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基础

    背景

    截止日期要到了,在必须完成的任务面前,有谁没有焦虑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觉得有必要把任务往后推,结果进度落在了计划后面,又或者任务被拖延着迟迟完成不了。谁没有经历过以上种种?还有,我们依赖时间,不停赴约,或因为没时间而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事情,谁没有因为这样体会过不快的心情?

    “记住,时间是个贪婪的赌徒,从不作弊,逢赌必赢!”波德莱尔在诗作《时钟》里如此写道。这是时间的本质吗?这难道是对时间的唯一看法吗?为什么人们在时间方面有困难?一想到时间流逝我们就焦虑,这个问题到底从哪儿来的?

    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试图去定义时间以及人与时间的关系,但在历经重重挑战后都纷纷败下阵来。事实上,这种探索是受限的,永无止境。几乎没有人能够给出真正深刻的见解。在时间问题上,似乎有两个联系紧密的方面同时存在:

    流变(becoming):流变是指时间抽象和空间的一面,生成了按“秒”“分”和“时”度量时间的习惯;流变也是在一条轴上代表时间的想法,就像我们用坐标轴代表空间的各个维度一样;流变是一个事件用时的概念,也就是在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流变也是“迟到”的概念,同上,也是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

    事件的连续性(the succession of events):这是时间具体的一面。我们醒来、洗澡、用早餐、学习、吃午餐、打个盹、玩耍、吃饭和上床睡觉。在掌握抽象时间的概念之前,孩子们已经有了这样具体的概念,但无论发生什么事,抽象的时间都在不停流逝。(2)

    在这两个方面中, “流变”令我们产生了焦虑。本质上,时间难以被描述和定义,且永无止境:时间朝着未来流逝。如果我们用时间的流逝来度量自己,那么每秒钟的流逝都会令我们感到不足、被压迫、被奴役和被打败。 如此一来,我们失去了朝气,而朝气,是我们能够完成事情的生命力。“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什么都没完成;两天过去了,我还是什么都没完成。”在脆弱时刻,手上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变得不再清晰。“事件的连续性”是时间令人不那么焦虑的一面。有时候,它还代表着活动的常规连续性,这是令人心安和平静的节奏。

    番茄工作法的目标

    番茄工作法的目标是为个人或团队提供一件简单的工具来提高生产力。它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减轻“流变”带来的焦虑感

    ·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提升决策的意识

    ·增强并保持动力

    ·提升完成目标的意志力

    ·在质量和数量上优化预测过程

    ·优化工作或学习过程

    ·增强个人在复杂情况下坚持完成目标的意志力

    基本假设

    番茄工作法建立在三个关键元素上:

    ·对时间的不同看法。这种看法不再聚焦在“流变”上,因此可以减轻焦虑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更好地使用大脑。这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更清晰、思想更专注、反应更灵敏。

    ·简单上手不复杂的工具。这降低了运用的复杂性,保证了连续性,令我们专注于要完成的目标。许多时间管理方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给复杂的手头任务又添了一层复杂性。

    番茄工作法的灵感最初来源于下面几个点子:时间框、由博赞(Buzan)等人开发的和大脑工作相关的一系列认知技巧(3),以及伽达默尔(Gadamer)勾勒的游戏动力学(4)。而吉尔布(Gilb)的著作(5)则详细阐释了用增量法结构化目标和活动的概念。

    (1)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创造进化论》(Creative Evolution, Book Jungle, 2009)。

    (2) 尤金·明科夫斯基(Eugène Minkowski),《不虚度的时光》(Lived Time,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0)。

    (3) 东尼·博赞(Tony Buzan),《大脑使用者指南》(The Brain User’s Guide,Plume, 1983)。

    (4)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 Continuum, 2004)。

    (5) 汤姆·吉尔布(Tom Gilb),《软件工程管理原则》(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ddison-Wesley,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