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Wi-Fi核心网路由协议选择
路由器是网络的主要节点设备。路由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工作于开放式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它的基本功能是执行数据包的转发,即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查找转发路由表确定路由(即数据包的转发路径),能将数据包通过一个个网络传送至目的地,传送过程称为路由。
为了能转发数据包,路由器之间需要通过路由协议进行通信,从而创建和维护各自的路由表。路由协议为在网络间交换路由数据,让路由器可动态建立路由表的通信协定。为了能转发路由数据包,路由器之间需要通过路由协议进行通信并创建和维护各自的路由表。路由表存储了去往某个网络的最佳路径、该路径的“路由度量值”以及下一跳路由器。表6-11所示为路由表示例(其路由度量值使用的是跳数)。
表6-11 路由表示例
路由协议通常分为两类: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EGP)。常见的IGP有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如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和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如IS-IS、OSPF等)。
可以根据Wi-Fi核心网的性能、可扩展性及可用性等要求进行路由协议的选择。具体路由协议的选择与网络的规划目标、物理拓扑结构和远程站点配置的链路有关。选择时,需要细致分析各种不同的路由协议的适用场景及其优缺点,从而明确各种路由协议是否可用,是否最佳。下面将对路由协议选择进行简要的分析。
6.4.1 IGP路由协议
IGP是指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所使用的一种路由协议。
在IGP路由协议中,OSPF和IS-IS是两种常用的IGP路由协议,适用于大型网络,下面对这两种协议进行阐述和比较。
(1)OSPF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一个标准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利用Dijstra的最短路径优先(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计算最佳路径。最初的OSPF是针对由点到点链路组成的网络,后来成功地应用于LAN环境中,而且通过抑制拨号线路上的Hello协议(有时也称为Demand Circuit操作),OSPF还能应用于拨号环境。在大型网络中应用OSPF时,应满足分层网络规划的要求,相应地采取分层的OSPF结构规划,划分一个OSPF主干域,其他非主干域都必须通过直连链路连接到主干域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主干域要求保持连续,因而在扩展OSPF的主干域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设计上的问题。
OSPF的主要特征如下。
⑴无跳数限制,利用可变长的子网掩码(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s,VLSM)实现了IP地址的有效分配。
⑵OSPF利用IP组播包来发送链路状态更新消息,使得路由器无需时时侦听OSPF数据包,减轻了处理负荷。OSPF仅当路由发生变动时才发送路由更新消息,而不是周期性地发送路由更新,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了网络带宽。所有的OSPF路由器都拥有最新的路由信息,并保持一致。
⑶由于OSPF在路由发生变化后会立即发送路由更新消息(而不是周期性地发送,周期性地发送路由更新消息是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特征),因而收敛速度很快。
⑷OSPF可以实现有效的负载均衡功能。
⑸通过将路由器划入不同的域,OSFP可以对网络进行逻辑定义,从而限制链路状态更新消息在全网的传播,同时也提供路由聚合功能,并且可以删减不需要对外传播的子网信息。
⑹通过各种不同的密码鉴权方法,OSPF提供了路由鉴权功能。
⑺OSPF可以传送并标记注入自治系统的外部路由,从而可以跟踪由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等外部路由协议注入的外部路由。
(2)IS-IS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IS-IS)是一个标准化的链路状态协议,其操作方式与OSPF类似,也利用SPF算法来计算最佳路径。IS-IS网络可分为两个域,一个是主干域,另一个是连接到主干域的非主干域。与OSPF不同的是,IS-IS的主干域扩展非常容易,能适应新的非主干域的出现;并且由于集成IS-IS无Hello协议抑制功能,因而不能应用于拨号网络环境。集成IS-IS的主要特征如下。
⑴集成IS-IS是一个久经超大型网络验证的路由协议。
⑵集成IS-IS不适用于非广播多路访问(Non-Broadcast Multiple Access,NBMA)网络点到多点网络的模式,这一点在设计时应予以注意。
6.4.2 EGP
EGP是一种在自治系统的相邻两个网关主机间交互路由信息的协议。它是一个轮询协议,利用Hello和I-Heard-You消息的转换,能让每个网关控制和接收网络可达性信息的速率,允许每个系统控制它自己的开销,同时发出命令请求更新响应。路由表包含一组已知路由器及这些路由器的可达地址以及路径开销,从而可以选择最佳路由。
其中,BGP是Internet工程任务组制定的一个加强的、完善的、可伸缩的协议。BGP4支持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Classless Inter Domain Routing,CIDR)寻址方案,该方案增加了Internet上可用IP地址的数量。BGP是为取代最初的EGP设计的,也被认为是一个路径矢量协议。
目前,BGP路由协议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网络运营商网络的互联。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需要在中国Internet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或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sia-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APNIC)申请自己的IP地址段和认证服务器(Autonomous Server,AS)号(目前网宿科技同时是APNIC和CNNIC的会员单位),然后通过BGP协议将此段IP地址广播到其他的网络运营商的网络中。使用BGP协议互联后,网络运营商的所有骨干路由设备将会判断到IDC机房IP段的最佳路由,以保证不同网络运营商用户的高速访问。
6.4.3 采用的路由策略
核心网的路由策略通常可采用IGP+EGP结构。对于EGP的选择,考虑继续沿用以前的BGPv4路由协议。对于IGP的选择,选择使用OSPF作为IGP路由协议。上述建议主要遵循以下规则。
随着路由器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IGP从多区域分级结构改为单区域平面结构。平面结构简化了管理和运维工作,为离线计算提供简单的网络模型。同时,随着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业务需求的增加,平面结构的IGP更符合MPLS及MPLS流量工程(MPLS Traffic Engineering,MPLS TE)的技术要求。
这样,城域网划分独立自治域,向集团申请私有自治域号。省网对外发布路由时过滤私有自治域号。
(1)城域网核心路由器与省网核心路由器间运行外部边界网关协议(Exterior Border Gateway Protocol,EBGP),城域网核心路由器之间运行内部边界网关协议(Interior Border Gateway Protocol,IBGP)。
(2)城域网内运行独立的OSPF协议进程,以减少城域网内路由条数,并保证IGP路由的稳定性。
网络运营商采用IGP+EGP路由结构,有利于将IGP从多区域分级结构改为单区域平面结构。平面结构可以简化管理和运维工作,为离线计算提供简单的网络模型。同时,随着MPLS业务需求的增加,平面结构的IGP更符合MPLS及MPLS TE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