想办法尊重对方了。做到了这一点,即便是最令人讨厌的人,我们也能找到和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或共同性。发现和他人之间的相似点有利于我们创建尊重感,最终帮助我们和任何人维持有效的对话。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制造业公司已经罢工半年了,工会最终同意开工,但员工代表必须签署一份协议,而协议上的工作规定比罢工之前还要苛刻。显然,尽管工人答应工作,但他们绝对不会开心。这些情况让他们感到很愤怒,又怎么会努力工作呢?
罢工虽然结束了,但斗争并没有停止。由于担心这一点,公司经理请本书的其中一位作者参与调解。和双方(公司经理和工会领导)见面之后,本书作者是这样做的,让双方分别在白板上写下自己希望实现的目的。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双方各自进行了热烈讨论,然后写下了期望目的。随后,本书作者请他们交换目的进行讨论,看对方和自己有没有相同之处。
几分钟后,两组人结束讨论回到培训室,结果出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原来,双方所写的目的在很多方面都不谋而合。他们不但在一些观点上完全一致,对公司的期望也几乎相同。基本上,双方都希望看到公司盈利,能提供稳定和令人满意的工作机会,生产高质量产品,对社会发挥积极影响。正是因为提供了一个公开交流的机会,消除了互相攻击的忧虑,双方不但说明了集体目的,而且道出了每个成员的目的。
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双方都开始认真考虑该如何正确看待对方。此时,对方在他们眼中已经成了和自己高度相似的人。他们尴尬地意识到,此前对方使用的种种伎俩其实和自己的做法并无二致。换句话说,认为他人的“罪行”和自己不同,这种心理更多的是双方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导致的,而不是因为对方的本性存在问题。恢复互相尊重之后,对话取代了彼此之间沉默和暴力的应对方式,这家公司的痼疾得到了彻底解决。
暂停对话后该怎么做
发现互相尊重感或共同目的出现危机时,你必须高度关注。你应当找到一种既能确定共同目的,又能营造互相尊重感的方式,哪怕对方和你的观点南辕北辙。
你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我们已经谈了一些看法(主要是错误做法),下面来介绍三种非常有效的应对技巧。
• 道歉
• 对比说明
• 创建共同目的
这些技巧都能帮助你重建互相尊重感和共同目的。我们先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应用的,然后带到伊芳的案例中进一步观察效果。
何去何从?你手下的几名员工正在连夜为公司副总的视察做准备。你负责接待副总,届时其他成员会向副总介绍你们工厂在生产流程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大家对最近做出的一些改善感到很自豪,因此不惜连夜加班完成最后的一些细节工作。
没想到的是,在来这里之前,公司副总给你来了一个措手不及。她提出了一项方案,而你认为这个方案不但会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可能让公司失去最大的客户。由于只有一个小时陪领导,你决定先解决问题而不是到工厂视察。显然,这次谈话决定着工厂未来的发展。幸运的是,你成功说服副总调整了先前制订的方案;不幸的是,你忘记通知已经忙了一个晚上的员工了。
送走领导后,你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碰到了自己的下属。带着一脸疲倦和失望,他们对你的做法感到非常愤怒。既没有视察也没有通知,现在你竟然连一句解释都没有就想溜之大吉,他们怎么会不感到气愤?
天啊!
于是,你们的对话开始失控了:“我们干了整整一个晚上,你居然连个照面都不打,也不发个短信说明情况,这算怎么回事?”
情绪开始激动,对话变成冲突,这些辛苦付出的员工显然非常气恼。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尽管你不是故意这样做的。
可是,安全的对话气氛并没有恢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攻击让你也感到不受尊重。于是,你们都在对话内容上纠缠不休,认为整个事件和工厂视察有关系。
“我必须在公司未来和工厂视察之间做出选择,我选择了公司未来。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这样做!”
这下子,你和员工们陷入了口水战,指责对方不尊重自己的感受。这种争吵显然于事无补,可是除此之外你又能怎么做呢?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做的不是和对方争个高下,而是坦然接受对方的攻击行为,将其视为安全感出现危机的信号。然后,你应当暂停争执,营造安全氛围,最后重新回到对话中。具体做法请见下文。
在必要的时候向对方道歉
当你犯下伤害对方的错误时(如忘记通知员工),你应当向他们道歉。在道歉时,对于你的做法为对方带来的麻烦或痛苦,你必须表示真诚的歉意。例如,“没有通知你们取消视察活动,对此我非常抱歉。你们连夜努力,本来是有机会展示工作成果的,对于这件事我甚至没有做出解释,为此我要向你们道歉。”
当然,如果内心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口头上的道歉并不是真诚的道歉。要想做出真诚的道歉,你必须改变自己的动机,放弃面子、争强好胜以及“只有我是正确的”之类的错误想法,学会关注自己的真正目的。换句话说,你应当牺牲一点自尊心,承认自己的错误。牺牲才能换来回报,你放弃一些立场时,往往会得到更有价值的回报——健康的对话和理想的结果。
接下来,你应当注意观察这种真诚的举动能否恢复与对方谈话的安全氛围。如果能,你再解释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如果不能,你应当采用下面介绍的更为高级的技巧。无论是哪种情况,首先必须营造安全感,然后才能返回对话。
记住,如果你的行为让对方感觉你对共同目的的尊重和承诺值得怀疑,在做出真诚的道歉之前,你和对方的对话肯定会陷入愚蠢的错误和令人失望的误解中无法自拔。
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
有时候,即使你没有做任何不尊重对方的举动,他们还是会在对话中感到不受尊重。诚然,尊重感出现危机,有时是因为你的做法明显伤害了对方,但还有些时候,令对方产生这种感受完全是无心之过。
对共同目的来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你的话绝无恶意,但对方仍会觉得你的目的是要伤害他们,或是强迫他们接受你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道歉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既然你本来就没有恶意,道歉岂不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证明你自己虚伪吗?那么,你又该怎样重建共同目的和互相尊重感,以便把对方拉回到对话框架中呢?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或意图时,你应当暂停争执,然后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
对比法是一种是非型陈述,其结构包括以下两部分。
• 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否定部分)。
• 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肯定部分)。
举例如下。
(否定部分)“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不想向公司副总汇报。”
(肯定部分)“正相反,我认为你们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
这样一来,你就能消除安全威胁,继续讨论视察问题,寻找补救措施了。
“很不幸,就在我准备安排视察工作时,公司副总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当场解决,否则会给公司业务带来巨大影响。这样吧,我看明天能否让她过来视察你们的工作,她要来这里参加剪彩仪式,我看看到时候能否向她展示你们的工作成绩。”
在对比法的两段式陈述中,否定部分相对更为重要,因为它解决的是可危及安全感的误解问题。对辛苦工作的员工来说,他们误以为你根本不关心他们的付出,懒得向他们通报情况,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此,你必须首先说明不希望出现的情形以便消除误解,让对话中的安全感恢复到正常水平,然后再说明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记住,营造安全氛围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们再来看看伊芳和约坦的案例。伊芳试图让对话继续,而约坦对她的动机表示怀疑,我们看看她应当怎样利用对比法消除丈夫的误解。
伊芳:我觉得,你一味逃避问题,一连几天不和我说话,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约坦:你的意思是我不但要忍受你的性冷淡,还要装作很健谈、很开心的样子吗?
显然,约坦认为妻子的目的是改变他。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标志着共同目的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伊芳不应和丈夫较真,而是应当暂停争执,明确自己的真实目的。
伊芳:我没有说这是你的问题,实际上,我觉得这是我们两个人的问题。我不想把责任都推给你,我也不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我希望能和你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或许,这样还能帮助我改变响应你的方式。
约坦:我明白了,所谓的交流,结果我还是被你排斥,你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和我谈过了”。拜托!这种交流不是自欺欺人吗?
不难看出,约坦还是认为妻子只想确认两人目前的关系没问题,这样一来她不但能继续排斥约坦,而且还会觉得心安理得。由于丈夫还是缺乏安全感,伊芳必须继续营造安全气氛,继续使用对比法消除误解。
伊芳:亲爱的,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咱们的关系如何牢固健康,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我只是想谈谈你和我彼此喜欢怎样和不喜欢怎样,这样才能找到原因和改善关系的方法。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能让我们都感到开心的解决办法。
约坦:(语气和态度有所缓和)真的吗?很抱歉我刚才误解你了。我知道自己有些自私,但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改变。
对比说明并非道歉。我们必须注意到,对比说明和道歉并不是一回事。这种方式并不是用来收回我们说过的伤害对方的话的,而是用于确保我们所说的话不会让对方产生误会。伊芳说明真正目的之后(绝非为讨好丈夫而捏造的目的),约坦马上感受到了安全的对话气氛,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问题,对话得以继续进行。
对比法可提供背景和平衡。在棘手的对话过程中,有时候对方会觉得你的话说得非常严重。例如,你正在和助手谈论对方工作不准时的问题,了解你的顾虑后,这位助手显得很紧张。
这时,你会忍不住想缓和一下,告诉对方:“其实这件事也没有那么严重。”注意!不要这样做,不要收回你已经说过的话。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表评论。例如,此时这位助手可能认为你对他的表现非常不满,认为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体现了对他的全部尊重感。如果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你应当利用对比法明确哪些是正确观点,哪些是错误观点。注意,首先从错误观点谈起。
“准确地说,我不想让你认为我对你的工作表现不满意。我希望能继续跟你合作,我认为你的表现不错。不过工作准时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希望你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如果你能在这个方面稍加关注,其他方面就没有问题了。”
对比法可预防或救急。对比法既是有效的问题预防技巧,也是很好的问题补救措施。目前为止,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这种技巧都是用来挽救对话危机的。当对方做出错误理解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说明自己的真实目的或意图。
我们意识到某些观点会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时,可以使用对比法巩固安全感,以免对方陷入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情形。
“希望你不要认为我对你在财务工作中的表现不满意。我很欣赏你的表现,没有你的帮助我肯定无法完成任务。不过,对于如何使用电子银行系统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和你讨论一下。”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时,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和他们争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利用对比法消除误解。说明你不希望如何,恢复对方的安全感,然后继续展开对话。记住,安全感永远是第一位的。
你来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读读下面的情景描述,然后利用对比法消除对方的误解。记住,你必须同时说明自己希望和不希望达到的目的。你应当注意表达方式,努力为对方营造安全感。
情景一:愤怒的室友。你对室友说,让她把冰箱里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你那一格拿走,放到她那一格里。对你来说这只是件小事,只是想和对方平等共享使用空间而已,完全没有其他目的。实际上,你还挺喜欢对方的。没想到,她反驳道:“看你又来了,总是对我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就连换个垃圾袋你也总是絮叨个不停!”
你该如何用对比法消除误解呢?
我不希望_
而是希望_
情景二:敏感的员工。雅各布是你的一位员工,他的问题是每次听到别人的意见都会大发雷霆,对此你准备和他谈一谈。昨天,有位同事对他说,希望他能用完餐桌后清理一下(别人都是这样做的),结果雅各布马上就发飙了。和他讨论这件事时,你肯定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这样做总是会让他发火。所以你必须非常小心地应对,在对话时选择合适的口吻和适当的背景。毕竟,雅各布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大家都挺喜欢他。他不但很幽默、工作能力强,而且很勤奋。如果他能不那么容易发火,就更好了。
你该如何用对比法营造安全气氛呢?
我不希望_
而是希望_
情景三:有网瘾的孩子。你的兄长去世后,他的孩子搬来和你一起住。你的嫂子一点儿都管不住这个孩子,他现在已经开始自作主张了。这个孩子跟你关系不错,他别的方面表现还好,就是有一点不好,每天花很多时间上网。你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虽然你并不十分着急,但还是想提醒他注意网瘾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你提出希望减少上网时间的建议后,他吓坏了,对你说:“请别把我送到青少年训练营,我一定听话。我保证以后再也不用电脑了,求求你别把我送走。”
你该如何用对比法消除他的误解呢?
我不希望_
而是希望_
创建共同目的
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种技巧。有时候,我们会和对方陷入争论是因为双方对话的目的是不同的,并没有误会在里面。此时对比法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例如,你刚刚得到职位升迁,这次升迁可以极大地推动你的职业发展,为你带来更多权力,而且薪水回报也不错。但是,你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即全家要搬到国外生活,可你的妻子和孩子不愿这样做。
你觉得这件事肯定会让妻子感到左右为难,没想到对方居然一点儿都没有要争执的意思。对她来说,你的职位升迁是个坏消息。首先,你们必须要搬家;其次,你的工作时间更长了。虽然收入增加了,权力变大了,但这些都不足以补偿团聚时间的损失。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低手”不是忽略问题,就是一意孤行。他们的选择不是竞争,就是屈服。这两种策略最后都会导致一方胜出另一方失败,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
普通对话者会马上做出妥协。例如,这对夫妇会做出两地分居的决定,丈夫在工作地生活,妻子和孩子仍留在家乡。不过这种安排显然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很糟糕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会为整个家庭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离婚。虽然做出妥协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对话高手知道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对话高手会使用下面介绍的四种方式创建共同目的,即共同目的四步创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