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

2010年2月26日,由上海市嘉定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组建的上海物联网中心正式挂牌启动。据悉,物联网中心建成之后,双方将强力推动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尽快完成1~2项应用示范工程。上海物联网中心于2010年3月2日在上海嘉定揭牌。上海将以此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具有国际影响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形成规模应用示范,推动物联网及其相关产品、服务的产业化。嘉定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物联网研发和工程中心一期工程已实质性启动,总投资达8亿元。其实,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地区,上海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基础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据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池洪介绍,在技术研发方面,2000年以来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投入了数亿元资金,用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而上述研发投入的主要成果之一——中科院的MiWAVE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曾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堰塞湖处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将堰塞湖水位和坝体状态实时传送到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为安全、有效、远程指挥处置堰塞湖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牵头推进传感网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并代表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目前,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反恐系统。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危、化品等险情并迅速做出反应,这将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水平。

据悉,上海市科委早在2003年便开始扶持物联网产业,目前累计投入1.7亿元人民币用于RFID技术攻关。目前,已经有200家相关企业、数家高校及研究所汇聚上海,中国唯一的射频识别产业化基地落户上海张江高科(600895)技园区。在世博门票、二代身份证中,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在2010年2月5日举行的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成员大会上,28家单位共同签署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上海将在今后几年内致力于打造一条完整、高端的物联网产业链。签署合作协议的28家成员单位,同属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按照协议,联盟将围绕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整合联盟内部的技术资源,合作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目标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动中国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微电子学系教授闵昊表示,目前上海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从全球来看,物联网现在正从技术领域向产业领域过渡,其在商业应用上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