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五:制作时间表
你要定义和尊重一张时间表,绝对不能低估这么做的重要性,理由如下:
··时间表给我们设置了界限。假如我们真正明白界限的不可侵犯性,它能帮助我们把界限变得具体并督促我们做事。它促使我们在有限的一段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番茄工作法就有这样的效果。
··时间表将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区分开来,后者的最佳定义是用来完成非目标任务或计划外活动的时间。这样的休闲时间是用来补充我们大脑能量的,如果没有休闲时间,创造力、兴趣和好奇心就会消失不见,我们只能不停地消耗自己,直到能量耗尽。毕竟,没有油,发动机就跑不起来。
·时间表度量了一天的成果。一旦我们整理好“今日待办任务”·工作表,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既定的时间里以最高质量完成工作表里的活动。如果时间用尽而工作却没完成,我们可以想法子弄明白哪里出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得到极其宝贵的信息,那就是,一天内,我们完成了多少个番茄时间。
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时候,浪费了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多少个番茄时间。到了第二天,我们在决定有多少个番茄时间可用时,可以参考前一天的数量,根据这个来安排要做的活动。
时间表最大的风险之处在于我们很可能低估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很容易掉进不尊重它的陷阱里。举个例子,假设现在是下午三点,在这之前你几乎浪费了一天的时间,你没有完成你预期的任务量。于是,你告诉自己:“今天,我要熬夜把时间补回来。”英雄主义裹挟着内疚感摧毁了时间表设置的界限,结果,第一天晚上你的状态不佳,第二天晚上也不佳,此后每个晚上都是如此。时间表越是系统性地被延长,任务就越完不成,内疚感就会飙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扮演英雄还不够?为什么以工作名义牺牲的时间不能减轻内疚感?
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危险的恶性循环:时间表延后,脆弱性上升,生产力便下降,接着时间表再度被延后。所以,首先,必须尊重一张有效的时间表。时间表可以由时间段组成,每个时间段安排一个活动。尊重时间表意味着对“再给我五分钟” 症状产生免疫。如果时间段结束了,就像定时器响了,所有活动必须马上停止。无论还有多少时间在番茄工作表上,法则同样适用,那就是,时间表总是优先于番茄时间。其次,一张有效的时间表总是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恢复精力。
也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十分重要的截止日期迫在眉睫,你不得不加班。这样的超时可以编入你的时间表,用来暂时提高你的生产力。但是,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避免陷入恶性循环,你不能连续超过五天加班。给这段特殊时期设置特别的时间表,留有一定的恢复期来应付之后出现的生产力下降的问题。
理想的情境
我们以下面这张时间表作为例子:8:30—13:00,14:00—17:30。阿尔伯特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个番茄时间。他可以用这个番茄时间浏览一遍前一天所完成的任务和活动清单里的活动,并挑选活动放入“今日待办任务”工作表。还是在这个番茄时间里,他清点了桌子上的所有东西,做好准备。假如桌子不干净,他会清理一遍。当定时器响起,他在工作表上画上“×”,然后做一个短暂的休息。
新的番茄时间开始后,操作时刻开始了。这个番茄时间完成后,再过两个番茄时间,一组番茄时间便结束了,阿尔伯特就可以享受一个较长的休息时间。虽然不想停下手头的工作,他还是决定休息一下以便更好地应付接下来的工作。休息时间最低是15分钟,阿尔伯特用了20分钟,之后,他开始了新的番茄时间,等又完成了一组,他看表,这时候已经是12:53了。这时候,他还有点时间,便整理了桌子,把该存档的文本收起来,看下 “今日待办任务” 工作表是否填写完整,然后去吃午餐。
到了14:00,阿尔伯特又坐回到桌子前。他给定时器上了发条,埋头到工作中去。他在两个番茄时间之间没有做太多的休息。
4个番茄时间结束后,阿尔伯特感到疲倦,但还有几个番茄时间在等着他。于是,他决定好好休整一下,出去散散步,尽可能调整回来。半个小时后,阿尔伯特给定时器上了发条,25分钟后铃声响起,他便在工作表上画上“×”,然后稍作休息。他预留了最后一个番茄时间,用来检查一天下来完成的任务情况,填写“记录表”,记下可以改善的地方,为第二天的“今日待办任务”工作表做点提示,然后清理工作台。定时器响起后,他稍作休息,看看时间,已经是17:27了。他收好文件,将任务工作纸摆放整齐,到了17:30,他就完全自由了。
这里,对以上的情境做两点评论:
·用来做操作性任务的番茄时间并不是和工作或者学习时间完全重合的。在8个小时的工作或者学习时间里,两个番茄时间是用来做组织性活动的(1小时),12个番茄时间(6小时)是用来做操作性任务的。
·时间不停是番茄工作法的次级要素。如果不出现干扰,那么这个早上或者一天就是由一连串的番茄时间组成的,而时间表就是由一组一组的番茄时间构成的。几点钟不重要,我们跟着番茄时间以及相应的休息时间走。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的时间表是这样的[1+3],[4];[4],[1+1]。
有干扰的情境
我们假设这个情境发生在上面场景的第二组第二个番茄时间中。
阿尔伯特被干扰困住却又无法处理它们。这种事情发生并不奇怪。于是第一个番茄时间作废。一段时间过后,阿尔伯特准备回到被中断的任务上,他确定了一下时间:12:20。他花了几秒钟时间重新安排了最后一节内容,这时,距离下午三点只剩下一个番茄时间要完成了。他做了一个短暂的休息后便投入到下一个番茄时间了。实际上,他多花了一点时间去找回注意力。准备好了之后,阿尔伯特上了定时器,开始了这一组的第二个番茄时间(原第二个番茄时间已经被作废)。到了下午,在第三组番茄时间结束之际,他觉得自己需要额外休息3到5分钟。他出去散了个步,花了30分钟。出门之前,他迅速调整了最后一组番茄时间,将原本两个番茄时间长度改为一个做组织性活动的番茄时间。如果时间还有剩余,他会清理自己的工作台,处理不断进来的电子邮件。散步结束时,已经16:47了。他上了定时器,待铃声响起,画上“×”,他便完全自由了。
优化你的时间表
一个工作日包含了几个番茄时间,怎么组织它们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优化工作日程表是不停观察和反馈的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强化一系列活动的概念。
对于将一整天用来学习的人,一开始的时间表是 8:30—12:30,13:30—17:30。在这张时间表中,上午涵盖了一组4个番茄时间和一组3个番茄时间,下午也有两组,分别是4个番茄时间和3个番茄时间,所以,时间表是这样的 :[4],[3];[4],[3]。番茄时间组决定了什么时候休息。
每组中的番茄时间还可以进一步组织。比如,你可以留着第一组的第一个番茄时间用来计划一天的活动安排,剩下的3个用来学习新知识,跟着第二组的2个也用来学习新知识,剩下的1个就用来查收和回复邮件,收听语音信息,或者打电话给同学。这是用来应付上午可能出现干扰的情况。第三组中的第一个番茄时间用来复习早上完成的任务。接下来的3个番茄时间用来继续学习。第四组的前两个番茄时间用来修改这一天和前几天的所学内容。最后一个番茄时间用来追踪和分析数据。这样,你的时间表就是这样的 :[1+3],[2+1];[1+3],[2+1]。
这么安排学习时间表的理由是人们通常在早上更有效率,而午饭后的工作时间则不那么有效。显然,这个理由很主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参考一开始的那张时间表呢?大家工作的过程是怎样的?换句话说,完成番茄时间的情况如何,加上其他指标,我们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可以发现哪组番茄时间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或什么时候修改或者创新最有效。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修改学习时间表,比如早点还是晚点开始,延长某些番茄时间组而减少其他组,学着越来越了解自己。
组织一张时间表的关键在于,设立时间表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四个番茄时间为一组,因为这样通常是最有效的。但是,如果你可以延长或者缩短时间组,以三个或者五个番茄时间为一组,每组结束后做15 到30分钟的休息,也没什么不可以。为了增加效果,时间隔一阵变化一次,改变番茄时间组的组成个数也是可行的,但还是以4个番茄时间为一组优先。
经验告诉我们,季节变化,你的时间表也需要随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