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关机构及研究中心的成立

(1) EPCglobal China——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中国

2004年4月22日,EPCglobal China——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中国宣布正式成立,EPCglobal的主要职责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行业建立和维护EPC网络,保证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自动、实时识别采用全球统一标准。通过发展和管理EPC网络标准来提高供应链上贸易单元信息的透明度与可视性,以此来提高全球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那么EPCglobal China则主要负责在中国范围内对各个行业建立和维护EPC网络,保证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自动、实时识别采用全球统一标准。

(2) 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

2005年9月,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成立,该联盟由12家企业、院校、研究所组成,联盟本着“技术引导,突破应用;坚持开放、自主创新;应用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整合上海在RFID领域的技术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上海在RFID领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水平,促进了上海RFID与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联盟积极组织申报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协调成员单位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重点开展了电子标签的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芯片植入技术、读写设备开发与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

(3)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8 年上半年,无锡市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合作成立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

(4)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

2009年11月1日,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由中关村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具有优势的4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组建,联盟将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通过不断吸收行业有影响力的单位加入,完善联盟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北京物联网产业的加速发展。

(5)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于2009年11月开始筹建,由江苏省、中科院、无锡市共同发起,被视为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开发的创新基地,并为“感知中国”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6) 江苏省新型感知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江苏省新型感知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0年1月10日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的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成立,此举意味着昆山市在物联网产业方面的推进加快。

(7) 上海物联网中心

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在沪揭牌,作为中国首个物联网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创新基地和高端物联网产业链,并引领中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其目标是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产业标准研究、开发上形成“高地”,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和竞争力的研发示范基地。上海物联网中心坐落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成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中心、核心实验室、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以及与传感技术密切相关的微能源研究中心。此外,上海物联网中心将通过深化产学研联动,力争在两三年内基本建成物联网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率先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成果。

(8) 徐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年3月14日,徐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感知矿山工程研究中心)由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共建。

除此之外,2009年9月,无锡市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

我国将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2010年3月9日在京召开,联合工作组旨在整合国内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联合产业各方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为政府部门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标准化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