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结以上,如专就狭义数理教学而言,南开中学的水准只是合理的髙,但要略逊于北平师大附中和扬州中学等校的,因为它政策上没有像后者特别注重督促学生演算习题,专门准备应考一流大学那种特殊"节目"。我个人对南开既感恩,又含怨。正因为在南中的四年半大体上是半糊里糊涂度过的,所以进了清华之后没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种过早开花的后果。事实上,南中半鬼混的四年半可能暗中种下了入清华后的"福因"。

如果就广义的智、德、体、群四育的立场论,南开中学在全国,甚至在国际的知名度最高不是没有道理的。希望读者读了"专忆3"以后,会同意我的看法:南开中学在近现代世界教育史上已赢得光辉不朽的一页。

以下对南开中学非学术性的杂忆,希望不无可供今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学人参考之处。

(―)南开学生的社会成分

据统计,我在南开最后的一年(1932),南幵五部——大学、研究院、男中、女中、小学——学生总数巳达3000。内中男中占2000以上。男中极大多数的学生源于当时的中产之家。我在校的四年半中根本没听说任何同学出于真正贫寒之家。相反的,由于南开创校即受天津巨绅的鼎力支助,学校很早就获得国际声誉,南中同学中的"贵族"成分远较他校为高。除了严、范、卢等校董巨绅的子弟姻戚外,举凡王、周、叶、卞、查等天津望族,住在英租界的安徽寿县孙家、福建海军名门王、刘两姓,以及驻津广东、宁波、山、陕诸帮富商巨贾子女,几无不以南开为上选。但这些名门富室大多数的子弟衣着言行一如常人,毫无骄气,内中颇不乏学术、事业、科学方面的成名者。即使西化极深、唱男中音、上课回家驾驶摩托车的孙乾方(晚清大学士孙家鼐的侄孙,与我同级),不但从未荒废学业,并且对英语非常用功,为人诚恳,彬彬有礼。出于巨富企业之家女中同级的魏蓁一,衣着朴素,视金钱如土芥,人清华后不久即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南开中学绝少纨绔,固与家教有关,主要还应归功于南开优良的学风和传统。

(二)30年代的南中与"歧克"

"歧克"(chic)是法文字,可用为名词或形容词,越来越流行于全球时装广告和报道电影及体育明星类的文章 。它具有时髦、漂亮、潇洒、高雅等义。这个反映素质的抽象字,却必寄之于具体的人身人面,才能发挥它的意涵。它不等同审美观念,但与审美观念牢不可分。当今西方女性及中年男性的"歧克"问题本文无须讨论。事实上,20世纪男性的"歧克"一般是由健美的体格和时髦的衣着(尤其是运动便装)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涵之下,30年代的南开中学是全国"歧克"的先驱和标准。

这与南中学生的社会成分、地理和文化因素都有关系。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商埠,租界区广人稠,英、美驻军与南中(稍后南开大、中混合队)有长期密切的体育竞赛关系。运动服装用具等通常都首先由南中引进;此外,南中学生的"歧克"是长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消化吸收的结果。这些因素合拢起来才能说明何以上海租界区域、人口、财富远胜天津,而富家子弟即使容貌清秀服装入时,总还不免给人以"小开"、"海派"的印象,总不如南中体育健将"够味"。在"歧克"的发展过程中,清华比南中似乎仅仅后半步,因为南中毕竟与英、美驻军有经常体育关系,而且不少运动健将毕业后考进清华。北平的燕京、汇文、育英和通州潞河诸校也紧紧跟上,所以30年代"歧克"的客观观察者一般都认为平、津较上海为"成熟"、"够味"。

南中体育与"歧克"的密切关系最直接地反映于一项现已罕为人知的商业史实:自30年代初越来越被全国、华北等大规模运动会认可为合乎国际精确规格的运动用具,特别是篮、足、排球之类的制造者(当然是全国驰名的体育用品公司),其祖型就是南中校门对面仅有五间门面的"千祥鞋店"——我初中时买钉鞋、足球鞋、乒乓和网球拍、运动衣着的店铺。

附带一提的是,30年代南中对俚语也可能有所贡献。例如形容风度潇洒的"帅",可能源自南中,也可能源自北平的某些学校。形容人某方面真行、真出色,或身体特别强健的"棒",特别是当时南中通行双音"berbang"的表达方式,很带天津味,极可能是发源于南中,才逐渐通行于全国学生和受教育的成人的。但这类20世纪并

综括而言,南开中学的课程教学可能不是各方面都是最髙、最严格;但是,如果中学教育另一重要目的是供给靑年人"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的话,我虽是南中开除的,决不后悔我的"南开经验"。

气专忆3爱国记录的创造者

记得1980年夏天津方面的朋友们要我写篇对南开中学的回忆时,我心中即刻的反应是准备集中只讲一点:南开的爱国精神和实文聿巳极丰富多彩,再写也很难道出前人之所未及了。

短文的重点决定之后,内心既充满信心,又不免具有一大"隐忧"。信心是根据一项定会引起炎黄子孙永远敬佩的史实。按:张伯苓校长一向注意日本对"满"蒙的野心,尤其是对东北资源的垂涎。所以在九一八事件之前,早已嘱咐校长秘书、精通日文的傅锡永(恩龄)先生,从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累年大量的调査统计资料中,选精撮要编出一本专书,以为南开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的教科书,定名为《东北经济地理》。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一个多月,日本特务土肥原在天津制造了"津变"、武装骚扰天津市的南郊。南开四部被逼停课。1932年初复课时,学生每人马上就拿到一本十几万字的《东北经济地理》,而且这学期所有南中的学生都必修此课(南开小学情形不详,可能仅由老师讲纲要)。南满铁路的统计资料是国际驰名的,这部南开独有的讲义,无论从质从量的水准看都是胜于当时国内外所有地理教材中有关东北资源的部分。试想:世界上有哪个中学能在严重国难爆发四个月之内,即能编印完成一部像《东北经济地理》这样最关宏旨、最切时需的爱国教材呢?!

但在1980年夏写南开回忆时心中确有一大"隐忧",因我从结束西史训练转攻国史一系列大课题半世纪以来,往往暗中要先做一番中西粗略对比的工作,否则会感到对国史某些有关质和量的问题很难概括评断。

近代爱国学校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国之广,打动亿万学童心弦之深的,莫过于源自法国的《最后的一课》。这故事的年份是普法战争结束的1871年,地点是条约中业已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州的一个市镇,故事的陈述者是以第一人称的学童。他由于昨天文法班上答错,晨间因怕再受申斥,所以沿途东瞭西望慢吞吞地走到学校。他果然迟到了,奇怪的是老师不但不责骂,反而叫他好好人座。他不明白何以平日半空的教室今晨坐满了人,内中有前任的市长、邮局局长等多人都盛装危坐,面容严肃。老师在接着讲何以法国语文是人间最完美可爱的语文,特别是今天中午12点钟声响了之后,普鲁士军队就开进市区,从此学校只能教德文了。学童听了内心深深自疚,后悔平日对自己的语文不知用功。片刻沉静之中,身穿礼服的老师,瞧着窗外咕咕低语的鸽子群惨笑地问:"难道他们会有通天本领使你们都以德语咕咕歌唱吗?!"正午的钟声终于打破了沉默,面色苍白的老师哽咽地说:"我,我……"已泣不成声,只好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面向学生说:"现在下班了,你们可以走啦。"从小学读此故事的60多年里,我内心一直不敢绝对地以南开中学作为世界上第一爱国的学校,原因就是《最后的一课》故事的简单而动人,叙述手法的高妙,实在令人感动倾服。迟迟到六七年前我才感到这个故事及其背景有稍事研究的必要。首先一查作者都德(AlphnseDaudet,1840—1897)的传记就既惊又喜,因他生于1840年,普法战争结束时他已31岁,绝不可能是故事中作第一人称的学童!事实上他从16岁起即长期定居巴黎,壮中年在教育部工作之外从事于文学创作。仅仅在英译的都德短篇小说选里,就有四篇背景不同的有关普法战争的故事,内中最成功的就是《最后的一课》。

《最后的一课》既是艺术水准极高的虚构故事,南开中学笃笃实实的爱国业绩之居举世学校的前茅,应是不辩的事实了。

《最后的一课》见于SelectedStriesfAlphnseDaudet,1951,Emraans,Pennsylvania;关于都德的生平,曾翻阅他的英译全集,特别是英译都德自撰的ThirtyrYearsinParisandfMyLiteraryLife,Lndn:GergeRutJedge,1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