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GS1编码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致力于推广全球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标准——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20世纪中叶,计算机的产生与应用,大大提高了管理与信息化水平,而信息的录入成为最大的“瓶颈”。于是,各种各样以自动数据输入为目的的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展开,其中条码是研究最早、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便不断出现有关条码技术应用的相关报道,如美国铁路车辆采用条码标识;布莱西公司研制的条码用于库存管理等,但这些应用基本是局限在封闭系统内的单一应用。直到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UCC)统一建立了北美的产品代码,选定了IBM公司的条码作为产品代码的自动识别符号,即UPC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并把它们应用于食品零售的自动扫描结算过程,才真正形成了区域性开放的条码应用系统。UPC码的应用,不仅大大加快了北美地区的食品流通,同时也对全球的商品流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1974年,欧洲12国(英国、法国、丹麦、挪威、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荷兰、瑞典及当时的联邦德国)的制造商和销售商代表联合成立欧洲条码系统筹备委员会,旨在研究建立欧洲的统一商品编码。并于1977年2月正式成立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简称EAN,负责研究、管理该编码体系。历经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开发出兼容UPC码的欧洲物品编码系统(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system)即EAN码。

随后,以条码识读为基础的POS自动销售在欧美兴起,并迅速向全世界其他地区展开,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的成员国(地区)也从欧洲区域扩展到除北美之外的世界各大洲,EAN作为区域性组织已无法满足管理与发展的需要。1981年,在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International),仍简称EAN。以全球统一的商品编码体系为核心,以条码自动识别方法为技术支撑的全球物品标识系统基本形成。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EAN与UCC两大组织也从技术合作最终走向联合。最初零售端的条码扫描应用也随着EAN与UCC两大组织不断合作与融合,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及电子商务过程统一应用的全球物品标识系统,即EAN·UCC系统。1989年,EAN与UCC签署合作协议(也称EAN/UCC联盟I),合作内容除包括当EAN成员国(地区)企业产品销往北美地区时,由该国(地区)的EAN编码组织负责为企业办理申请UCC成员手续外,还有多项统一应用的技术开发合作,如共同开发了UCC/EAN-128条码,用于对物流单元的标识等。但是,这种单项的技术、应用合作,无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1997年7月,EAN与UCC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又称EAN/UCC联盟Ⅱ),宣告了两大组织进一步的联合行动——不仅所有EAN成员国(地区)的企业申请UPC代码都要经过当地EAN组织,并同时成为EAN·UCC成员。2002年11月,UCC正式加入EAN,并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EAN码也能在北美地区正常使用,且美国、加拿大新的条码用户将采用EAN条码标识商品。这标志着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真正实现成为全球化的编码组织,并将合并后的EAN International更名为GS1。

EAN·UCC系统形成后,以全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观点,对已在应用中形成的全球物品标识体系进行了统一规划,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实用,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国际通行的跨行业的产品、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的标识体系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与应用标准。

EAN·UCC系统是应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它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简化电子商务过程,以产品与服务增值为目的,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快速反映市场需求,是真正的“全球商务语言”。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成立于1988年,由国务院授权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的条码工作。1991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是目前全世界140个国家(地区)编码组织之一,负责在我国推广应用EAN·UCC系统。依据EAN·UCC系统规则,编码中心经过20多年的工作摸索与探索,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的产品与服务标识系统——AN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简称“ANCC系统”。

ANCC系统是一套全球统一的标准化编码体系。编码体系是ANCC系统的核心,是对流通领域中所有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等的标识代码及附加属性代码,如图5-1所示。附加属性代码不能脱离标识代码独立存在。

2. GS1编码 - 图1

图5-1 ANCC系统的编码体系

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是目前ANCC系统编码体系中应用最广泛的标识代码,GTIN有四种数据结构:EAN/UCC-14、EAN/UCC-13、EAN/UCC-8和UCC-12,如图5-2所示。

2. GS1编码 - 图2

图5-2 GTIN的四种数据结构

GTIN在编码时必须遵守唯一性、稳定性及无含义性原则。

唯一性。唯一性原则是商品编码的基本原则。是指同一商品项目的商品应分配相同的商品标识代码,不同商品项目的商品必须分配不同的商品标识代码。

稳定性。稳定性原则是指商品标识代码一旦分配,只要商品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就应保持不变。

无含义性。无含义性原则是指商品标识代码中的每一位数字不表示任何与商品有关的特定信息。

对于一些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需要了解它们的其他附加信息,如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及数量等,此时可采用应用标识符(AI)来满足附加信息的标注要求。应用标识符由2~4位数字组成,用于标识其后数据的含义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