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应对措施
行业用户才是物联网市场最关键的环节。第一,物联网市场发展必须以行业用户需求为根本推动力。政府的扶持是目前物联网最直接的动力,但仅有政府的支持并不足以启动市场,更不能持续推动整个产业。第二,物联网应用必须融入到行业信息化中去。从行业用户的角度看,任何新技术或新理念的应用都将被纳入整体信息化体系,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环节。物联网也不例外,若想开启行业市场,必须在用户现有信息化应用中找到切入点,并以当前信息化水平为基础。第三,物联网应用必须配合行业用户的应用环境。物联网若想进入行业市场,还要面对行业政策、应用习惯,以及物联网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匹配等问题。
对于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需要先期与行业用户沟通,了解用户对于物联网的理解与需求;不要过快地推出物联网相关产品,先找到自身现有业务与物联网的关联,在与客户需求结合的基础上再推出针对性强、同时体现物联网特性的解决方案。而对于行业用户,不仅要全面评估物联网的概念,而且还要寻找物联网与现有IT应用系统的关联,并跟踪物联网发展,积极参与到整个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去。
目前,中国物联网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
(1) 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2) 制定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3) 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深度开发物联网采集来的信息资源,提升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4) 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标准验证、测试和仿真等标准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针对当前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加快物联网标准化体系建立步伐,尽快掌握市场主动权。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大网,这里面既有传感器、计算机,又有通信网络,需要把所有这些系统都联在一起,因此,所有的接口设计、通信协议都需要国家标准来规范。多年来,我国在许多传统产业中,由于缺乏在标准方面的发言权,致使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因此,在推进物联网发展中,应抓住机遇,加快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2) 加强合作,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政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因此,建议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
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胡树华委员也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突出自主创新。虽然高新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我们自己的技术、品牌所占比例并不高。所以,在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成果、技术和标准。”
(3) 实施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还必须建立一批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 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结合我国实际,才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5)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升产业链相互融合程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应用也以单体形式存在。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共同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和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如今,北京、上海、广东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在市场化、产业化等各方面走在前列的省市,正快马加鞭,加大投入,希望在物联网的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层面获得突破,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