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2.4GHz频段频率规划

5.1.1 工作频率范围

IEEE 802.11b/g使用2.4GHz的ISM频段,工作频率范围为2 400~2 483.5MHz。该频段为Wi-Fi、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蓝牙技术设备、点对点或点对多点扩频通信系统等各类无线电台站的共用频率。

5.1.2 信道划分

2.4GHz频段可用带宽为83.5MHz,划分为13个信道,每个信道带宽为22MHz。

具体信道配置方案见表5-1。在实际建网进行频率规划时,相邻小区应尽量使用互不交叠的信道以减小彼此干扰。

  表5-1     2.4GHz频段信道配置表

图片

从下面的信道带宽图可以看出,IEEE 802.11b/g的13个信道中心频率以5MHz间隔分布。

图片

图5-1 2.4GHz频段信道划分

5.1.3 不交叠信道

IEEE 802.11b/g使用2.4GHz频段上的13个信道,在2.4~2.483 5GHz频段中无法容纳11个并行不交叠的22MHz的信道,因此IEEE 802.11b/g的13个信道中心频率以5MHz间隔分布。IEEE 802.11b/g都具有3个不交叠的信道(第1、6、11信道)。下面介绍不交叠信道的概念。

图片

图5-2 2.4GHz频段发射频谱模板(DSSS、CCK方式)

图5-2显示了对于DSSS、CCK方式,2.4GHz频段发射频谱模板。由图可以看出,传输能量在信道中心旁边±11MHz处减少了30dB,离信道中心±22MHz的能量减少了50dB,这是理论上的能量衰减,中心频率的能量最大。

图片

图5-3 两个相邻的信道频谱图

图5-3显示的是两个相邻信道1和2的频谱图,阴影部分显示出信道2主要信号交叠进入信道1主区域(主瓣),可以看出信道2的主要能量区域和信道1的主要能量区域相互交叠,因此所有信道的通信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图5-4显示的是信道1、6和11的频谱图,它们依然交叠在一起。可以看到信道1的信号衰减了30dB之后才同信道6信号的主区域交叠,这样信道1信号对于信道6信号的影响会比前面的情况小得多。因此,信道1、6和11之所以被称为“不交叠”是因为它们主要的功率部分不会交叠,并非完全不交叠。

图片

图5-4 互不交叠的信道频谱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个Wi-Fi系统中无法同时使用两个相邻的信道。考虑到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同,信号的衰减程度也就不同,那么不同信道信号之间的干扰会比图5-4所示的情况小得多。

5.1.4 Wi-Fi频率干扰分析

由于有限的频谱和无线介质的特性,系统容量并不是和AP数目的增加成正比的。由于AP间的相互干扰,整个系统的吞吐量也会受到影响。

(1)同频干扰

Wi-Fi采用的扩频码是基于统一规范的,系统内的设备有可能使用相同的扩频码,因此相邻小区不能使用相同频率,否则将造成同频干扰。所以,在有限范围内单纯采用增加AP的办法是无法提高网络容量的。

(2)邻频干扰

两信道中心频率小于25MHz时,信道之间存在重叠区域,会有部分干扰。

使用邻频可以增加可用频点数,但会引入干扰,工程上习惯为相邻小区配置1、6、11信道,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频点资源,又避免了干扰。

5.1.5 2.4GHz频段频率规划

和移动通信网一样,为了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频谱利用率,Wi-Fi也必然需要引入蜂窝结构。在Wi-Fi组网中,可以通过频率重用来增加网络容量,解决频率有限的问题。同频干扰是无线通信组网中的主要干扰源,因此选择合适的重用频率集是使用频率重用方式的关键。

同频干扰会带来单AP性能的下降,所以一般来说,规划设计AP频点时,需尽量将两个相邻AP设定在频率不相交叠的信道上,以确保增加了AP以后在覆盖增加的同时,网络容量也同比增加。当室内隔断不规则分布时,应依靠隔断物划分覆盖区域,按照上述原则合理规划频率,减少同频干扰。

可用频点的选择可以参照以下原则:

(1)一般情况下,推荐使用1、6、11频点进行复用;

(2)当选用的AP杂散指标较差时,可采用1、7、13频点进行复用;

(3)在频率复用困难或者网络容量需求很高的情况下,也可采用1、5、9、13频点进行复用。

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也可以将AP都配置成同一频点,当无线中继使用,以简单扩大覆盖范围。

基于上述原则,考虑以下几种Wi-Fi频点使用策略。

1.未新建Wi-Fi网络的热点

(1)中小型无遮挡的开阔空间

此类区域内最多布放3个AP即可满足覆盖及容量需求,每个AP可使用1、6、11任意一个子信道。

(2)超大型无遮挡的开阔空间

对于一些超大规模无遮挡的热点区域需使用3个以上的AP时,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信道之间的重叠和干扰,应避免相邻AP使用相同的信道。在IEEE 802.11b/g中,最好是使用信道1、6和11,可以有规划地排列蜂窝,交替使用不同的信道,如图5-5所示。

图片

图5-5 交替使用IEEE 802.11b/g信道时出现的盲区

然而,在这些信道交叉的中央区域有一个没有被Wi-Fi信号覆盖的盲区。如果客户端漫游时经过这个覆盖盲区,可能立刻失去无线信号。另外,如果缩短蜂窝之间的距离,以覆盖这个盲区,两个使用信道1的蜂窝将重叠,进而相互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覆盖范围和减小干扰,Wi-Fi网络也需要引入蜂窝结构,如图5-6所示。采用图5-6所示的模式使用信道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但结果基本相同。

图片

图5-6 交替使用IEEE 802.11b/g信道的模式

注意,图中显示在使用信道1的蜂窝内的客户端移动时,将漫游到使用不同信道的相邻蜂窝中。为确保能正常漫游,客户端必须从一个信道切换到另一个信道。

交替使用信道可避免重叠,这常被称为信道复用。可重复图5-6所示的基本模式,以覆盖更大的区域,如图5-7所示。

图片

图5-7 重复IEEE 802.11b/g信道使用模式

(3)对于有阻挡物的热点区域,应充分利用热点区域的阻挡物实现1、6、11信道的重复使用。

(4)多层大楼的覆盖区域

前面只讨论了二维区域的信道布局。下面将讨论设计一个多楼层Wi-Fi网络覆盖时的信道规划。

天线发射的RF信号实际上是在三维空间内传播的。对于全向天线,其辐射图是一个以天线为中心的圆环。信号向外传播,使得蜂窝在楼面上类似于一个圆;信号也将向下和向上传播(虽然传播距离没有水平那么远),这将影响位于相邻楼层中的Wi-Fi信号传播。

考虑一座两层大楼,如图5-8所示。在一楼使用的是图5-7所示的二维信道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在楼层平面内以及楼层之间都需要交替使用信道。一楼的信道1不能与二楼的信道1相互重叠。

图片

图5-8 IEEE 802.11b/g三维信道布局

考虑规划Wi-Fi网络建设所涉及的每项任务时,必须对每个AP的蜂窝大小、发射功率和使用的信道进行协调。如果允许客户端跨越整个园区无线网进行漫游,漫游也将是一个问题。

2.已建有Wi-Fi网络的热点

(1)1、6、11三个子信道未全部被占用的无遮挡开阔空间

此类热点区域布放AP时选用1、6、11三个子信道中未使用的子信道进行覆盖。

(2)1、6、11三个子信道己全部被占用的无遮挡开阔空间

两个相重合的频段是存在同频干扰的。但是,当双方信号强度不是非常大的时候,这种干扰对双方的信号质量是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选择1、6、11子信道是为了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同频干扰的情况,但并不能代表绝对不能出现1、6、11以外的频点。

事实上,有较多AP的热点区域中,1、6、11号信道会被重复使用,这时只需要避免信号强度相近的AP信号的频点重复就可以了。

故当热点区域内的1、6、11信道均被占用时,出于特殊原因考虑,可按照上述方法选择1、6、11中的信道进行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