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图2逆钟向螺旋紋
1Tripljie彩陶
2马厂彩陶
3马厂彩陶
4山东日照史前陶器
5安阳殷墟骨雕
6安阳殷墟石雕
资料来源:何炳棣,7?CradleftheEast,pp170—173
图3Tripljie标准螺旋纹资料来源:何炳捸,7VCradleftheEast,p173。
是仰韶彩陶中的鸟纹(见图4)。亚当士教授对石兴邦图案溯源的工作十分欣赏,认为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为了完全冰释安特生最后一个疑问,我作了三点补充。
(1)利用山东半岛东南沿海日照史前晚期陶器、殷商骨刻及石刻上更高度简化了的"逆钟向螺旋紋",以说明这一艺术母题几千年内始终是土生土长,在华北辽阔的不同地区传播演化的。
(2)严肃地检査一下安特生所谓的Tripljie"逆钟向螺旋纹"主丄
图4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紋演变为"逆钟向螺旋紋"图案示意图注:此为石兴邦教授原作,现经作者简化题。从附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螺纹事实上是双向的,既有逆钟向,也有顺钟向两种互相呼应的螺纹,而且很明显是源自植物的蔓,迥异于中国源自鸟纹的一系列图案。
(3)从俄国的考古编著中证明Tripljie彩陶时代虽相当早,但在新石器晚期在俄属中亚散布极广的安德罗诺沃(Andixmv)文化遗址的陶器群里,找不到丝毫"逆钟向螺旋纹"的痕迹。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史前的彩陶无疑义是土生土长的。
就目前可以掌握的考古资料而言,陶器多元及中国彩陶土生起源之说,应该是可以更肯定无疑的了。首先应指出的是,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二最早期新石器文化堆积之中即有相当数量的陶片。经审慎年代测定,可以断定陶器已有1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遗址中的原始陶器已有10000年历史了。近年这些测定进一步说明前此比较慎重的科技史家主张陶器多元的论断是正确的。
其次,必须提出的是华北的农业和陶器的出现,都要比江西仙人洞等遗址所出现的至少晚两三千年。可是华北农业及陶器出现后不久,彩陶既已萌芽于公元前第八千纪的陕西白家文化,随即在距今7000年仰韶早期文化中大放异彩。中国彩陶与西亚彩陶出现时代大体相同,但仰韶彩陶延续3000年之久,在华北传播之广,艺术主题演化阶段之历历可溯,图案之美及其精神意境之超脱,实为世界史前文化中所仅见。它全部出生、发育、成熟、衰落的过程都是发生于华夏大地,实已是不移之论了。石兴邦教授近年有关彩陶源流的著作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最后,结束史前陶器的讨论,陶轮的起源和传播的问题尚需扼要澄清。英国(澳洲)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VGrdnChilde,1892—1957)生前及卒后影响深远,他认为公元前4000余年前两河流域制陶已用轮盘(turntable),用腿运作的制陶快轮于公元前3250±250年亦已在两河初度出现。他特别指出快轮向西传播相当慢,主要因为快轮制陶者是能工巧匠,一般史前自给自足的村落很难有足够的经济余力维持一位充分专业性的陶匠。由于史前欧洲人口稀少,陶轮传播越西越慢。他以公元前3250年的两河为圆心,陶轮西播各阶段的年代推臆如下:地中海东岸公元前3000年、埃及公元前2750年、克里特岛(Crete)公元前2000年、希腊公元前1800年、意大利公元前750年、英格兰南部公元前50年、苏格兰公元400年。
至于快轮是否也是自两河向东远播,他未明说,只指出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肯定已经出现,快轮出现于中国当然要晚于印度。
的谈法,似乎已暗示陶轮多元起源的史实。因为如果按照柴氏陶轮西播的速度推箅,自西南亚两河流域,穿越地球上最大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最险峻盘结的帕米尔山纽与辽阔无垠的草原,以达太平洋黄海之滨,不知需要若干千纪的时间。幸而早在60年代初,即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间的曲阜西夏侯下层墓(大约公元前3200—前3000年)遗址中发现快轮制陶的实证。湖北枝江关庙山第四期大溪文化晚期有拉坯成形的快轮制陶遗存,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3235年。上海市青浦县泉山崧泽文化层陶器有快轮成形者,其年代当不迟于公元前3500年。仅就近三四十年中国一个区域而言,与两河年代相当,可能还要稍早于制陶快轮的发现(今后极可能还会有更新而有力的实物证据),势将使陶器陶轮一元论的假定和论辩越来越无法成立。
in青铜
本章 正文中开始所用的北极投影图最能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及二战后,西方学术界把青铜作为中国文化西来说最有力的"证据"。试看:这幅投影图中那么肯定地标出旧大陆古代使用青铜地区的次序:①巴比伦,②埃及,③印度河流域,④早期中国。在这幅地图原作者美国毕安祺(CWBishp)绘制此图时,我国青铜器及冶炼最早只能推到河南安阳的殷墟。按照《古本竹书纪年》的年代是公元前1300—前1027而已。当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究中国文化起源是否独立土生时,中国青铜的上限也只能推到郑州二里冈和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早商时代,大约公元前1500—1600年之间。中原地区之外,50年代在甘肃三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简单铜器和铜炼渣,碳-14测定年代经过树轮校正亦较早商不过略早两三百年,而且与中原青铜冶炼关系尚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只有借重前此具有专识学人研究的成果,再补加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主要从铸造方法根本不同立论。古代近东一贯采用间接的失蜡浇铸法(lss-wax或cire-penlue),而古代中国一贯采用多范直接的浇铸法,而且与史前多范制陶工艺的连续性又是非常显著的。
当时最难解答的问题是,大约相当商殷、西周时代富有浓郁草原气息的,西方所谓的"鄂尔多斯"(nls)青铜器群,究竟源于西伯利亚,还是源于今日中国的北疆?30年后重温旧题,从晚近西方及中国相关著述中,得到双重的慰藉和欣悦。了解目前西方对古代亚欧草原,青铜问题的捷径是1994版《大英百科全书》"史前人种与文化"长文中"中亚与西伯利亚"专节。这专节的作者是40余年前即以研究"印欧"(Ind-Eumpeans)史前民族、文化与大迁徙闻名,精通俄文的考古人类学家、原籍印度的MarijaGimbutas女士。在这专节里所有主要论断都要比她早期同类著述中语气肯定得多。她和西方考古界最新的看法摘述如下。
(1)亚欧北方大草原公元前第三千纪,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米努辛斯克(Minusinsk)一带的Afanasiev文化遗址中已出现铜刀及幵矿所用的石锤等物。此处铜冶是自很远南方、伊朗东北最古的矿冶核心传人的。这个文化从公元前第二千纪早期(大约公元前1800年)起即逐步为安德罗诺沃(Andrmiv)文化所接替。安德罗诺沃古文化土著的居民属于古欧罗巴种,其经济是建基于小麦和小米的种植和羊、牛、马等家畜的饲养3(小麦就是这时期传人商代中国的)。②在和平定居的生活方式下,各地人口不时仍有迁徙,互相交往,因此这涵盖地区极广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本质却相当均勻一致。这正说明何以日后以动物为母题的青铜工艺在大草原上传播之广而且速。
(2)公元前第二千纪后半安德罗诺沃文化,尤以米努辛斯克地区,发生重大的变化:居民之中源自南方的"Sinids"(古"中国人")已①BarbaraAnnKipfer,EncyclpedicDictinaryfArchaelgy(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NewYrk-Mscw,2000),"Andrnv",②小麦定系由此文化居民逐步传入晚商中国,故卜辞及西周金文中小麦之名曰"来",盖来自外方也。西汉末《氾胜之书》言种麦从秋间下种即需人工壅土、埋雪、保持土壤水分,必要时还需浇水,足见原出冬雨区的小麦适应半干旱黄土高原气候条件之不易。我国古代所有粮食作物皆从"禾",独小麦称"来",大麦称"辫"亦从"来"。详拙著《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页162—163c 占相当比重,他们并且带进来鄂尔多斯式的青铜器。俄国晚近的考古资料表明米努辛斯克一带,从公元前第十四世纪开始,金属矿藏开采的规模才逐渐可观。这些史实与现象都是息息相关可以互相核证的。
(3)安德罗诺沃文化大约从公元前1200年以后即开始逐步被卡拉苏克文化(KamsukCulture)所接替。卡拉苏克这个新兴文化之所以能大力地向西伯利亚西部、阿尔泰区、俄属中央亚细亚,甚至欧俄伏尔加河流域扩展,主要原因是自大草原南缘迁徙来的蒙古利亚种人与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土著欧罗巴种人的不断混血,和他们继续输人的华北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器方面鄂尔多斯动物母题尤其显著。西方相关学人几乎无不同意卡拉苏克文化的分期,必须依靠与商周青铜断代的比较。
有关所谓的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工艺,晚近西方学人似已达成共识:它是由商、周王国北疆之外,亚欧草原南缘的起源地北向传人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然后再向西及西南的俄属中央亚细亚广泛传播、迅速发展的。
近十几年来内蒙古"朱开沟文化"的发现,从另一角度充分说明晚近西方学人对鄂尔多斯青铜工艺起源看法的客观与正确。朱开沟位于内蒙古河套内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东胜市东南不足40公里,正是鄂尔多斯高原的腹地。事实上,"朱开"正是蒙语"心脏"的音译。0遗址文化的年代分成五段,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到殷墟一期。只有第四段出土的木炭和器物经过碳-14测定,树轮校正的年代是距今3685±103,3515±103,3550±103,相当夏代的晚期,第五段至晚也相当殷墟一期。自第三段开始出现小型青铜器物,至第五段开始出现青铜容器和"时代最早的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青铜刀及随身佩戴的装饰品等,使我们初步明确了:鄂尔多斯式青铜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幵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页1。
图5殷至周北方的青铜器注:1、2、5出自朱开沟文化遗址图6卡拉苏克文化青铜器注:图5及6皆采自乌恩"朱开沟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考古学论丛》,1993。
器就起源于鄂尔多斯和邻近地区
,,①
〇
近年中国学者处理草原青铜文化起源在理论分析方面表现出可喜的深广度。乌恩教授特别指出朱开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除了青铜器之外,还提供了最明确的地层关系和完整的蛇纹等鬲的全部系统。外蒙古东部和北部,以及贝加尔湖地区所发现形制较晚,又无明确地层关系的蛇纹鬲,显然是由中国长城沿线北传的nrri
I 0
□
①《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页1一3蛇紋鬲的广泛北传有力地加强鄂尔多斯青铜向北传人西伯利亚的论证。①
由广泛研究多种先周文化,卢连成教授也曾深探蛇纹鬲和草原青铜的起源,得到与乌恩基本上相同的论断,并进而从卜辞、金文和周代文献中鉴定这些北方部族的名称。自鄂尔多斯东南向陕北及晋西北高原一带早期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部族,应该是见于卜辞的S方、土方、鬼方等方国。?其中出现青铜器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是朱开沟,其古代居民应属于卜辞中的"5方","S"释为"胡",为后世北方民族泛称为"胡"的远源。③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新发现和中西学人不懈的研探,理论上最具关键性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群的起源问题,总箅已经建成初步和谐一致的论断——它就起源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腹心,创制者应该就是卜辞中的"5方"部族。沿着长城南北,属于阿尔泰诺系的"S方"、"土方"、"鬼方"诸部族内部,以及这些方国与中原商周王朝的关系都很复杂,时而武装斗争,时而和平相处;总的趋势是若干世纪内才逐渐融合于华夏文化体系之中。自较专狭的青铜技术史的观点论,鄂尔多斯青铜工艺与日趋强大的商代青铜铸造工艺自始即有交流,但前者主要扩展的对象是北方的西伯利亚大草原。
近年另有技术史上一项重要史实,应该顺便一提:1978年夏湖北随县曾侯乙(卒于公元前433年)墓出土的65件编钟,其组别之多、重量之大、音律之完备、铸造之精美无一不使举世震惊。中外技术史家,包括我国古代冶铸技术史杰出的华觉明教授,无不认为如此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物必定是由失蜡法熔铸而成的。即使以现代金属①乌恩,"朱开沟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页256—259。
?卢连成,"先周文化与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特别是页267—268。
③赵芳志主编,《草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页3。
成形工艺标准而论,失蜡铸造也是被称为"焙模精密铸造"(InvestmentCasting)的。可是,为准备参加1988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学术研讨会,华觉明事前与两位高级工程师共同试验,发现曾侯乙甬钟并不是由失蜡法铸造的,而是用商周的多范直接浇铸法制成的。华觉明综述:……有人认为,钟体及雨部的蟠龙纹,特别是龙身与钲部界划上细如发丝的花纹,必须用蜡才能塑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复原试验巳证实,细的陶土和蜡一样,具有极好的受塑性和复印性。甬钟紋饰完全可以在泥模上塑出并翻制成范。这样的泥范在(山西)侯马也有出土。①我30年前根据《古今图书集成》提出我国古代对蜂"蜜"的认识较晚,最初蜂蜡称"蜜","蜡"字起源不早于西晋等等"琐碎"史实,在研讨青铜土生起源的论辩中似仍不失其小小的辅助作用。近曰翻阅印欧人与印欧语史方面巨著,使我小吃一惊的是"蜜"可能是吐火罗(Tcharian)语"mit"的假借字。?即使确凿无疑,也只有加强,不会削弱我国青铜土生起源的论断;因为这支代表印欧语系诸部族若干千纪中向东迁徙的极限的吐火罗人,迟迟于公元前第一千纪才定居于今日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张骞和李广利先后通西域已是公元前2世纪末叶的事了。
至此,中西学人对中国青铜起源的论辩似可认为业已初步"圆满"地结束了。
①湖北省博物馆,美国圣迭谷加州大学合编,《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页463。
②HimasVGamkrelidzeandVjaceslavVIvanv,Ind-EurpeanandtheInd-Eurpeans,I,英译本(MutnDecruyer,NewYrk,1995),pp517一518。此书之尾pp850—851,有原始印欧语言及部族长期迁徙地图,吐鲁番为其向东迁徙之极限,甚有参考价值。
IV结语
以上农业、陶器、青铜三大物质因素是过去中外学人论辩的重心所在。目前多方积累的考古资料大大地增强了我30年前中国文化本土起源的论断。至于我国史前及有史早期理念及精神方面主要因素如:语言、文字、数学、序数(尤其是非常特殊的干支系统)、天文、"人本"的宗教和思想,人类史上最高度发展的祖先崇拜与崇古取向的制度与思维方式等等,巳在《摇篮》书中分章 讨论,远非本文所能涵盖;但它们无一不是土生土长的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